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篇 高技术:宏观环境,政府行为 1
Ⅰ-1高技术产业对于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 1
国家竞争优势—高技术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关系—国家竞争优势的提高—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对策 于兵兵曾晓萱 1
Ⅰ-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控制模型研究 18
模型的基本假设—变量及参数—经济控制论模型—模型的解算策略 张少杰孙巍姜桂艳 18
Ⅰ-3对我国依托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环境和支撑条件的思考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形式—依托原有技术优势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启动存量生产要素—艰苦细致的企业改革 王崇举 23
Ⅰ-4发展风险投资中的政府行为 32
多渠道筹资发展证券市场—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与激励机制—办好风险投资业 姚慧华 32
Ⅰ-5增加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政策分析 41
科技经费投入是关键的生产性投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与需求的反差—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的地位—科技投入的重要支柱 丁厚德 41
Ⅰ-6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宏观机制 55
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宏观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环境机制 李建华葛宝山 55
Ⅰ-7政府政策与产业的成长 65
美国半导体产品成长过程中的产业政策—日本半导体产业政策的特征—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启示 聂鸣蔡希贤 65
Ⅰ-8高校高技术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76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促进我国科技运行机制的进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现代化 范琼英孔昭君 76
Ⅰ-9世界高技术园区的历史发展景图 84
发祥—扩散—反响—激荡—发展概观陈益升 84
Ⅰ-10日本早期发展计算机产业的政府行为 92
日本早期发展计算机产业的政府行为—IBM的市场竞争—评价与启示 刘金梅曾晓萱 92
Ⅰ-11影响美国高技术新企业技术转移因素的分析 104
高技术新企业的技术流动过程—最初的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 孙荣玲曾晓萱 104
Ⅰ-12高技术产业投资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和投资风险防范敏感性分析的基本模型—影响因素—投资风险防范 师萍张其凯 115
第Ⅱ篇 高技术:产业与企业的发展 122
Ⅱ-1论高技术企业组织结构的技术基础 122
高技术企业组织结构的技术基础—足球队式组织结构—野战军式—航空母舰式 叶明 122
Ⅱ-2吸引·政府采购·孵化 131
“硅谷”聚集—政府采购—成果孵化阎志超 131
Ⅱ-3高技术的技术创新策略 138
技术创新的主体—竞争的武器—机遇的把握刘樵良 138
Ⅱ-4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的优缺点 145
分析和选择依据产业化模式分析—模式选择—加速产业化步伐 银路陈运 145
Ⅱ-5企业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互补 152
协生发展机制研究互补协生的内在根据—外在条件—基本特征 许志晋 152
Ⅱ-6论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 158
创新的模式—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张建申 158
Ⅱ-7试析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170
竞争力研究的现状—国际竞争力的多相测度模型 范晓屏 170
Ⅱ-8台湾科技资源试析 176
台湾的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与信息资源 官鸣赖勤学 176
Ⅱ-9创办大学科技园,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185
我国大学创办科技园基本情况—产生原因分析—几点建议 马林范德清荣泳霖白洪烈 185
Ⅱ-10关于我国高校科技企业产权明晰问题 193
科技企业资产增殖的高速率与终极产权的分割要求—不可分割性论证 范德清林琳 193
Ⅱ-11对于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内在规律的初步认识 200
若干引人注目的现象—重要现象的理性分析—若干成功模式—启示 任秉温 200
Ⅱ-12高校高技术产业对高校产生的推进作用 208
推动教育工作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王珂 208
Ⅱ-1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216
经济评价—影响评价—过程评价—持续性评价黄渝祥高红 216
Ⅱ-14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涨落放大机制 222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涨落—非线性相互作用—巨涨落稳定的条件 赵玉林蔡英旺 222
第Ⅲ篇 高技术:风险、技术进步及其他 233
Ⅲ-1风险资金属性与中国风险资金问题 233
风险资金的必要条件—风险资金的现状分析—民间风险资金的培育与组织建议 马庆国 233
Ⅲ-2技术进步与第三产业发展 239
第三产业及其发展—第三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万君康 239
Ⅲ-3风险行为规律探析 263
预期效益引导律—承担责任制约律—风险效用律 陈克文 263
Ⅲ-4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272
项目的运行环境—管理模型—信息系统—美国用于大型项目管理的军用标准 韩茂祥贾大龙韩之俊俞安平瞿丹妮朱宪辰 272
Ⅲ-5关于风险概念的探讨 285
风险含义—风险的定义—定义存在的问题—结论 齐寅峰 285
Ⅲ-6开发人力资源的新课题 294
事业生涯规划与开发的实质和意义—理论与实践依据—调研过程与结果 孙彤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