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7801708458
  • 页数:459 页
图书介绍:《当代中国》丛书是由国家统一部署,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条战线的力量完成的鸿篇巨制,这本纪念册就是以浓缩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再现了丛书的编撰、出版、发行过程。纪念册由盛世修史、巨大关怀、万人著书、国史瑰宝、薪火传扬五部分组成。

第一编 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4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四九——一九五五年) 4

第一节 新中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建立 4

第二节 新中国科学技术队伍的建设 6

第三节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签订 8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的主要成就 9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五六——一九六六年) 12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和“双百”方针的提出 12

一、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成立国家技术委员会 12

二、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 14

第二节 有计划地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14

一、编制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4

二、编制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年度计划 15

第三节 建立和健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 16

一、初步建立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16

二、建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17

第四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调整 18

一、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大跃进”对科学技术工作的影响 18

二、纠正“左”的偏向,制定《科研工作十四条》 19

三、召开广州会议,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23

第五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 24

一、编制《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24

二、编制《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5

三、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若干政策条例 26

四、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科技战线的主要任务 29

第六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成就 30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3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作遭受严重摧残 34

第二节 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35

第四章 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40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重大转折 40

一、举行科学教育座谈会,恢复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40

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42

第二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拨乱反正 44

一、平反冤假错案,肃清“左”的余毒 45

二、恢复科技队伍管理机构 45

三、普查科技队伍 46

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47

五、恢复技术职称评定 49

第三节“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执行 50

第四节 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方针 53

第五节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措施 55

一、组织全国力量进行科技攻关 55

二、选拔科技人员担任领导职务 56

三、成立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 56

四、制定技术政策和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57

五、加强科学技术立法 59

第六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新局面 61

一、科学技术领导机构的改革 61

二、中小城市科学技术工作蓬勃发展 64

三、农村科学技术工作阔步前进 66

第七节 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 69

第二编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执行 76

第五章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76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76

第二节 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 78

第三节 《十二年科学规划》的执行 84

一、一九五六年四项紧急措施 84

二、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体制 85

三、制定年度科学技术计划 86

第四节 丰硕成果 87

第六章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92

第一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制定 92

第二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重点任务 95

一、农业 96

二、工业、交通运输和资源勘探 97

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 98

四、其他 98

第三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执行情况 98

一、下达和落实规划任务 98

二、积极创造条件,缩短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 99

三、“文化大革命”对执行规划的冲击 102

第七章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03

第一节 《八年科学规划》的制定 103

第二节 《八年科学规划》的基本内容 106

一、农业 107

二、资源和自然条件 108

三、能源 108

四、工业 108

五、医药和环境保护 109

六、新兴技术 110

七、自然科学理论 110

第三节 《八年科学规划》的执行 112

第八章 制定和执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经验教训 115

第一节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 115

第二节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116

第三节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原则 117

第四节 实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保证 118

第三编 科学技术成果管理 124

第九章 科学技术成果的鉴定与登记 124

第一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鉴定 124

一、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制度的形成 124

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制度的执行 125

第二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登记 127

一、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制度的形成 127

二、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制度的执行 128

三、科学技术成果的档案管理 129

第十章 科学技术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131

第一节 多种形式的科学技术成果交流 131

一、举办科学技术成果展览会 131

二、出版科学技术成果专刊 132

三、利用声像手段普及科学技术成果 133

第二节 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的机制 133

一、有计划地推广科学技术成果 133

二、科学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 137

三、技术市场的兴起和发展 138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成果的奖励 141

第一节 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制度的形成 141

第二节 发明、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 144

一、《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和《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 144

二、《发明奖励条例》 14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 148

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 152

第三节 自然科学奖励 155

一、《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 15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 157

第四节 科学技术进步奖励 158

第十二章 专利制度与专利管理 161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专利工作 161

第二节 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 162

一、中国专利制度的筹建 162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法 163

三、专利工作的开展 164

第四编 科学技术条件工作 170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经费 170

第一节 科学技术经费的构成和开支范围 170

一、国家预算拨款 170

二、国家预算外资金 17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经费不断增长 174

第三节 科学技术经费的管理 178

一、科学技术经费的管理体系 179

二、科学技术经费的预算管理 179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物资供应 18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物资的计划供应与管理 181

一、科学技术物资计划供应体制的沿革 182

二、科学技术物资的管理机构 186

第二节 科学器材的供应与服务 187

一、中国科学器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187

二、建立全国科学器材供应网 188

三、开展技术服务 189

四、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 191

第十五章 实验室建设 192

第一节 中国科学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192

第二节 典型实验室简介 194

一、分子酶学实验室 195

二、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 195

三、遗传工程实验室 196

四、元素有机化学实验室 196

五、微循环研究实验室 197

六、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197

七、环行铁道试验基地 198

第三节 分析测试中心 198

第十六章 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与开发 201

第一节 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 201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02

二、大型精密仪器协作共用 203

第二节 大型精密仪器的开发 204

一、电子显微镜 204

二、质谱仪 205

三、色谱仪 206

四、光谱仪 206

五、波谱仪 207

第三节 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 208

一、引进国外先进仪器制造技术 208

二、国际实验技术交流 209

第十七章 实验动物与化学试剂 210

第一节 实验动物科技工作 210

第二节 化学试剂的研制开发 214

第五编 科技情报工作的建立和发展 220

第十八章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发展历程 220

第一节 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创立 220

一、建立科技情报工作的历史背景 220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起步 221

三、奠定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的初步基础 223

第二节 科学技术情报工作从调整到发展 224

一、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调整 224

二、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迅速发展 22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学技术情报工作 227

一、七十年代初期出现的转机 227

二、七十年代中期出现的转机 228

第四节 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新的发展阶段 229

一、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出科技情报工作新方针 229

二、部署科技情报工作重点任务 231

三、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31

第十九章 规划和立法 233

第一节 科技情报工作的规划 233

一、《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科学技术情报工作规划(草案)》 233

二、《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十年发展规划》 233

三、科技情报工作专项规划 234

第二节 科技情报工作的法令和规定 236

一、《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 236

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通知》 237

三、《国家科委关于加强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意见》 238

四、《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条例》 239

五、《中国国家科技情报政策》 239

第二十章 组织建设 241

第一节 系统与体制 241

一、情报系统和情报网建设 241

二、情报干部队伍建设 243

第二节 情报体制改革 244

第二十一章 业务建设 246

第一节 文献基础工作 246

一、文献编译报道工作 246

二、文献分类法和主题词表 249

三、文献标准化工作 250

四、书刊资料进口工作 251

第二节 情报分析研究工作 252

第三节 情报手段现代化 253

一、计算机情报检索 254

二、机器翻译 256

三、声像技术 257

四、复印技术 257

第四节 情报学术活动 258

第五节 国际科技情报合作与交流 261

第二十二章 服务和效果 263

第一节 情报服务的发展变化 263

一、从单纯提供科技文献服务到提供综合服务 263

二、从被动的无偿服务到主动的面向社会服务 264

第二节 情报服务效果 265

第六编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 272

第二十三章 中国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概述 272

第一节 三十六年的历程 272

一、最初发展阶段 272

二、调整阶段 272

三、动乱阶段 273

四、新的发展阶段 273

第二节 科技外事工作的组织管理 281

一、管理体制的形成 281

二、组织管理工作的完善 282

第三节 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本认识 284

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84

二、国家管理是开展对外科技活动的强大杠杆 284

三、科技外事工作的外交制约因素和相对独立性 285

四、收获和成果 286

第二十四章 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288

第一节 科技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88

一、科技合作协定的签订 288

二、曲折的发展道路 289

第二节 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执行情况 290

一、苏联 290

二、捷克斯洛伐克 292

三、罗马尼亚 293

四、匈牙利 294

五、民主德国 295

六、波兰 296

七、阿尔巴尼亚 297

八、保加利亚 298

九、南斯拉夫 299

第三节 同亚洲和拉美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执行情况 300

一、朝鲜 300

二、蒙古 302

三、越南 303

四、古巴 305

第二十五章 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07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科技合作关系的特点 307

一、共同的命运与共同的愿望 307

二、合作国家日益增多 308

三、合作规模日渐扩大 309

第二节 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10

一、巴基斯坦 310

二、印度 311

三、印度尼西亚 312

四、柬埔寨 313

五、菲律宾 314

六、孟加拉 314

七、泰国 314

八、伊朗 315

九、土耳其 315

第三节 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16

一、阿尔及利亚 316

二、埃及 316

三、苏丹 317

四、摩洛哥 318

第四节 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18

一、墨西哥 318

二、阿根廷 319

三、智利 320

四、巴西 320

五、秘鲁 321

第二十六章 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22

第一节 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322

一、从民间交流开始 322

二、官方科技合作的闸门终于被打开 323

三、走上按政府协定合作的轨道 324

第二节 同亚太地区和北美发达国家政府间的科技合作 324

一、日本 324

二、澳大利亚 325

三、新西兰 326

四、美国 326

五、加拿大 328

第三节 同欧洲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 329

一、法国 329

二、意大利 329

三、联邦德国 330

四、英国 331

五、瑞典 332

六、丹麦 333

七、希腊 333

八、奥地利 333

九、西班牙 334

十、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盟 334

十一、欧洲共同体 334

第二十七章 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336

第一节 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的多边科技合作与活动 336

一、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336

二、渔业、海洋学和湖沼学研究 337

三、热带电器试验 338

第二节 参加联合国系统的有关组织和多边科技活动 339

一、科学和技术发展政府间委员会 339

二、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 339

三、发展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府间委员会 340

四、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340

五、国际原子能机构 340

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341

七、世界卫生组织 341

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341

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342

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342

十一、联合国大学 342

十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343

第三节 参加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国际学术活动 343

一、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344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 344

三、国际电工委员会 345

四、世界采矿大会 345

五、国际宇航联合会 345

六、国际大坝委员会 345

七、世界工程师组织联合会 346

第二十八章 民间对外科技交流和地方科技外事工作 347

第一节 民间对外科技交流 347

一、中国科学院 348

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348

三、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349

第二节 地方科技外事工作 349

一、地方科技外事工作职能的转变 349

二、地方科技外事工作蓬勃发展 350

第七编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 354

第二十九章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创建与发展 354

第一节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创建 354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初创 354

二、地方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建立 356

第二节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 358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迅速发展 359

二、地方科学技术工作在调整中发展 363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方科学技术工作 366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瘫痪 366

二、地方科学技术工作开始复苏 368

第四节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全面发展 368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恢复 368

二、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整顿 371

三、地方科学技术工作全面发展 372

第三十章 城市科学技术工作 377

第一节 城市科学技术工作的成就 377

一、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科技工作管理体系 377

二、建成了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科技队伍 378

三、取得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 378

第二节 大城市科学技术工作 379

一、发挥大城市的科技优势 380

二、建立新兴技术的“源泉区” 380

三、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381

四、积极推动郊区农业的现代化 382

五、发展医药卫生技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382

六、改善城市环境 383

七、发展软科学研究,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83

八、向全国各地扩散和转移科技成果 384

第三节 中小城市科学技术工作 385

一、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城市经济 386

二、加强同大城市的协作 387

三、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89

四、加强厂矿企业科技工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390

第四节 沿海开放城市科学技术工作 391

一、积极引进技术,改变生产面貌 392

二、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392

三、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开发本地资源 393

四、广泛开展国内联合和协作 393

第三十一章 农村科学技术工作 395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工作 395

一、农业科技工作的基础 395

二、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大变革 397

第二节 乡镇企业科学技术工作 402

一、乡镇企业科技工作的发展 402

二、用科学技术武装乡镇企业 403

三、研制开发新产品 405

第三节 把科学技术的星火撒向农村 405

一、“星火计划”的诞生 406

二、“星火计划”的内容 407

三、“星火计划”的实施 408

第三十二章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学技术工作 410

第一节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 410

一、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技工作的地位 410

二、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技工作的基础 411

第二节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 412

一、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少数民族科技干部 412

二、推广适用技术,改进生产方式 414

三、建立与发展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 415

四、接受全国支援,广泛开展科技协作 416

五、开展资源考察,为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 417

第三节 科学技术工作对当地其他事业的促进 419

一、推动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420

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421

三、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422

四、推动沙漠的改造与治理 425

五、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426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事业大事记(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 429

附录二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452

彩色插图目录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