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现代学的问题意识 1
1.1 “后现代”论述的现代主义性质 1
1.2 古典社会理论中自由民主的现代性 6
1.3 舍勒、西美尔思想中的现代人隐影 13
1.4 现代化论、世界体系论与中国的现代化 26
1.5 激进左派、激进右派与风险社会 41
1.6 现代学问题意识中三个矛盾的重点词 58
二 现代性问题的累积 62
2.1 “现代结构”与特洛尔奇的现代学结构 62
2.2 近代与中古的关联:两种新教的差异 66
2.3 “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假问题? 78
2.4 现代结构的形态和品质 88
2.4.1 世俗国家、民族国家、政党国家 90
2.4.2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与自由和平等 101
2.4.3 世俗化自然法、自治性法律和政党科层法 116
2.4.4 科学原则、民族原则和知识人分化 134
2.4.5 艺术与感觉的两极化:可共感与不可共感 145
2.4.6 哲学的专业化和肉身化 152
2.4.7 主体道德与政党伦理 165
2.5 现代原则及其历史类型 173
2.5.1 启蒙运动与自然 174
2.5.2 德国唯心论与精神 180
2.5.3 十九世纪的含混 185
2.5.4 民族比较与现代中国 191
三 个体言说与“主义”话语 198
3.1 “主义”的世纪与知识社会学 198
3.2 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嬗变 200
3.3 “主义”的与个体的社会理论 219
3.4 现代社会制度的二次正当性论证 234
3.5 舍勒的知识类型论与社会化的个体信仰 246
3.6 “主义”话语与世界观的现代性 257
3.7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论及其批判 270
3.8 公共论域中“主义”话语的竞争 285
四 审美主义与现代性 299
4.1 审美感与此岸感 299
4.2 中国审美主义的独特性? 308
4.3 西欧审美主义传统及其类型 320
4.4 现代感觉与身体的优先性 330
4.5 现代感觉的社会基础 335
4.6 再论感觉的在体论基础 344
5.1 怨恨与资本主义精神 352
五 怨恨与现代性 352
5.2 怨恨与价值理念的动机结构 359
5.3 怨恨与现代伦理 370
5.4 怨恨与社会主义精神 379
5.5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怨恨 385
六 宗教与民主社会的两种形态 435
6.1 现代学中宗教问题的切入点 435
6.2 托克维尔、马克民、葛兰西宗教观对勘 439
6.3 宗教在自由民主社会中的积极功能 452
6.4 政教分离的两项原则与社会分化 459
6.5 世俗化社会中的宗教功能如何可能 471
6.6 现代中国的“主义”宗教与人民民主政体 482
6.7 社会的意义共契与宗教群体 487
6.8 超验的私人化与社会的道德共契 508
6.9 当代中国伦理秩序中的宗教负担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