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前言 吉村 怜 1
序 大桥一章 3
第一部 天人诞生图像研究 3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 3
一 序论 3
二 关于人中像的记载 3
自序——关于本书的构成 吉村 怜 5
三 人中像的形态 5
四 异形的卢舍那佛 5
五 西域发现的人中像 9
六 云冈第18窟本尊像 11
注释 14
二 天莲华中神圣的诞生 16
一 序论 16
云冈石窟中莲华化生的表现 16
三 窟顶——净土的天空 19
四 莲华化生像的诸相 20
五 愿生净土的思想 23
注释 25
云冈石窟中莲华装饰的意义 27
一 序论 27
二 莲华——生命的象征 27
三 莲华座思想 30
四 莲华——光明的象征 32
五 结语 35
注释 35
一 序论 37
二 龙门式天人的出现 37
龙门北魏窟天人诞生的表现 37
三 装饰龙门世界的天莲华 39
四 如蝴蝶般羽化的天人 41
五 石窟顶棚上的新式天人 44
六 结语 45
注释 46
巩县石窟的化生图像 48
一 巩县石窟的创建 48
二 巩县石窟的营造顺序 48
三 净土的圣者诞生 49
四 两种系统的天人诞生图 51
五 顶棚装饰——净土的天空 54
六 结语 57
注释 59
二 武宁王的出生秘话 61
百济武宁王妃木枕上所绘的佛教图像 61
一 武宁王陵的发现 61
三 中国南朝文化对百济的影响 63
四 王妃木枕上所绘天人诞生图 64
五 变化生是南朝的创造 66
六 结语 67
注释 68
天寿国绣帐和金铜灌顶幡上的天人诞生图像 70
一 序论 70
二 天寿国绣帐是否是净土图 70
三 金铜灌顶幡大幡上所绘的天人诞生图 73
四 关于金铜小幡 76
五 结语 77
注释 78
二 梁武帝制作的佛像 81
论南北朝佛像样式史 81
一 序论 81
三 南朝样式对北魏龙门的影响 82
四 南齐帝陵砖画上的天人像 83
五 中国佛像样式的南北问题 85
六 结语 88
注释 89
敦煌石窟中天人像的系谱 92
一 序论 92
二 敦煌的西方系统图像 92
三 敦煌的初期汉化与正式汉化 95
四 敦煌南朝系统天人像的流行 98
五 敦煌南朝系统天人像的消失 102
六 结语 105
注释 106
南朝天人图像向北朝及周围各国的传播 108
一 序论 108
二 南朝天人诞生图的产生 108
三 南朝式天人向北魏的传播 111
四 南朝式天人传播到北朝全境 112
五 南朝文化向朝鲜三国的传播 115
六 南朝佛教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117
注释 118
第二部 止利样式起源南朝论 123
论止利样式起源南朝——止利式佛像的源流 123
一 序论 123
二 北魏式传播日本说的矛盾 123
三 南朝式佛像对日本的影响 124
四 南朝文化圈的扩大 126
五 鞍作止利的家系 127
六 结语 128
注释 129
法隆寺献纳宝物王延孙造光背考 131
一 序论 131
二 认为高句丽制造说 131
三 铭文的形式 133
四 王延孙的出身 135
五 飞天光的样式 136
六 结语 138
注释 139
一 序论 141
二 云冈样式的定义 141
论龙门样式起源南朝——答町田甲一的批评 141
三 绅带式佛衣的起源 143
四 龙门样式的定义 146
五 从北魏风格到南朝风格 148
六 结语——南朝佛像对北朝的影响 150
注释 151
成都万佛寺址出土佛像与建康佛教——关于梁中大通元年铭印度式佛像 153
一 序论 153
二 梁中大通元年铭释迦造像记的研讨 153
三 建康佛教和成都佛教的差距 156
四 梁朝益州刺史的奉佛事业 158
五 建康与成都之间的漕运 161
六 结语 162
注释 163
二 南朝佛教向百济的传播 166
一 序论 166
日本早期佛教像中梁、百济样式的影响 166
三 佛教传来时的外国像 168
四 飞鸟寺的根本本尊像 171
五 南朝文化圈的扩大 175
六 结语 177
注释 178
止利式佛像与南朝样式的关系——答冈田健的批评 181
一 序论 181
二 止利样式起源南朝说的原委 182
三 南朝人在佛教传来时的活跃 183
四 陈样式向日本的传播 186
五 止利式佛像上所见的南朝特征 190
六 结语 195
注释 196
试论飞鸟白凤雕刻史——对一个时代一种样式理论的疑问 198
一 序论 198
二 止利样式和非止利样式并存 199
三 推古朝新的外来样式 202
四 我国输入的隋唐样式 207
五 飞鸟白凤雕刻的时代划分 210
六 结语 213
注释 214
第三部 个别研究(中国) 219
论仙人的图形——关于法隆寺金堂药师如来台座上墨画飞仙图的疑问 219
一 序论 219
二 仙人的意义 219
三 仙人外貌的特征 221
四 南北朝时代的仙人像 222
五 日本古代的仙人像 228
六 结语 231
注释 231
天人的词义与中国的早期天人像 233
一 序论 233
二 对飞天这个名称的疑问 233
三 经典中所见的天人的用例 235
四 意味着神仙的天人 237
五 中国的早期天人像 239
六 结语 243
注释 243
一 序论 245
二 画像的概貌 245
南朝的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刘宋元嘉二年铭石刻画像的内容 245
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变相 248
四 通往彼岸的桥 252
五 结语 254
注释 254
论云冈石窟编年——批评宿白、长广学说 256
一 序论 256
二 护国寺、崇教寺石窟问题 256
三 云冈石窟分期论的争论点 258
四 第5、第6双窟的完成年代 261
五 云冈艺术的特质——徙民文化 263
六 南朝文化向北魏的传播 266
七 云冈石窟艺术的各种问题 268
八 结语 271
注释 272
一 序论 275
昙曜五窟营造工程探讨 吉村 恒、吉成寿男、石原金洋、高桥 浩 275
二 地形及地质概要 276
三 探讨条件 276
四 主要工程数量 276
五 工程时间、作业人数的计算 278
六 全部工程、工人数 287
七 劳动力的合理使用 288
八 结语 292
注释 292
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营造顺序 294
一 序论 294
二 昙曜五窟的开凿年代 295
三 五窟的概况 296
四 最初的营造计划和施工中的事故 298
五 五窟与五帝的关系 302
六 切断供养者像的怪事 305
七 结语 309
注释 310
洛阳永宁寺塔址出土的塑像 312
一 永宁寺塔的发掘 312
二 永宁寺塔的结构 312
三 塔基出土的遗物 313
四 根据《洛阳伽蓝记》加以复原 317
五 永宁寺塔的结局 319
注释 319
再论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华严教主卢舍那佛与宇宙主的释迦佛 321
一 序论 321
二 人中像的新资料和最早的记录 321
三 法界人中像的词义 324
四 身上图示五趣、六道的卢舍那像 327
五 身上图示十方三世诸佛的卢舍那像 330
六 结语 334
注释 334
第四部 个别研究(日本) 341
玉虫厨子台座供养图上所绘的奇迹 341
一 序论 341
二 台座供养图解说 341
三 按异时同图法的解释 342
四 供养器具的出现 345
五 结语——佛国土幻想 347
注释 348
一 大佛开光会的各种活动 349
二 营造大佛的经过 349
东大寺大佛开光会与佛教传来日本二百年 349
三 开光会当天的大佛状态 350
四 大佛未完成状况下举行开光会的原因 351
五 像法的中兴 352
六 结语——佛教宿命论的年代观 353
注释 354
关于药师寺佛足石记与书写者“神直石手” 356
一 佛足石与佛足石记 356
二 佛足石记全文 356
三 第二铭难解的词句 358
四 关于书写者神石手 360
五 结语——制作状况 361
注释 362
后记 吉村 怜 364
译后记 卞立强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