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序 言 1
第一章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4
第一节什么是TQC? 4
第二节社会形势的变化与质量 6
第三节工业生产的目的 8
第四节质量的意义 9
一、工业产品的质量 9
二、业务工作的质量 13
三、设计质量与制造质量 14
一、管理循环 16
第五节管理的含意 16
二、管理的效率 17
三、管理人员的工作 18
第六节质量管理的含意 21
第七节质量管理的几种定义 23
第八节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25
一、全面质量管理 25
二、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 26
三、TQC中T的意义 28
第九节企业经营与质量管理 30
一、经营、质量与质量管理 30
二、经营与质量管理 34
第二节事务工作与质量 34
第二节日本质量管理的发展 38
第二章经营者与部科长的任务 40
六、企业指导与质量管理实施方法的开发 40
一、妨碍推行TQC的经营者 40
第一节经营者的任务 40
二、由经营者推动TQC 42
三、由经营者进行的TQC的管理 42
一、质量方针 45
第二节经营者对质量的责任 45
二、重要的质量问题 46
三、组织计划 49
第三节 作为实践的经营管理的TQC 51
一、方针管理 51
二、职能管理 56
三、管理计划 58
第四节由部科长推动质量管理 60
第一节质量计划 64
第三章质量管理计划 64
一、质量方针 65
二、质量展开与质量分析 66
第二节推行计划 67
一、推行计划的概要 67
二、引进计划 69
三、推行TQC的重点项目 71
第三节组织计划 72
一、组织计划的一些问题 72
二、组织计划的原则 73
三、组织的标准与规定 74
四、质量管理委员会 75
五、TQC推进本部 76
第四节质量管理职能的展开 77
一、质量管理职能形成的几个阶段 77
二、质量管理职能的展开与方法的管理 79
三、管理计划 81
第二节质量与成本 86
一、关于质量管理的文件 86
第五节建立健全规格、标准、规定、程序 86
二、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文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89
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 93
一、质量职能 93
第四章质量保证的职能 93
二、质量保证的意义 94
三、检查 96
五、不良品的返修 97
四、质量判断标准 97
六、质量保证活动的范围 98
第二节主要的质量保证职能 99
一、质量方针的制定与展开 100
二、质量保证的方针与保证标准的确定 100
三、质量保证体系的确立与运行 101
四、确保设计质量 101
六、生产及生产后各阶段的重要质量保证职能 102
五、重要质量问题的登记与分析 102
九、标记、说明书等的管理 103
七、制造过程中质量保证活动的一体化 103
八、质量调查与索赔处理 103
十、售后服务 104
十一、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质量保证体系监督 104
检查 104
十二、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及应用 105
第三节质量保证体系 106
第四节质量评价体系 112
第五节质量信息体系 113
第五章产品责任问题 115
第一节缺陷产品与消费者受害 115
第二节产品责任问题的现状 117
一、美国的现状 117
二、欧洲的现状 119
三、日本的现状 120
第三节产品责任的法律根据 120
一、过失责任 121
二、保证(担保)责任 122
三、侵权行为的严格责任 123
四、日本的情况 124
第四节产品责任对策与产品安全 124
第五节产品责任对策与TQC 125
一、经营者在产品责任问题上的作用 126
二、产品责任对策的方针与组织 127
三、面向消费者的组织机构 128
第六节产品责任对策与质量保证 130
第一节方针管理 134
一、方针管理与日常管理 134
第六章方针管理与职能管理 134
二、方针管理的重点 136
三、方针管理体制与检查项目 143
第二节职能管理 146
一、职能管理要点 146
二、职能管理的推行 148
三、成本管理概要 149
第一节质量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151
第七章质量管理教育 151
第二节各级职务与教育内容 152
一、经营者 153
二、部科长、一般职能人员 156
三、质量管理职能人员 157
四、一般操作人员 159
五、事务工作人员 160
六、研究、开发人员 161
第三节质量管理教育的评价 161
第四节进行教育时应注意的事项 163
第一节质量管理的普及 164
第八章质量管理的普及与质量意识的提高 164
第二节质量意识的提高 166
第三节QC小组活动 167
一、QC小组活动的目的 167
二、QC小组活动方面的疑点及其说明 170
第九章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 175
第一节质量管理活动体系 176
一、系统方式与项目方式 178
二、质量管理业务 180
三、质量系统与质量工程学 181
一、质量的设计与成本 186
二、制造质量与成本 187
三、质量成本 188
四、质量损失的分布 191
第三节工业生产与统计方法 192
一、正确的判断 192
二、质量管理的诸阶段与统计方法 193
三、“波动”的比较 194
四、可靠性 195
第四节TQC实施方面的问题及其对策 196
第五节戴明奖实施奖的审查 204
第一节分析与诊断方法 210
一、质量管理中的分析与诊断 210
第十章质量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诊断 210
二、分析与诊断的基本工具 212
三、分析与诊断的步骤 213
第二节分析在质量管理中的意义 215
一、三种分析方法 216
二、使用过去的数据进行分析 218
三、对分析结果的处理 219
四、专业技术性要因与通用技术性要因 220
第三节市场质量的调查 221
一、调查市场质量的目的 221
二、调查市场质量的方法 222
第四节用户意见调查 223
一、开拓市场 223
二、用户意见 224
三、用户意见调查的注意事项 226
四、用户意见调查的内容 226
第五节质量问题的分析与诊断 227
一、诊断内容 227
二、质量的测定 228
三、质量问题的分析 230
四、质量问题的分析、诊断的规定 231
五、质量问题分析小组与分析体系 232
第十一章开发与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活动 234
第一节研究开发 234
一、研究的分类 235
二、研究管理业务 236
三、研究开发项目的评价 238
第二节开发、设计体系 239
一、开发、设计阶段的步骤 239
二、开发、设计体系 242
第三节质量方针与开发方针 244
第四节产品质量的规划 248
一、质量规划 248
二、质量计划 250
三、质量政策 253
四、质量设计的基础资料 254
五、质量信息收集方法的制度化 256
一、开发、设计阶段的进度管理 257
第五节开发、设计阶段的进度管理与评价 257
二、开发、设计阶段的评价 258
三、开发、设计职能的管理项目 263
第六节技术开发(专业技术与质量管理) 264
一、质量展开 264
二、质量分析与工序分析 269
三、构想与管理循环 270
第七节设计审查 271
第八节设计变更管理 272
第九节试制 274
第十节开发、设计阶段的产品责任问题 276
第十二章生产阶段采购部门的质量管理活动 279
第一节工序分析 282
一、工序分析的意义 282
二、特性值与要因 284
三、各种要因对生产工序各阶段质量的影响 285
四、选定特性值与要因时应注意的事项 289
五、关于要因与特性值的调查 291
六、确定要因的适当水平 292
七、工序分析的方法 294
第二节工序设计 296
一、工序调查 296
二、工序能力调查 298
三、确定制造方法 305
第三节工序管理 310
一、管理与调节 310
二、管理项目的选定 313
三、工序管理标准 315
四、管理的实际 320
五、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第四节生产制造工序方面的质量保证 322
一、质量的传递方法 322
二、重要工序的分类管理 323
三、工序的中间检查 326
四、制造工序中的产品责任对策 326
第五节工序的改进 329
一、工序改进的方法 329
二、工序改进的实施 330
一、采购部门的作用 331
第六节采购部门的质量管理活动 331
二、采购和外协的基本方针 332
三、批发商、外协单位的选择 333
四、对批发商、外协单位的评价 334
五、采购、外协合同与质量保证协议 334
六、对批发商、外协单位的质量管理指导 335
七、采购业务的改进 336
第十三章事务部门的质量管理 337
第一节事务部门的质量管理 337
一、事务部门质量管理概述 337
二、事务部门的作用 337
一、办公室自动化与质量管理 338
三、事务部门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338
四、事务部门引进全面质量管理 339
二、事务工作的质量 341
一、什么是事务工作 341
三、事务部门的两种质量 342
第三节事务部门与管理 350
一、管理与诊断 350
三、明确业务工作 351
二、用事实进行管理 351
四、明确业务工作的方法 352
五、明确管理方法 353
第四节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354
一、质量、经营及质量管理 354
二、质量经营 355
三、方针管理 356
四、职能管理 357
第五节质量管理与电子计算机 358
二、电子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 360
三、经营信息系统 361
第十四章质量管理诊断 363
第一节质量诊断与质量管理诊断 364
一、质量管理诊断的目的 365
第二节质量管理诊断的目的与意义 365
二、质量管理诊断的意义 366
第三节质量管理诊断的方针 367
一、对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业务的全面诊断 368
二、部门诊断与职能诊断 369
三、具有客观性的诊断 370
四、诊断与形式 370
第四节质量管理诊断的对象 371
第五节质量管理诊断的计划 371
一、引进诊断 371
二、诊断计划与追踪检查 372
第六节质量管理诊断的实施 372
一、诊断资料 373
二、诊断结果的整理归纳 373
三、由企业领导采取措施 374
第七节关于质量管理诊断的问题 375
第十五章质量管理的历史与展望 379
第一节国外质量管理的发展 379
第三节质量管理发展的方向与最近的动向 384
一、质量 386
二、质量保证 387
三、实践性经营管理 389
第四节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反省 390
第五节对TQC发展趋势的展望 393
第六节我与质量管理 395
一、质量管理的开端 395
二、学会活动 397
三、国际交流 398
四、在研讨会上的讲授 399
五、关于戴明奖 400
七、结束语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