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煤系源岩及其基本特征 10
第一节 煤系源岩的基本特征 10
一、组成特征 10
二、煤及其显微组成 10
第二节 煤的形成条件及其基本类型 11
一、煤的形成条件 11
二、煤的基本类型 11
第三节 煤的转化作用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12
一、煤阶 12
二、煤层气 12
三、煤成气或煤型气 13
四、煤成油 13
第一节 方法原理 14
一、基本原理 14
第二章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地质研究 14
二、方法步骤 15
第二节 煤的生留油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6
一、煤的生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6
二、煤系地层残留油特征及影响因素 17
一、理论模型 20
二、排烃特征研究 20
第三节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地质研究 20
三、煤系地层残留气态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
三、有关问题讨论 22
四、应用实例 23
第三章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模拟实验研究 30
第一节 方法原理与实验装置 30
一、原理 30
二、实验装置简介 30
三、实验条件 30
二、泥质岩排烃门限及排烃量变化特征 31
一、模拟实验中排烃门限的确定 31
第二节 排烃门限及排烃量变化特征 31
三、煤源岩排烃门限及排烃量变化特征 33
四、煤和泥源岩排烃门限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 36
第三节 模拟实验研究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的局限性 38
一、实验条件不同造成的排烃量变化 38
二、高温短时间的实验条件与低温长时间的地质条件的互补性和差异性 38
三、地质条件下源岩排烃的复杂性和不可模拟性 39
第四章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的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 41
第一节 概述 41
第二节 煤系有机质成油、成气和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 43
一、煤系有机质干酪根成油、成气的动力学模型 44
二、油成气的动力学模型 45
三、油中族组分成气的动力学模型 45
四、标定模型(求取动力学参数)的基本原理 46
一、泥质源岩排烃门限变化特征 47
第三节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变化特征 47
二、煤源岩排烃门限变化特征 48
三、泥岩和煤两种源岩排烃门限变化特征的比较与分析 49
第四节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系地层排烃门限研究 52
一、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煤系地层排烃门限研究 52
二、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系地层排烃门限研究 58
第五章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物质平衡法研究 63
第一节 排烃门限的概念 63
一、有机质转化过程中的限定条件 64
第二节 物质平衡法优化模拟煤系源岩生油气量 64
二、有机母质转化过程中的产物特征 66
三、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产物量模拟计算 70
四、模拟计算结果计论 72
第三节 煤源岩残留油气量模拟研究 73
一、煤系源岩残留油量模拟研究 73
二、煤系源岩残留油溶气量模拟研究 76
三、煤系源岩残留吸附气量模拟研究 76
四、煤系源岩残留水溶气量模拟研究 83
五、煤系源岩残留游离气量的模拟研究 85
第四节 物质平衡法研究煤系源岩排烃特征 86
一、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研究 86
二、煤系源岩排烃量研究 87
三、煤系源岩排油气相态特征研究 87
四、煤系源岩排油气过程特征研究 88
五、煤系源岩排油气地质模式研究 89
第五节 吐哈盆地煤系源岩排烃特征研究 89
一、煤层生排油气过程特征 90
二、碳质页岩生排油气过程特征 92
三、泥岩生排油气过程特征 92
四、煤系地层中煤、碳质页岩和泥岩排油气特征比较 92
第六章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00
第一节 划分排油气阶段,建立排油气地质模式 100
一、煤系源岩排油气过程的一般地质模式 100
二、煤系源岩排油气过程的几种特殊模式 101
第二节 建立科学的煤源岩概念及临界判别标准 104
一、煤源岩概念及判别临界标准 104
二、煤系油气源岩判别临界标准理论图版制作与应用 105
第三节 建立源岩品质评价指数和等级划分标准 106
一、源岩品质评价指数(SRIQ)及其计算模型 106
二、煤系源岩品质评价理论图版与应用 107
第四节 建立源岩属性评价指数和等级划分标准 109
一、源岩属性评价指数SRIN及计算模型 109
二、煤系源岩属性评价理论图版与应用 110
第五节 建立供气门限概念与有效源储盖组合判别标准 111
一、供气门限概念及判别标准 111
二、供烃门限判别标准理论图版与应用 112
第六节 建立源岩有效性评价指数及等级划分标准 117
一、源岩有效性评价指数及其计算模型 117
二、煤系源岩有效性评价理论图版与应用 117
一、游离相态烃运聚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120
第七节 研究煤系源岩生排烃量运聚机理与分布规律 120
二、水溶相态烃运聚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123
三、油溶相态烃(气)运聚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127
第八节 定量评价煤型油气资源 134
一、排烃量及其研究意义 134
二、供烃量及其研究意义 134
三、运移烃量及其研究意义 135
四、聚集烃量及其研究意义 137
七、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远景资源评价 138
五、资源量及计算模型 138
六、资源评价中各种参量的相互关系及其综合作用模型 138
第七章 煤系源岩排烃作用的控制因素及其相对贡献量大小定量评价 144
第一节 方法原理 144
一、煤系源岩排烃作用数值模拟研究计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144
二、实际地质条件下各主要地质因素变化范围 146
三、地质因素对源岩生、留、排烃作用影响及其相对贡献评价 148
一、各种地质因素对泥质源岩生、留、排烃作用的影响 151
第二节 影响泥质源岩排烃作用的地质因素及相对贡献评价 151
二、各种地质因素对泥质源岩生、留、排烃作用的影响及其相对贡献评价 152
第三节 影响煤源岩排烃作用的地质因素及其相对贡献量 164
一、各主要地质因素的影响及相对贡献量大小 164
二、煤源岩排烃模拟结果变化特征及概率分布 167
第八章 煤系源岩排烃模拟结果可靠性评价 170
第一节 方法原理 170
一、地质因素不确定性变化及其参数取值 170
二、地质因素变化对排烃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 170
三、模拟结果不确定性变化及其可靠性评价 171
第二节 煤系源岩生排油气与定量评价模拟结果可靠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171
一、源岩的生留排烃地质条件 171
二、吐哈盆地J1源岩生、留、排烃特征与评价模拟结果可靠性评价 172
三、影响J1源岩排烃特征与评价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地质因素分析及其相对贡献大小评价 175
结语 178
参考文献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