绪言 1
第一章 队列分析的基本原理 1
1.1 基本概念 1
1.1.1 队列的定义 1
1.1.2 队列的参照时间与事件的时间量度 1
1.1.3 列克西斯图 2
1.1.4 应用与练习 4
1.2 不考虑其他人口事件影响的队列分析 5
1.2.1 平均强度、平均年龄(或期间)与中位数 6
1.2.2 年龄(期间)别概率 8
1.2.3 年龄(期间)别发生/风险率 9
1.2.4 发生/风险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11
1.2.5 应用与练习 12
1.3 考虑其他人口事件影响的队列分析 13
1.3.1 基本原理与方法 13
1.3.2 应用与练习 17
第二章 时期分析的基本原理 19
2.1 时期分析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目的 19
2.2 标准化方法 22
2.2.1 直接标准化 22
2.2.2 间接标准化 25
2.2.3 双标准化 28
2.3 假想队列方法 35
*2.4 关于队列人口事件发生的提前或推迟如何影响时期总和率的数学证明 37
2.5 时期频率、发生/风险率与概率 40
2.6 应用与练习 43
第三章 生命表分析 47
3.1 单递减生命表 48
*3.2 “多递减”生命表 51
*3.2.1 考虑各种“递减”因素综合影响的多递减生命表 52
*3.2.2 去递减原因生命表 56
3.2.3 应用与练习 61
*3.3 多增-减生命表 63
4.1.1 婴儿死亡率 73
4.1 婴儿死亡分析 73
第四章 死亡分析 73
4.1.2 围产期死亡率 78
4.1.3 新生儿死亡率与后期新生儿死亡率 79
4.1.4 内生婴儿死亡率与外生婴儿死亡率 79
4.1.5 应用与练习 80
4.2 死亡率的标准化分析方法 81
4.2.1 粗死亡率 81
4.2.2 按龄死亡率 82
4.2.3 标准化死亡率 84
4.3 单递减死亡生命表分析 87
4.3.1 如何正确估算死亡概率?q? 87
4.3.2 关于xaz的取值 88
4.3.3 很高年龄组死亡概率的估算 91
4.3.4 死亡率水平在个体之间的异质性 92
4.3.5 我国死亡率水平与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变动趋势 93
4.3.6 应用与练习 96
4.4 多递减分死因生命表与去死因生命表 96
4.4.1 多递减分死因生命表 97
4.4.2 去死因生命表 106
4.4.3 应用与练习 108
4.5 模型生命表 108
4.5.1 联合国1955年模型生命表 109
4.5.4 布拉斯罗吉特相关生命表系统 111
4.5.2 寇尔-德曼区域模型生命表 111
4.5.3 里德曼-布瑞斯模型生命表 111
4.5.5 联合国为发展中国家编制的模型生命表 117
4.5.6 蒋正华等创制的中国区域模型生命表 118
4.5.7 如何使用模型生命表 119
4.5.8 应用与练习 121
第五章 婚姻分析 125
5.1 利用人口变动统计资料的婚姻分析 125
5.1.1 初婚量度 125
5.1.2 离婚、丧偶与再婚量度 129
5.1.3 应用与练习 131
5.2.1 利用时点婚姻状态数据 133
5.2 利用人口普查或人口调查资料的婚姻分析 133
5.2.2 利用回顾性调查资料 138
5.2.3 应用与练习 138
*5.3 婚姻与婚姻解体模型 141
5.3.1 寇尔-麦克尼尔初婚模型 141
5.3.2 模型离婚表 143
5.3.3 应用与练习 144
*5.4 婚姻生命表分析 146
5.4.1 初婚与离婚单递减生命表及初婚多递减生命表 146
5.4.2 多增-减婚姻状态生命表 147
5.5 婚姻挤压或婚姻市场问题 155
6.1.1 粗出生率与一般生育率 157
第六章 生育分析 157
6.1 生育量度 157
6.1.2 年龄别与年龄-孩次别生育率 158
6.1.3 婚后年数别生育率 160
*6.1.4 生育间隔年数别生育率 160
*6.1.5 总和生育率,总和婚后年数别生育率与总和间隔年数别生育率 162
6.1.6 粗再生产率与净再生产率 166
6.1.7 生育孩次递进比 168
*6.1.8 如何根据孩次递进比与孩次平均生育年龄(或婚后年数)估算平均生育间隔 171
6.1.9 应用与练习 173
*6.2 生育的生命表分析:初婚-生育孩次状态生命表 176
*6.2.1 初婚-生育孩次状态生命表的构造方法 176
*6.2.2 应用:我国1986年城乡初婚与孩次别生育的多增-减生命表分析 178
6.3.1 寇尔生育指数 181
6.3 生育的标准化分析 181
*6.3.2 分离年龄构成,婚龄变动及已婚生育水平对粗出生率影响的“三标准化方法”(双标准化方法的扩展) 186
*6.3.3 “三标准化方法”的应用:我国八十年代后期粗出生率回升影响因素分析 189
6.3.4 应用与练习 194
6.4 自然生殖能力、自然生育率与避孕效果 195
6.4.1 自然生殖能力的定义与不可受孕期间 195
6.4.2 自然生育率 196
6.4.3 避孕效果的量度与估计 198
*6.4.4 避孕及人工流产对降低生育率的作用 199
*6.5.1 邦戈茨生育模型 203
*6.5 生育模型 203
*6.5.2 寇尔-特拉赛尔生育模型 210
*6.5.3 布拉斯的冈泊茨相关生育模型 213
*6.5.4 应用与练习 222
第七章 迁移分析 224
7.1 迁移分析的时间与空间 224
7.2 人口迁移数据的收集 227
7.3 粗迁移率、流向别迁移率、流向-年龄别迁移率以及简单迁移生命表 229
7.4 利用普查数据估算迁移率 235
*7.5 人口迁移模型 238
*7.6.1 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行为转变的潜在可能性 241
*7.6 应用分析:农村向城镇的迁移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 241
*7.6.2 农村-城镇迁移对我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242
*7.6.3 农村-城镇迁移对我国城乡人口老化的影响 244
7.7 应用与练习 246
第八章 稳定人口模型及其扩展 248
8.1 经典的稳定人口模型 248
8.1.1 稳定人口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248
8.1.2 稀定人口的三个基本方程式 250
8.1.3 稳定人口的平均世代间隔 254
8.1.4 内在自然增长率 256
8.1.5 模型稳定人口表及其应用 257
8.1.6 应用与练习 261
8.2 静止人口-稳定人口当r=0时的特例 262
8.2.1 静止人口的特征 262
8.2.2 应用与练习 264
*8.3 动态人口模型及其应用 264
*8.3.1 描述非稳定人口动态过程的基本方程式 265
*8.3.2 如何估算r(a,t) 270
*8.3.3 动态人口模型的应用案例之一:估算普查间生命表 271
第九章 人口数据质量评估与调整 279
9.1 人口数据误差的类型 279
9.2 年龄申报误差及其评估指标与方法 282
9.2.1 年龄申报误差来源及类型 282
9.2.2 玛叶指数 285
9.2.3 韦伯指数 286
9.2.4 普查间存活比法 287
9.2.5 与稳定人口年龄构成比较法 288
9.3 如何判别人口事件数的漏报及事件发生时间的错报 289
9.3.1 人口事件数的漏报 289
9.3.2 人口事件发生时间的错报 292
9.4 如何评估人口普查数据质量 294
9.4.1 人口分析法 294
9.4.2 事后核查法 296
9.5 质量欠佳数据的调整 300
9.5.1 对明显的局部误差的修正 300
9.5.2 图解手工修匀 300
9.5.3 插值法 302
*9.5.4 人口模型拟合法 304
*9.5.5 德曼-波特尔的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数据调整法 305
9.6 应用与练习 308
第十章 人口预测及其应用 310
10.1 人口预测的作用与意义 310
10.2 传统的单区域人口预测 312
10.2.1 早期利用数学函数预测人口总数增长的方法 312
10.2.2 分要素人口预测法 314
10.3 多区域人口预测方法 320
10.4 多区域人口预测的应用案例:我国城乡人口动态预测分析 324
10.4.1 我国城-乡人口动态预测模型及基础数据 324
10.4.2 应用分析:逐步提高平均生育年龄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 330
10.5 应用与练习 336
*第十一章 生育率与死亡率的间接估计 337
*11.1 利用曾生子女存活比估算儿童死亡率 337
*11.1.1 基本原理 338
*11.1.2 估算儿童死亡率对应的年份 343
*11.1.3 估算两个普查或调查时点之间的平均儿童死亡率 345
*11.1.4 如何估算生育率变动情况下的儿童死亡率 347
*11.1.5 利用曾生子女死亡比例间接估算儿童死亡率的实例 350
*11.2 根据鳏寡比例数据估计成人死亡率——鳏寡法 355
*11.2.1 基本原理 356
*11.2.2 利用按年龄分组数据的鳏寡法 357
*11.2.3 利用按婚后年数分组数据的鳏寡法 360
*11.3 如何将估计的儿童死亡率及成人条件存活概率连接成完整的生命表 363
*11.3.1 利用布拉斯罗吉特生命表系统的连接方法 363
*11.3.2 利用模型生命表的连接方法 366
*11.4 利用亲生子女法估算年龄别生育率 367
*11.4.1 基本原理 368
*11.4.2 应用亲生子女法估算年龄别生育率的基本步骤 369
*11.5 根据两个时点平均曾生子女数估算年龄别生育率 373
*11.6 应用与练习 380
参考书目 384
专业名词术语索引 386
习题参考答案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