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言 1
外篇 3
论道第一 3
一论道的意图 3
二论儒家的道统 4
三 论自然之道 12
四 论神道 15
五论立文之道 20
论心术第二 24
一 心术即形象思维 25
二论智术 28
三 心术与艺术构思 31
四 心术与艺术技巧 34
五 文学是心术的产物 37
释情性第三 41
一 情性是文学的主要因素 41
二 情与物 44
三 为情而造文 48
四 情信而辞巧 53
论神思第四 59
一释神思 60
二论艺术想象 64
三 论创作构思 68
文质考第五 76
一 文与质 76
二 文质与情性 80
三 文质与文学发展 84
四 论文学作品的文质相称 87
风格考第六 92
一 风格探源 92
二 《文心雕龙》中风格的含义 95
三 风格概念在唐代的演化和发展 99
四 风格概念在宋代的确立 106
五 风格一词在明清的广泛应用 113
辨奇正第七 116
一 观奇正的理论特点 116
二论正 118
三 论奇 121
四 论义正辞奇 123
文义考第八 128
一 文义与清谈 129
二 文人的文义活动 132
三 文义与文学评论的发展 134
成书齐末新证第九 140
一 皇齐即齐代 140
二 完成于东昏侯即位初期 142
三 取定于沈约的时限 146
撰书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第十 154
一 宋齐间的文学理论批评 155
二宋齐统治阶级的崇儒 157
三 宋齐间的思想论争 161
四 宋齐间的文艺思潮 163
内篇 171
文学观第一 171
一儒家文学观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171
二 唯心主义实质 175
三 唯物主义因素与现实主义精神 179
四 矛盾与统一 183
美学观第二 186
一 论艺术美 188
二论美与真和善 191
三 刘勰的审美活动与美学评价 196
四 论“具美” 204
文学史观第三 210
一 论文学史观的真实性 211
二 文学史观与政治思想 213
三 文学发展的传统与创新 217
四 论文学的时代精神 221
五 历史循环论 223
一 创作论的思想基础 227
论创作第四 227
二 论术 229
三 论创作过程 231
(一)题材(232)(二)构思(234)(三)主题(236)(四)内容 238
(五)形式(243)(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45) (七)组织结构 249
四 论艺术技巧 252
(一)描写(253)(二)比兴(256)(三)联想(260)(四)想象 261
(五)夸张(265)(六)精练(627)(七)隐秀 270
论文学语言第五 274
一 秦汉的口头语与书面语………………………(276 )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语言的发展 278
三 论文学语言的基本条件 281
四 论文学语言的特征 283
五 论文学语言的色彩与声律 285
论风格第六 295
一 风格概论 295
二 风格与作家个性 298
三风格与风骨 302
四 风格与美 305
五风格与文体 310
论文体第十 315
一概论文体 315
二论文体的名称 318
三论文体的发展规律 320
四 论文体的代表作品 323
五论文体的写作艺术 327
论作家第八 331
一释作家 331
二作家的德与才 335
三作家的才华 339
四作家的才与学 343
五作家与作品的社会影响 345
论文学批评第九 349
一 文艺欣赏是文学批评的基础 350
二创作与批评 353
三 思想与艺术结合的批评原则 357
四 文学批评的六种观察 363
五 文学批评的实践 367
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第十 372
一 总纲的矛盾性与特殊性 372
二 文学遗产的系统整理 376
三 历代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 382
四成就与谬误 388
附: 参考书目 392
后记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