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社会 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法)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i)编著;滕守尧译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20039611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别从哲学、美学、生态学、语言学、经济学、信息技术、交流理论的角度,全面、生动地论述了设计在“非物质社会”中经历的深刻变革。

总序 1

译者前言 1

前言页 1

作者前言 1

第1章 非物质性主导 1

1 设计、技术及后工业社会的未来 2

1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走向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边缘地带” 2

2 从功能到幻想:对工业品的提问 10

(1)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对这些产品的感受或经验 11

(2)相对于“系列性”产品的“变异性”产品 12

3 设计、此在、计划(设想) 12

(3)“自我时尚技术” 13

4 形式激发功能 13

5 是否过去的一切都会影响设计者?如果是,是怎样影响的? 14

2 后现代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可教可学的 14

6 走出一条新路(一条以前从没有走过的路) 16

第2章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解构 18

1 利奥塔德: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叙事”的危机 20

3 设计者的自我设计 20

2 哈贝玛斯:后现代主义即未完成其工程的现代主义 23

3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解构 26

(1)解放与实用主义 26

4 利与弊的衡量 26

(2)重构与解构 27

4 按照Richard Rorty与Stanley Fish,后现代主义和实证主义都是对哲学的拒斥 29

5 结语 30

5 Gianni Vattimo与“弱思维” 32

(1)克服现代主义之不可能 32

(2)排除哲学之不可能 33

(3)改造与克服 33

6 结语 34

第3章 设计与非物质性:后工业社会中设计是什么样子? 37

1 以一个维修型社会取代一个绩效社会 39

2 是“按照某种模式设计”还是“非物质主义设计”? 41

3 处于“审美效果联合体”之核心部位的设计者 44

4 设计:在非物质主导时代的地位 45

第4章 在第三千年的门槛上:新的贫困 48

第5章 “自我-时尚”技术:超越工业产品的普及性和变化性 56

1 环境与功能圈 56

2 工业产品 59

3 消费社会和有用物品 62

4 工业产品的多样化:从中产阶级趣味到生活风格 65

5 区别性市场和功能圈 68

6 内在的矛盾 69

7 外部矛盾 70

8 新的功能圈的诞生? 72

9 变异 72

10 “自我时尚”技术 75

第6章 “1984刻画”--“一个关于设计的幻觉故事” 81

第7章 扩展设计的边界:产品环境与新的用户 92

1 产品环境 100

2 新的用户 102

3 未来 104

第8章 设计科学:创造人造物的学问 106

1 设计的逻辑:不变之变 110

(1)祈使逻辑的悖论 110

(2)演绎为陈述逻辑 111

(3)计算出最适宜的 114

2 设计的逻辑:发现变通(选择)的方式 115

3 作为资源分配的设计 119

4 设计的形状:梯形结构 120

(1)“生产一检验”圈 121

(2)“过程”作为风格的一种判定者 122

5 设计中的“替代”(代理) 123

(1)“问题解决”即通过“替代”造成变化 124

(2)空间“代理” 125

(3)“代理”的分类 126

6 总结--设计理论的课题 127

(1)设计的评估 127

(2)寻找变体 127

7 设计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128

第9章 目标和问题 132

第10章 交流美学、交互参与、交流与表现的艺术系统 149

导言 176

第11章 语言程序和元语言迷惑 176

1 语言学领域目前的分裂 178

2 元语言困惑 185

3 理论的公共马车,从东海岸到欧洲和加利福尼亚 189

4 关于设计的一个争论 196

5 结论:回到再现性基础? 202

第12章 人,金钱,时间--信用逻辑是否等于现代逻辑? 204

导言:股票交易的痛苦,金钱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04

1 金钱与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09

2 用信用卡购买 211

3 有关信用现象的枝节--基于Simel的思想 213

4 信贷生活的逻辑 218

第13章 后现代部落 222

1 部落氛围(环境) 227

2 超越“同一性” 231

3 集体意象的游戏 236

第14章 走向数字化的人? 240

1 从尼安德特人到数字化的人 241

(1)引起人们关于“人类与世界关系”的哲学反思 244

(2)造成一连串新的社会问题 245

(3)引起一种文化人类学反思 245

2 醒悟与再造 246

第一阶段 246

第二阶段 251

第三阶段:虚构的(想象的)行动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