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干周主编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539200855
  • 页数:424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第一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

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 1

一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

目 录 1

鸦片贸易与禁烟运动 3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4

爱国将领组织军民英勇抵抗 6

二中国人民的抗英斗争 6

三元里等地人民的抗英斗争 7

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 9

第二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10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0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0

《天朝田亩制度》 14

天京变乱和《资政新编》 15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失败 15

中外反动派的联合进攻 17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

第三节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20

一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 20

洋务运动的开展 20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22

二维新变法 2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4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活动 25

“百日维新”及变法的失败 27

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8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28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29

《辛丑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 32

形成 32

第二章 辛亥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4

第一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34

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同盟会的 34

成立 34

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与清政府的“新政” 34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团体的出现 36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40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多次武装起义 43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 45

湖北革命团体在新军中的活动 45

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 46

南北和谈 49

三 中华民国的建立 5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临时约法》 51

教训 54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 54

第二节 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斗争 58

一维护民主政体的“二次革命” 58

资产阶级各派系的活动与国民党的成立 58

袁世凯的独裁卖国活动 60

“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62

二维护共和国体的护国运动 64

“洪宪帝制”丑剧 64

“护国战争”与“洪宪帝制”的破灭 66

三护法运动 68

大小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68

段祺瑞的专制与卖国 70

护法运动 72

第三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7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 76

一 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 76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76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78

工人运动的初期发展 79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0

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播 80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84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85

第二节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87

一五四运动 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87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87

五四运动爆发 89

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大罢工 91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4

改造社会的探索 94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96

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99

一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04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 10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04

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06

二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的纲领 108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108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109

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11

香港海员大罢工和安源路矿、开滦煤矿工人 114

罢工 114

三 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14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15

第四章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19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19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 119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19

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确定 121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23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23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124

黄埔军校和革命武装的建立 126

三全国革命运动的兴起 126

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128

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国民会议运动 129

第二节五卅运动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132

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132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32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 135

北方革命运动 137

斗争 138

批判戴季陶主义 138

二革命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右派的 138

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 140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141

三 毛泽东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论述 144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提出的历史过程 144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内容 145

第三节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146

一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46

北伐前的军阀统治形势 146

北伐的决策和国民革命军出师 148

北伐战争的三个战场 149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49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152

三汉口、九江、上海工人斗争的胜利 153

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 153

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155

四 湖南等地的农村大革命 156

农民运动的猛烈发展 156

围绕农民问题展开的斗争 158

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60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 160

第四节北伐战争由胜利转向失败 160

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161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63

二武汉国民政府管辖地区的革命斗争 165

武汉国民政府的讨蒋斗争 165

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166

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167

汪精卫日趋反动 167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 168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170

国民党各派的争夺 173

一国民党新军阀反动统治的建立 173

第五章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土地革命战争 173

第一节 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 173

新军阀的“北伐”与张学良“易帜” 175

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反动本质 177

南京政府的投降外交 177

南京政府的法西斯专制统治 179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出现 180

三国民党的分化和各派的政治主张 182

国民党左派的反蒋斗争 182

第三党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184

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主张 185

第二节 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187

一 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187

南昌起义 187

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188

广州起义和各地农村起义 190

井冈山和其它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1

二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93

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194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96

古田会议土地革命深入发展 199

三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201

四工农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205

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205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207

第三节抗日反蒋运动的兴起 红军长征胜利 208

一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 208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武装进攻 208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10

伪满洲国的成立 211

二抗日反蒋运动的兴起和挫折 212

共产党领导和号召下的抗日反蒋斗争 212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及其活动 214

察绥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及其失败 216

“福建事变” 218

三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219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及其严重危害 219

红军长征开始 222

遵义会议 223

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 226

四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 228

第四节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23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30

一 华北事变 民族矛盾的进一步加深 230

华北事变 230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232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34

二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和策略 235

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237

三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37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23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43

第六章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 247

第一节七七事变全民族奋起抗战 247

一 全国抗战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47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247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24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50

片面抗战路线 251

二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作战 251

正面战场的作战 252

三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256

全面抗战路线 256

敌后战场的开辟 257

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60

四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 261

中间派别的抗日立场和抗日活动 261

文化界的抗日活动 262

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264

华侨支援抗战 265

第二节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66

敌后抗日根据地大发展 266

一 日本侵华策略的改变 团结抗战局面出现危机 266

日本侵华策略的新变化 266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267

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活动 270

二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 270

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分裂活动 270

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71

三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73

四 正面战场的局部作战和敌后战场的发展 275

正面战场的局部作战 275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发展 277

百团大战 281

第三节战胜严重困难 巩固抗战阵地 283

一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283

苏德战争的爆发 283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84

二皖南事变 285

皖南事变的发生 285

新四军军部的重建与反击国民党顽固派 286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288

三国民党统治日趋反动 289

国民党坚持法西斯独裁统治 289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国难”中膨胀 291

四敌后抗日军民的艰苦抗战 293

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局面 293

共产党战胜严重困难和巩固解放区的各项 294

政策 294

敌后抗日军民粉碎日军残酷进攻的英勇斗争 300

一解放区战场转入局部反攻 30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 302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胜利 302

解放区战场对日军的局部反攻 303

二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305

国民党战场的豫湘桂战役 305

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307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11

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15

美英加紧对日进攻和苏联对日宣战 315

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 316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18

第七章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21

第一节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321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政治形势 321

战后的国际形势 321

战后的国内形势 322

二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324

重庆谈判 324

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 327

政治协商会议 329

国民党反动派加紧部署内战 331

三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331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 333

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334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35

一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 335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 335

共产党关于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336

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38

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341

伟大的战略转变 34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 343

关于“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 344

纲领 344

三国民党统治区的深刻危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346

国民党统治区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347

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 350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352

第三节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中华人民 354

共和国成立 354

一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354

辽沈战役 354

淮海战役 356

平津战役 358

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国民党南京政权 360

覆灭 360

蒋介石“和平攻势”的破产 360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362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向全国进军 364

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66

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理论 36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3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70

四 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和经验 371

第八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375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75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 375

一 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375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成立 377

没收官僚资本 378

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379

共产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380

土地改革 382

二各项社会改革 382

镇压反革命 383

“三反”、“五反”运动 384

对旧中国文教事业的改革 387

三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胜利完成 388

四抗美援鲜 390

第二节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95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395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95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395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39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98

粉碎高饶反党篡权阴谋 400

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成就 402

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04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04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408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09

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14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414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17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提前完成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