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与疼痛 3
第一章 外感六淫与疼痛 3
第二章 脏腑与疼痛 7
第一节 五脏与疼痛 7
第二节 六腑与疼痛 14
第三节 气血津液与疼痛 19
第三章 七情内伤与疼痛 23
第四章 经脉病候及疼痛 25
第一节 十二经脉病候与疼痛 25
一、肺手太阴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25
二、大肠手阳明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27
三、胃足阳明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27
四、脾足太阴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29
五、心手少阴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30
六、小肠手太阳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32
七、膀胱足太阳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34
八、肾足少阴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36
九、心包手厥阴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38
十、三焦手少阳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39
十一、胆足少阳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41
十二、肝足厥阴经病候辨证及疼痛 42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候及疼痛 46
一、督脉病候辨证及疼痛 46
二、任脉病候辨证及疼痛 48
三、冲脉病候辨证及疼痛 49
四、带脉病候辨证及疼痛 50
五、阴跷阳跷脉病候辨证及疼痛 51
六、阳维阴维脉病候辨证及疼痛 51
第五章 治痛常用腧穴 53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常用治痛穴 53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治痛穴 55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常用治痛穴 60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常用治痛穴 70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常用治痛穴 75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治痛穴 78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治痛穴 83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常用治痛穴 95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治痛穴 98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治痛穴 103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常用治痛穴 107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常用治痛穴 115
第十三节 任脉常用治痛穴 118
第十四节 督脉常用治痛穴 124
中篇 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与疼痛 135
第六章 疼痛的神经解剖 135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知识 135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135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136
第二节 神经纤维和神经 136
第三节 感受器 138
一、脊髓 140
第四节 中枢神经结构与疼痛 140
二、脑干 143
三、间脑 148
四、大脑 151
五、边缘系统 154
六、小脑 156
第五节 与疼痛及伤害性信息有关的传导束 156
一、脊髓丘脑束 156
二、三叉丘脑束 158
三、脊髓网状丘脑束 158
四、脊颈丘脑束 158
五、深感觉传导束 158
六、一般内脏感觉传导束 159
第六节 与疼痛有关的组织结构 160
一、皮肤 160
三、肌肉 161
二、筋膜 161
四、骨及关节 162
五、椎间盘 162
六、内脏、胸膜和腹膜 163
第七章 神经活性物质与疼痛 166
第一节 概述 166
第二节 经典神经递质与疼痛 167
一、乙酰胆碱 167
二、去甲肾上腺素 168
三、多巴胺 170
四、5-羟色胺 170
五、组织胺 174
六、氨基酸类 175
第三节 神经肽与疼痛 178
一、神经肽概述 178
二、P物质 179
三、内源性阿片肽及其受体 183
四、胆囊收缩素 189
五、神经降压素 191
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192
七、生长抑素 193
八、加压素和催产素 195
九、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95
第四节 一氧化氮与疼痛 196
一、一氧化氮合酶的性质 196
二、一氧化氮合酶在神经系统的布 197
三、一氧化氮与疼痛 197
第五节 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c-jun与疼痛 199
一、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c-jun的概况 199
二、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c-jun蛋白表达与疼痛 200
第六节 与疼痛有关的基他活性物质 202
一、细胞因子 202
二、神经营养素家族 204
三、缓激肽、前列腺素及白细胞三烯 205
第八章 疼觉的神经生理学 209
第一节 疼痛概论 209
一、痛觉和痛反应 209
二、痛的测量 210
第二节 疼痛的产生机制 213
一、外周痛觉信息的形成与传入 213
二、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214
三、痛觉信息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 216
第三节 痛觉的调制 218
一、脊髓对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节段调制 218
二、脑高级中枢对伤害性信息的调制 220
第四节 痛觉的病理生理 225
一、外周痛 225
二、中枢痛 229
三、心因性痛 230
一、针感感受器的兴奋 232
第一节 针刺信息的产生与传入 232
第九章 针刺镇痛原理 232
二、传递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纤维 233
第二节 针刺镇痛中枢机制 233
一、针刺镇痛的脊髓机制 233
二、针刺镇痛的脑干机制 234
三、针刺信息对间脑痛觉调制机构的作用 236
第三节 与针刺镇痛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 239
一、阿片肽 239
二、单胺类中枢递质 239
三、乙酰胆碱 240
四、r-氨基丁酸 240
下篇 针灸治痛 245
第十章 常用针灸治痛方法及其机制 245
第一节 毫针治痛及其机制 245
第二节 电针治痛及其机制 246
第三节 灸法治痛及其机制 248
第四节 刺络放血治痛及其机制 250
第五节 耳针治痛及其机制 251
第六节 火针治痛及其机制 252
第十一章 针灸治疗原则与配穴方法 255
第一节 治疗原则 255
一、调整阴阳 255
二、调和气血 256
三、补虚泻实 256
四、抑制寒热 257
五、解表和里 257
六、协调脏腑 257
第二节 配穴方法 258
一、组方规律 258
二、常用配穴法 259
三、处方的变化规律 260
四、刺法的选择 261
二、寒证 264
一、风证 264
第十二章 疼痛的针灸辨证论治 264
第一节 病因辨证论治 264
三、暑证 265
四、湿证 266
五、燥证 266
六、火 (热) 证 267
第二节 八纲辨证论治 267
一、阴阳 267
二、表里 268
三、寒热 270
四、虚实 271
第三节 气血辨证论治 272
一、气病致痛的辨证论治 272
二、血病致痛的辨证论治 275
一、肺与大肠 276
第四节 脏腑致痛辨证论治 276
二、脾与胃 280
三、心与小肠 284
四、肾与膀胱 287
五、心包与三焦 290
六、肝与胆 291
第十三章 针灸治痛与临床 294
第一节 头痛 294
一、血管性头痛 295
二、颅压变化引起的头痛 300
三、头部损伤后头痛 301
四、紧张性头痛 304
五、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305
六、宿醉头痛 306
七、精神性头痛 307
第二节 五官痛 307
一、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309
二、目痛 311
三、鼻痛 316
四、牙痛 317
五、耳痛 320
六、口舌痛 322
七、咽喉痛 325
第三节 颈项痛 328
一、颈椎综合征 330
二、落枕 334
三、颈淋巴腺炎 338
第四节 胸胁痛 343
一、心绞痛 345
二、急性乳腺炎 348
三、乳腺增生症 351
四、胆石症 352
五、胆道系统感染 356
六、胆道蛔虫病 358
七、肝炎 359
第五节 脘腹痛 363
一、急性胃炎 365
二、慢性胃炎 367
三、胃、十二指肠溃疡 369
四、神经性胃痛 371
五、胰腺炎 373
六、急慢性肠炎 376
七、细菌性痢疾 380
八、急性肠梗阻 383
九、急性阑尾炎 385
十、泌尿系结石 387
十一、疝气 390
十二、痛经 392
第六节 腰背痛 397
一、增生性脊柱炎 399
二、腰肌劳损 402
三、腰椎骨质增生症 405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408
五、肾小球肾炎 411
第七节 前后阴痛 415
一、尿路感染 416
二、前列腺炎 418
三、痔 422
四、肛裂 425
第八节 关节痛 426
一、风湿性关节炎 428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434
三、骨关节炎 438
四、痛风 441
五、肩关节周围炎 444
第九节 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 447
一、颈部扭伤 449
二、前斜角肌综合征 450
三、胸壁撞伤和挫伤 452
四、急性腰扭伤 453
五、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456
六、腰肌筋膜炎 457
七、骶髂关节扭伤 459
八、梨状肌综合征 461
九、肩关节扭伤 463
十、胧二头肌长头撕裂 465
十一、胧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 466
十二、胧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467
十三、肩袖损伤 468
十四、胸腔出口综合征 470
十五、肘关节扭挫伤 472
十六、肱骨内上髁炎 474
十七、肱骨外上髁炎 476
十八、腕部扭挫伤 479
十九、腕管综合征 481
二十、股四头肌损伤 483
二十一、股内收肌损伤 484
二十二、腘绳肌损伤 485
二十三、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488
二十四、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488
二十五、腘肌损伤 490
二十六、踝关节扭伤 491
第七节 神经痛 494
一、三叉神经痛 496
二、坐骨神经痛 500
三、肋间神经痛 506
四、臂丛神经痛 510
第十一节 特殊性疼痛 514
一、疱疹性疼痛及疱疹后神经痛 514
二、幻肢痛 519
三、癌痛 521
四、术后疼痛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