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导 言 1
第一章史籍概述 13
第一节史学发展简史 13
一、先秦史学发展概况 13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概况 17
三、隋唐宋元史学发展概况 23
四、明清史学发展概况 30
第二节史籍分类法 37
第三节文献学的重要性 39
第二章史籍简介 42
第一节古史 42
一、《尚书》 43
二、《逸周书》 46
三、《诗经》 48
四、《论语》 50
五、《孟子》 51
六、《国语》 52
七、《战国策》 54
八、《墨子》 55
九、《韩非子》 56
十、《吕氏春秋》 58
第二节编年体 60
一、《春秋》 61
二、《左传》(附《公羊传》、《谷梁传》) 64
三、《竹书纪年》 68
四、《汉纪》 69
五、《后汉纪》 71
六、《资治通鉴》 73
七、《续资治通鉴长编》 77
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77
九、《三朝北盟会编》 78
十、《国榷》 78
十一、《续资治通鉴》 79
第三节纪传体 79
一、《史记》 81
二、《汉书》 85
三、《后汉书》 88
四、《三国志》 90
五、《晋书》 92
六、《宋书》 94
七、《南齐书》 95
八、《梁书》与《陈书》 97
九、《魏书》 100
十、《北齐书》 102
十一、《周书》 104
十二、《南史》与《北史》 105
十三、《隋书》 106
十四、《旧唐书》与《新唐书》 108
十五、《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 109
十六、《宋史》《辽史》《金史》 111
十七、《元史》 113
十八、《新元史》 116
十九、《明史》 117
二十、《清史稿》 120
第四节纪事本末体 123
一、《通鉴纪事本末》 124
二、《明史纪事本末》 126
第五节典志体 128
一、《通典》(附《续通典》、《清通典》) 129
二、《通志》(附《续通志》、《清通志》) 134
三、《文献通考》(附《续文献通考》、《清文献 138
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38
四、《春秋会要》 144
五、《七国考》 144
六、《秦会要》 145
七、《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145
八、《三国会要》 147
十、《唐会要》《五代会要》 148
九、《晋会要》《宋齐梁陈会要》 148
十一、《宋会要辑稿》 149
十二、《元典章》 151
十三、《明会要》 152
第六节地理方志 152
一、《华阳国志》 153
二、《水经注》 155
三、《元和郡县志》 157
四、《读史方舆纪要》 158
五、《大唐西域记》 160
六、《太平寰宇记》 162
七、《天下郡国利病书》 163
八、《大明一统志》 164
第七节史论与史考 166
一、《史通》 167
二、《读通鉴论》 169
三、《宋论》 171
四、《文史通义》 172
五、《廿二史扎记》 175
六、《十七史商榷》 177
七、《古史新证》 178
八、《廿二史考异》 179
九、《观堂集林》 180
第八节学案 181
一、《明儒学案》 182
二、《宋元学案》 184
三、《汉学师承记》 185
四、《清代学术概论》 186
第九节杂 著 187
一、《齐民要术》 188
二、《世说新语》 189
三、《贞观政要》 190
四、《梦溪笔谈》 192
五、《农政全书》 193
六、《天工开物》 195
七、《日知录》 196
第十节类书、丛书 198
一、《太平御览》 199
二、《艺文类聚》 200
三、《册府元龟》 202
四、《永乐大典》 203
五、《古今图书集成》 204
六、《四库全书》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