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培养模式定义研究 1
第一节 模型研究与模式研究 1
一、模型研究 1
二、模式研究 3
第二节 培养模式的内涵、外延与属性 5
一、研究培养模式的背景及意义 5
二、“培养模式”概念的使用误区 7
三、培养模式的内涵、外延与属性 10
第三节 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14
一、系统性 15
二、中介性 16
三、范型性 17
四、可操作性 18
五、稳定性 20
六、变革性 21
第四节 对若干不同观点的辨析 22
一、管理层的意见 22
二、实际工作者的看法 24
三、理论界的观点 26
第二章 培养模式要素分析 33
第一节 专业设置模式 33
一、设置口径 34
二、设置方向 37
三、设置时间 38
四、设置空间 38
第二节 课程体系构造形态 40
一、开课性能指标 41
1.体系丰满程度 41
2.体系综合化程度 42
3.发展灵活性 43
二、选课性能指标 44
1.结构平衡性 44
2.设置机动性 46
第三节 培养途径与知识发展方式 48
一、培养途径 48
1.基本途径与综合途径 48
2.教学途径与非教学跨教学途径 50
二、知识发展方式 52
1.第一级形态 52
2.第二级形态 53
第四节 教学运行机制 56
一、基本教学制度 57
二、组合教学制度 58
一、空间形式 59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59
二、时间形式 60
第六节 淘汰模式 61
一、淘汰率 61
二、淘汰手段 63
第三章 培养模式的变革 66
第一节 变革的机理 66
一、培养模式与教育思想的连动 67
二、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连动 75
三、培养模式与其他敏感因素的连动 85
四、变革的阻力 89
第二节 变革的策略 94
一、变革的重点 95
二、变革的目标 107
三、常见的变革方式 112
第四章 培养模式的实质建构 117
第一节 知识结构的建构 117
一、知识基础化 119
二、知识综合化 122
三、知识前沿化 128
第二节 能力结构的建构 132
一、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133
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140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144
第三节 素质结构的建构 151
一、社会素质的建构 153
二、心理素质的建构 159
第五章 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培养方案 166
第一节 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与指导思想 166
一、人才根本特征与教育教学重心 167
二、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与业务培养要求 169
三、培养过程的性质、特点与形式 172
第二节 培养方案的实体--教学计划 175
一、课程的设置 175
二、教学计划学时学分总结构 180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183
第三节 非教学跨教学培养途径的安排 189
一、教育者为特定的教育目的而设置的培养项目 189
二、开辟第二课堂,丰富隐性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91
三、营造富有感染力的大学校园文化 192
第四节 培养方案在制订和实施时的操作原则 194
一、制订培养方案时的操作原则 195
二、培养方案的实施原则 202
后记一 207
后记二 210
主要参考文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