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变动中的经济地理学 1
第一节 从发展观点认识地理学 1
第二节 经济地理研究的历史背景 4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的演变发展过程 8
一、古代经济地理学 8
二、近代经济地理学 10
三、现代经济地理学 13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体系 17
一、研究对象 17
二、学科性质 22
三、学科体系和主要研究方向 26
第五节 经济地理研究面临新的世界经济问题 43
第六节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48
第二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54
第一节 人口 54
一、人口增长 55
二、人口构成和素质 59
三、人口分布 61
四、人口移动 64
五、人口问题 67
一、人和资源 70
第二节 资源 70
二、土地资源 73
三、水资源 76
四、生物资源 80
五、矿产资源 83
六、能源 87
七、海洋资源 101
八、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106
第三节 自然环境 107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7
二、 经济地理学对自然条件的评价 110
三、人地关系理论探讨 113
四、环境污染 120
五、地球环境对人类的承载力问题 124
第四节 影响经济发展的人文因素 131
一、经济规律 131
二、运输基础 134
三、社会体制 135
四、文化特征 136
五、技术水平 138
一、人地关系系统 140
第五节 协调人地关系,谋求持续发展 140
二、持续发展 142
三、PRED协调 143
四、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综合发展相结合 145
第三章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147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47
第二节 现代经济地理学的某些基本概念 150
一、经济活动的过程、分类及结构 151
二、地理空间 154
三、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 157
四、空间相关和空间扩散 160
五、空间结构、空间组织和空间过程 164
第三节 区位决策 167
一、什么是区位决策 168
二、区位决策的古典研究 169
三、当代的区位学派 170
四、区位决策的行为考察 174
五、结构主义 177
第四节 规模经济 180
一、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182
二、内部规模经济 183
三、外部规模经济 185
四、规模非经济 190
第五节 系统论和生态系统原理 191
一、系统 192
二、系统的结构和类型 193
三、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 194
四、系统的反馈机制 196
五、生态系统原理 198
第一节 影响生产布局的因素 202
一、生产布局的条件与因素 202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布局原理的探讨 202
二、布局因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作用 204
三、布局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 206
四、布局因素在不同时期的作用 207
五、布局因素在不同布局层次中的作用 2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布局原则 212
一、在全国平衡配置生产,使生产布局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214
二、工农并举,工业布局与农业布局密切结合,为消灭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创造条件 215
三、产、运、销合理联系,在地域分布上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219
四、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新开发地区的关系,促进全国各地区生产均衡发展 222
五、因地制宜地实行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25
六、注意国防安全,正确处理大、中、小的关系,适当分散和适当集中相结合,有利于加强国防力量 229
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意消除“三废”污染,保护环境 231
第五章 交通运输与经济区位 234
第一节 图论 235
一、作为图的网络 235
二、网络的分布与效率:三个评价指数 236
第二节 交通运输网的密度与空间结构 245
一、网络的密度 245
二、网络的区位和结构 247
三、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 249
一、“花费—空间收敛” 251
第三节 “花费—空间收敛”和“时间—空间收敛” 251
二、“时间—空间收敛” 253
第四节 交通运输花费与经济区位 255
一、交通运输花费的一般特点 255
二、终端花费和线性运输花费 255
三、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及其比较 256
四、线性运输花费的两种形式 261
五、影响运输花费的其他因素 263
第六章 区位理论 266
第一节 区位理论在近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266
一、景观研究 267
二、生态研究 268
三、区位研究 269
第二节 古典区位理论 270
一、农业区位论 270
二、工业区位论 276
第三节 近代区位理论 283
一、中心地理论 284
二、中心地理论的修改 291
三、其他近代区位理论 295
第四节 现代区位理论 296
四、近代区位理论评价 296
一、 现代区位研究特征及其学派 297
二、 现代区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00
三、现代区位理论的研究方法 322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 325
第一节 地域经济增长过程 325
一、产业结构与地域经济增长 325
二、地域组织与经济增长 327
三、增长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28
第二节 地域发展的长波理论 331
一、长波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331
二、区域长波循环的显示特征 333
三、区域长波循环的分析工具 334
四、形成地域发展长波的原因分析 336
五、地域发展长波理论的意义 339
第三节 区域经济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 340
一、核心—腹地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340
二、“核心—腹地”的形成过程 341
三、核心区的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345
四、核心、腹地区域的划分 346
一、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内容 348
第四节 社会经济地域综合体 348
二、社会经济综合体的理论基础 349
三、社会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历史发展 352
四、社会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基本理论 353
第五节 经济区概念与经济区划的理论 357
一、经济区 357
二、经济区划 361
第六节 城市区域和城市中心 368
一、城市中心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368
二、城市影响的区域范围 371
三、城市形成的区域基础 373
四、区域的城市体系 376
第八章 国际经济的地理研究 378
第一节 国际经济联系的地理基础:空间相关 379
第二节 国际经济联系的地理基础:空间扩散 380
第三节 国际经济的地理研究:重力模型 384
第四节 经济基础理论与贸易 389
第五节 中心地理论与贸易 390
第六节 国际贸易的基础:比较的先进性 392
第九章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398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399
一、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399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401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技术 411
一、经济地理信息的采集方法 413
二、经济地理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422
三、经济地理信息的交流 432
第三节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435
一、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形成的基础 435
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437
三、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439
后记 447
参考文献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