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劳动管理总论 1
一、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
二、从根本上保证工业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
第一节劳动管理的意义 3
三、反映党和国家总的方针和政策 3
第二节劳动管理的主要目的 3
一、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3
二、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4
三、大力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 5
四、不断改善劳动组织 6
五、做好职工劳动保护和安全教育工作 7
第三节劳动管理的内容 8
一、劳动力管理 8
二、劳动工资与奖励 8
三、劳动定额 9
四、劳动保护与劳动保险 9
第四节提高劳动管理工作的水平 10
一、制定劳动改进计划 10
五、劳动统计与计划 10
二、改革现行劳动制度和体制 11
三、加强劳动立法 12
四提高管理干部素质 12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 15
第一节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15
第二节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7
一、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途径 20
二、是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前提条件 21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条件 22
三、是新社会制度战胜旧社会制度的强大武器, 22
四、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3
第三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24
一、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25
根本途径 25
二、积极发展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提高劳动 26
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26
三、加强企业生产专业化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8
的有效手段 28
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0
第一节劳动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32
一、劳动力的概念 32
第三章劳动力分配 32
二、劳动力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33
第二节劳动力的分配 34
一、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劳动力 34
二、劳动力的平衡 38
三、劳动力资源的预测 42
四、劳动力分配部门应该努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47
第一节劳动就业失业待业 50
一、劳动就业 50
第四章劳动就业 50
二、失业 52
三、待业 58
第二节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61
一、劳动就业现状 61
二、劳动就业与就业结构 61
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与劳动就业 66
第三节在调整时期我国劳动就业的成就 69
一、1981年~1985年劳动就业的成就 69
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之间的矛盾 70
寻找解决方案 70
一、劳动就业制度 73
第四节劳动就业与劳动服务公司 73
二、相互有选择的权利 75
三、劳动服务公司的历史 76
四、劳动服务公司的贡献 80
第五节就业前培训 84
一、开展就业前培训的意义 84
二、就业前培训的指导原则 87
三、就业前培训的组织形式 89
第一节编制定员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92
一、编制定员工作的意义 92
第五章编制定员 92
二、编制定员工作的作用 93
第二节编制定员的范围和原则 94
一、编制定员的范围 94
二、编制定员应遵循的原则 98
第三节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各类人员 100
需要量的确定 100
一、生产组织机构的设置 100
二、各类人员需要量的计算 103
第四节编制定员日常管理工作 107
一、日常管理的重要性 107
二、定员日常管理的内容 108
一、当前企业定员中存在的问题 109
第五节企业人员结构的调整 109
二、国外企业人员结构的变动趋势 110
第六章劳动合同制度 113
第一节劳动合同制的概念及其劳动合同的签订 113
一、什么是劳动合同制 113
二、劳动合同工与临时工、雇佣工的区别 114
三、劳动合同的签订 115
第二节劳动合同制度的发展及理论依据 116
一、劳动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116
二、劳动合同制度的理论依据 117
同步进行 120
三、实行劳动合同制,需要与其它方面改革 120
四、劳动合同制的优越性 121
第三节轮换工制度(农民合同工制度) 123
一、优点 123
二、农民合同制的不足之处 124
第七章职工全员培训 125
第一节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125
一、职工培训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25
二、职工培训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126
的重要手段 127
三、职工培训是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 127
第二节劳动后备的培训 128
一、技工学校培训 128
二、职业学校培训 129
三、学徒培训 130
第三节职工全员培训 132
一、培训要求 132
二、培训方式 137
三、培训的组织工作 140
一、社会主义劳动纪律的性质 144
第一节劳动纪律 144
第八章劳动纪律和劳动竞赛 144
二、社会主义劳动纪律的内容和作用 146
三、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劳动纪律的方针和措施 150
第二节劳动竞赛 154
一、劳动竞赛的意义 154
二、劳动竞赛的作用 155
三、劳动竞赛的内容和形式 158
四、劳动竞赛的评比奖励工作 160
五、劳动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 161
第一节劳动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163
一、科学地组织劳动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163
第九章劳动组织 163
二、科学地组织劳动可使劳动力实现最大的节约 164
三、科学地组织劳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165
第二节劳动分工与劳动力配备 165
一、劳动分工 165
二、劳动力的配备 167
第三节劳动组织的形式 169
一、生产作业组(工作组) 169
二、工作轮班组织 170
三、多机床看管与兼职 175
四、工作地组织 177
五、对新劳动组织形式应先总结后推广 180
第四节运用PERT方法合理组织劳动提高 181
企业经济效益 181
第五节劳动组织中工作时间制 189
一、时间是世界上稀有的贵重资源 189
二、弹性工作时间的概念 191
三、弹性工作时间制的适用性 196
第十章 劳动定额 204
一、劳动定额的概念 204
第一节劳动定额的概念、性质与作用 205
二、劳动定额的性质 208
三、劳动定额的作用 211
第二节劳动定额水平的确定 214
一、劳动定额水平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 215
二、确定先进合理定额水平的经验 216
三、劳动定额水平的平衡 217
第三节劳动定额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219
一、劳动定额制定的原则 219
二、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221
第四节劳动定额的管理工作 234
一、劳动定额的日常管理工作 235
二、劳动定额的修改 245
第十一章工时研究 250
第一节产品生产过程的分解 250
一、生产过程的概念 250
二、生产过程的构成 250
三、产品工艺过程的分解 251
四、不同生产类型对定额时间的要求 256
第二节工时消耗分类和劳动定额的时间构成 257
一、工时消耗分类的概念和目的 257
二、工时消耗分类和定额时间的构成 258
第三节工时消耗的研究方法 262
一、工作日写实 263
二、测时 278
一、切削用量选用时应坚持的原则 283
第四节基本时间的计算 283
二、车削加工机动时间的计算 284
第十二章工作研究 285
第一节工作研究的起源和研究内容 285
一、工作研究的倡导者 285
二、太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产生的时代 286
背景和历史根源 286
一、工作时间研究 288
二、工作方法研究 288
第二节工作研究的程序 288
三、新工作方案的建立和发展 292
第三节按工作研究原理布置工作地 292
一、工作地布置要根据人体特点 292
二、工作地布置要符合人的动作经济原理 292
三、机器设备工作台的布置 292
四、工作地的座位 293
一、温度及湿度对工作的影响 294
第四节按工作研究原理改善工作地环境 295
二、照明与工作的关系 296
三、色彩调节 296
四、噪音和音乐调节 297
第一节人机工程的内容及其与劳动管理的关系 302
一、人机工程的研究目的和主要任务 302
第十三章 人机工程与劳动管理 302
二、人机工程与劳动管理的关系 305
第二节劳动强度与疲劳及其测定 308
一、劳动强度及其测定 308
二、劳动强度与劳动定额 313
三、疲劳研究及其测定 316
进行机器设计 320
一、人体的人机学参考数据 320
第三节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320
二、操纵动作的分析 321
三、控制台的尺寸和布置 325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理 327
第一节社会主义劳动 327
一、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327
二、劳动的社会分工 328
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329
第二节劳动量的确定 331
一、个别劳动量和社会必要劳动量 331
三、个人应得的报酬量 332
二、实现的劳动量 332
第三节劳动报酬 333
一、劳动报酬的概念 333
二、劳动报酬的形式 334
三、名义报酬与实际报酬 335
第十五章工资等级制度 337
第一节技术等级标准 337
一、技术等级标准的内容与作用 337
二、技术等级标准的制定与修改 339
二、工种等级线 341
一、确定工资等级的意义 341
第二节工资等级表 341
三、工资等级系数的确定 342
四、工资差距 349
五、一级工资标准的确定 350
第三节 岗位工资制和工人工资等级系数 351
一、岗位工资制 351
二、对工人工资等级系数的探讨 353
第四节职员的工资等级制度 354
第十六章工资形式 357
第一节计时工资 357
一、计时工资的特点 358
二、计时工资的适用范围 359
第二节计件工资 359
一、计件工资的特点和作用 360
二、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 361
三、计件工资的形式 362
四、计件工资的计算方法 364
五、计件工资的管理 367
第十七章结构工资制度 370
第一节浮动工资制度的特点与形式 370
一、浮动工资制度的产生 370
二、浮动工资制的特点 371
三、浮动工资制的形式 372
第二节浮动工资在改革工资制度中的地位 377
一、我国现行工资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77
二、浮动工资最能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379
三、浮动工资促进了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380
四、浮动工资扩大了企业工资自主权 381
五、浮动工资和劳动、人事及其他改革的关系 383
六、实行浮动工资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384
第三节实行浮动工资制应注意的问题 387
一、实行浮动工资的几个政策性问题 387
二、实行浮动工资制要实事求是 389
三、实行浮动工资必须兼顾国家、企业和 390
个人三者利益 390
四、实行浮动工资必须改善经营管理、整顿劳动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390
第四节职务工资制 391
一、职务工资 391
二、执行结构工资制度的政策和措施 393
第十八章 奖励制度与津贴制度 395
第一节奖励的实质、特点和作用 395
一、奖励的实质与特点 395
二、奖励的作用 397
三、做好奖励工作的要求 399
第二节我国奖励制度的发展概况 401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401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2—1957年) 403
三、1958~1965年 407
四、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浩劫阶段 410
五、1976年至今 411
第三节津贴制度 419
一、津贴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419
二、津贴的种类和运用 419
一、劳动保险的性质 432
第一节劳动保险的性质和原则 432
第十九章 劳动保险和社会集体福利 432
二、劳动保险的分配原则 434
第二节我国职工现行劳动保险制度 435
一、职工社会集体福利的意义 443
第三节职工社会集体福利 445
二、职工集体福利工作的基本原则 445
第二十章劳动保护 449
第一节劳动保护的意义 449
一、劳动保护的概念 449
三、劳动保护的深远意义 450
二、劳动保护的基本任务 450
四、劳动保护的国家政策 451
第二节工业企业劳动保护工作 452
一、组织机构与责权 452
二、工业企业中安全生产责任制 453
三、工业企业安全措施计划 458
第三节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与分析 460
一、含义 460
二、伤亡事故分类 461
三、工人职员伤亡事故的调查、登记和报告 462
五、职工伤亡事故的分析 464
四、工人职员伤亡事故的处理 464
第四节机器人 469
一、机器人的作用及其升级换代 469
二、加速我国的机器人生产 472
三、我国机器人发展重点 475
第二十一章 劳动统计 476
第一节劳动统计概述 476
一、劳动统计的任务 476
二、劳动统计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478
第二节劳动统计方法 479
一、作好统计调查和原始记录工作 479
二、统计整理 482
第三节职工人数统计 484
一、职工人数的统计范围 484
二、职工人员的分类 486
三、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 488
四、职工人数增减变动分析 489
五、职工人数增减统计 490
第四节生产工人劳动时间利用统计 494
一、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和构成 494
二、编制劳动时间平衡表 497
一、劳动生产率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499
第五节劳动生产率统计 499
二、劳动生产率指数 501
三、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分析 501
一、工资总额的支付范围 503
二、工资总额的构成 504
三、平均工资的计算 506
四、工资总额使用情况的分析 506
第六节工资统计 508
第二十二章劳动计划 509
第一节劳动生产率计划 510
一、产品数量指标 511
二、按不同劳动时间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512
三、劳动生产率计划的分析方法 514
第二节职工人数计划 517
一、企业职工人数计划的编制 517
二、企业劳动力的平衡 519
三、国外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保证企业最大利润,在确定职工需要量时采用两种方法 521
第三节职工工资计划 523
一、工资计划的内容 523
二、企业工资计划的编制 532
三、企业工资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分析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