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预算外资金 (1 1
第一章导论 1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
一、宏观经济理论的产生 1
目 录 1
二、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3
第六章国际收支 3
第一节国际收支帐户 3
一、国际收支的涵义 (11 3
三、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成长 5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7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7
二、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
一、税收乘数 (1 9
第四节财政乘数 9
三、宏观经济学对象的外部界定 9
四、宏观经济学对象的内在界定 11
一、系统分析方法 13
第三节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 13
二、实证分析方法 14
三、动态分析方法 15
四、数量分析方法 16
五、比较分析方法 17
一、资源稀缺假设 18
第四节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18
二、经济人假设 19
四、完备市场假设 20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 20
五、均衡经济假说 21
第二章国民经济流程与核算 22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流转过程 22
一、两点说明 22
二、简单的国民经济流程 23
三、扩大的国民经济流程 24
四、一般的国民经济流程 25
五、开放的国民经济流程 27
第二节宏观经济变量 28
一、存量与流量 28
二、增量与常量 29
三、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29
四、绝对量与相对量 30
第三节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比较 31
一、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 31
二、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 33
三、SNA与MPS的比较 36
第四节 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8
一、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38
二、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 40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 46
四、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48
第五节名义经济总量与实际经济总量 54
一、实物经济的货币化 54
二、价格水平的调整 55
三、统计误差 58
第三章消费需求 60
第一节消费需求的决定 60
一、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60
二、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 61
三、消费与储蓄的关系 62
四、影响消费需求的非收入因素 63
第二节消费需求理论与行为 65
一、绝对收入理论 65
二、相对收入理论 66
三、持久收入理论 68
四、消费需求行为刚性 69
一、消费层次的同步性 71
第三节 中国消费需求的若干特征 71
二、社会消费的刚性膨胀 73
三、消费水平早熟 74
四、适度消费率的确定 76
第一节投资与资本形成 78
一、投资的含义 78
第四章投资需求 78
二、投资与资本存量 80
三、投资与资本的结构 80
一、国民收入水平 82
第二节投资需求的决定 82
二、资本的预期收益率 83
三、资本利息率 85
四、投资函数 86
第三节投资乘数和加速数原理 86
一、乘数概念 86
二、投资乘数 88
三、加速数原理 90
一、资产收入 93
第一节财政收入 93
第五章财政收支 93
二、税收收入 94
三、债务收入 97
一、财政支出结构 99
第二节财政支出 99
二、财政支出原则 100
第三节财政均衡与财政赤字 103
一、财政均衡 103
二、财政赤字 104
三、中国财政赤字的成因 106
二、政府支出乘数 109
三、平衡预算乘数 110
二、国际收支帐户的结构 114
三、外汇收支恒等关系 118
第二节 国际收支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118
一、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 118
二、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 120
三、国际收支演变的阶段 122
四、国际收支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影响 124
第三节汇率 126
一、外汇 126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128
三、汇率的决定 129
四、人民币的自由化 132
第七章货币供求分析 133
第一节货币的供给分析 133
一、货币(Mcney)的三种供给定义 133
二、货币的供给 136
三、银行现金的必要储备与超额储备 141
第二节货币的需求分析 142
一、货币的三种需求形式 142
二、货币流通速度 147
第三节通货膨胀 150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150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52
三、通货膨胀的效应 155
一、均衡利息率 156
第四节货币供求平衡机制 156
二、货币发行的监督机制 158
三、我国银行体制的改革 160
第八章社会总供求 163
第一节社会总供给 163
、社会总供给的含义 163
二、社会总供给函数 165
三、生产可能性边界 171
四、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 173
第二节社会总需求 174
一、社会总需求函数 174
二、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和收缩 176
第三节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177
一、一般均衡状态 177
二、准均衡状态 179
三、“紧运行论”与“宽松环境论”竞争 181
第四节价格与社会总供求 183
一、刚性价格与社会总供求 183
二、粘性价格与社会总供求 185
三、弹性价格与社会总供求 187
第九章经济增长 189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89
一、经济增长 189
二、经济发展 191
第二节经济增长数量模型 192
一、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 192
二、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194
三、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的探讨 198
第三节经济增长的环境分析 199
一、社会环境与经济增长 199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 200
三、国际环境与经济增长 201
第四节价格增长模式 202
一、外延增长模式与内涵增长模式 202
二、平衡增长模式与不平衡增长模式 203
第五节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动 206
一、经济结构的分类标准 206
二、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动力 208
三、经济结构变动的形式 209
第十章中国经济的增长 211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 211
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回顾 211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211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216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216
二、关于“高速度”问题 222
一、经济起飞的涵义 224
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起飞 224
二、中国经济的起飞征兆 227
第十一章经济波动 229
第一节乘数——加速机制 229
一、乘数和加速数的动态化 229
二、动态乘数与加速数的结合 231
第二节 中国经济波动的实况 235
一、经济波动的涵义 235
二、中国经济波动的轨迹 236
三、中国经济波动的特点 239
第三节 中国经济波动的成因 243
一、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243
二、政策干预:经济波动的启动机制和刹掣机制 245
三、投资周期:经济波动的放大机制 246
四、农业周期:经济波动的自发机制 247
一、“自由放任”主义的破产 251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调控 251
第一节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之争 251
二、“政府统制”主义的失败 252
三、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 253
第二节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调节 256
一、政府调节的一般原理 256
二、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258
三、供给控制与需求控制 259
四、实物控制与价值控制 260
第三节宏观经济调整目标 261
一、西方政府的经济调控目标 261
二、宏观调控的“靶型”目标 263
三、宏观经济目标的内在矛盾 264
四、经济调控目标的规划 266
一、“目标——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 269
第四节宏观经济调控工具 269
二、经济杠杆 270
三、调节工具的性能与组合 271
第十三章宏观货币政策 274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选择 274
一、货币政策目标 274
二、货币政策的种类 277
三、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选择 280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281
一、计划性直接调控工具 281
二、一般性间接调控工具 283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施行 287
一、运用货币政策的前提 287
二、货币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289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290
一、财政预算 293
第一节财政政策工具 293
第十四章宏观财政政策 293
二、税收 295
三、财政投资 296
四、国债 296
五、财政补贴 297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298
一、累进税制度 298
二、社会保险金制度 300
三、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 300
第三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 301
一、两大政策作用的体制条件比较 301
二、两大政策作用的机制比较 302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匹配 303
一、中国传统的财政体制 308
第四节财政政策的体制背景 308
二、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310
三、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312
第十五章对外经济政策 315
第一节 自由贸易政策 315
一、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315
二、自由贸易政策的内容 319
三、关贸总协定与贸易的自由化 320
第二节保护贸易政策 323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涵义 323
二、保护贸易理论 325
三、中国的保护贸易政策 326
第三节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 329
一、国际汇率制度 329
二、汇率高定与汇率低定 330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