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供需平衡的内容与范围 1
供需内容与社会再生产 1
供需范围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5
供需计量与国民经济核算 8
第二节 两种运动与供需平衡 10
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 10
总供给与总需求 12
供需矛盾及其平衡和归结 14
第三节 两种方法与供需调节 17
计划方法与市场方法 17
供需平衡调节的中国特色 21
第四节 供需平衡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24
供需平衡经济学的建立 24
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26
与有关经济、统计诸学科 28
第二章 供需平衡的基本范畴 31
第一节 均衡与非均衡 31
均衡范畴研究的历史回顾 31
均衡、非均衡与失衡 34
经济均衡的目标研究 36
第二节 平衡与综合平衡 38
平衡、速度与比例 38
综合平衡与种种平衡 40
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集中表现 44
第三节 供需平衡与供需规律 47
需求导源于效用 47
价值决定于劳动 49
供需规律与价值规律 53
第三章 供需平衡理论的历史考察 58
第一节 中国早期供需思想探源 58
供需与价格的关系 59
商品价格与货币供应的关系 60
国家对供需平衡的调节 61
第二节 西方供需理论的发展和演化 62
均衡分析方法的演化:从均衡到非均衡 62
均衡现实条件的演化:从供给决定到需求决定 66
均衡状态分析的演化:从静态均衡到动态均衡 68
第三节 马克思的供需学说 69
马克思供需学说的理论基础 69
马克思供需学说的主要特点 70
马克思的供需平衡模型 74
第四章 总供需范畴体系 76
第一节 总供需范畴的界定 76
潜在的总供给和潜在的总需求 77
意愿总供给和意愿总需求 77
实际总供给和实际总需求 78
有效总供给和有效总需求 79
第二节 总供需范畴与总供需曲线 81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81
从西方不同学派的总供需曲线看总供需范畴体系 83
我国理论界对总供需范畴体系的认识 87
第三节 不同供需范畴的意义和作用 91
潜在总供给:衡量综合生产能力及其利用的基准 91
意愿总供需:宏观经济短期调控的对象 94
实际总供需:反映社会产品生产和使用的指标 95
有效总供需:评价宏观经济效益的尺度 96
第五章 总供需平衡测算的基本问题 98
第一节 供需平衡测算与宏观经济调控 98
总供需平衡测算的意义 98
总供需平衡的差额 100
总供需平衡测算的应用 103
第二节 总供需定义及其测算范围的选择 105
总供需定义的选择 105
测算范围的选择 108
第三节 总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方法 110
直接测算法 110
间接判断法 111
两种方法的结合 112
第六章 总供需平衡测算的传统方法 115
第一节 传统的直接测算法 115
产值收支测算法 115
资金收入测算法 118
货币数量测算法 119
物价变动测算法 120
第二节 景气分析法 122
景气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122
宏观经济监测的指标体系 124
景气指数 128
景气预警信号 130
景气分析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32
第三节 潜在总供给的测算方法 133
国内生产总值测算法 134
劳动力利用状况测算法 135
生产函数估算法 137
大道模型测算法 140
第七章 总供需平衡测算的新方法研究 147
第一节 总量测算法的理论依据 147
经济循环与总供需运动 147
总供需测算的一般理论公式 150
总供需测算的方法论研究 153
第二节 总量测算法 156
总供给的测算 156
总需求的测算 157
总供需平衡差额分析 164
第三节 货币持有系数法 168
货币持有系数法的基本公式 168
正常货币持有系数的估算 171
货币持有系数法的特点与问题 174
第八章 总供需的平衡调控 176
第一节 市场疲软和通货膨胀 176
市场疲软 176
通货膨胀 179
疲软与通胀的治理 184
第二节 总供需平衡调控的基础和条件 191
平衡调控的基础 191
平衡调整控的条件 194
平衡调控的保证系统 202
第三节 总供需平衡调控的目标和方式 205
平衡调控的目标 205
影响供需平衡的诸因素 207
供需平衡调控的方式 211
第九章 总供给管理 215
第一节 总供给的形成与决定 215
总供给的形成 215
总供给的总量与构成决定 216
总供给的制约因素 221
第二节 供给管理与产业政策 224
供给、经济增长与产业政策 224
供给总量与产业组织政策 229
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政策 232
第三节 有效供给管理模式及其政策选择 236
预期作用与供给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236
市场经济下的供给管理模式 241
若干政策选择 242
第十章 总需求管理 247
第一节 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与调控 247
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 247
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决定及变动 250
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 255
第二节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形成与调控 263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形成 263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决定与变化 264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 266
第三节 投资需求的形成与调控 268
投资需求的形成 269
投资需求的决定 270
投资需求的宏观调控 277
第四节 总供需管理的实践 281
需求管理政策的回顾 281
政策操作中的若干问题 284
有关方面的争论 286
第十一章 总供需平衡调控的微观基础 291
第一节 企业--总供需平衡调控的微观基础 291
供需平衡中的企业地位和作用 291
企业法人与不完全法人 296
供需平衡的陷井 302
供需平衡及其不同体制下的企业行为 306
第二节 供需平衡与银行 310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的特殊作用 310
不规范金融行为与社会总供需平衡 314
银行能管住货币供应闸门吗? 317
第三节 供需平衡与市场 320
市场与供需调节的微观基础 320
市场信号的形成与作用 320
市场完整性与市场体系建设 323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综合运用 326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功能 326
经济政策目标的配合与多元化 326
多种政策手段的搭配和组合 327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329
第二节 国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331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331
总供需管理的配合与协调 334
第三节 国内外经济政策的配合与协调 340
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340
保持内外平衡的政策手段 341
不同状态下的政策配合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