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上篇 总论第一章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内容 1
第二章中医外治法的形成和发展 2
第三章 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理 5
第四章中医外治法的特点 5
第五章 中医外治法的分类 10
第一节器械配合手法外治法 10
一、拔罐法 10
二、刺络法 12
三、挑刺法 13
四、割治法 14
五、割掌脂法 15
六、刮痧法 16
七、爆灯火法 17
八、结扎法 18
第二节药物配合手法外治法 18
一、药物摩擦法 18
二、药熨法 18
四、酒火法 19
三、探吐法 19
第三节药物外治法 20
一、作用于器官组织的药物外治法 20
1.点眼法 20
2.取嚏法 21
3.?鼻法 22
4.鼻嗅法 22
5.塞鼻法 22
7.气雾剂吸入疗法 23
6.塞耳、吹耳法 23
8.塞肛门法 24
9.塞阴道法 24
二、作用于特定点的药物外治法 25
1.握药法 25
2.脐疗法 25
3.涂点法 26
4.发泡法 26
5.救苦丹烧灸法 27
6.蜂螫法 27
三、作用于体表特定面的药物外治法 28
1.外敷法 28
7.蜞针法 28
2.薄贴法 29
3.坐药法 29
4.熏洗法 30
5.烟熏法 31
6.兜肚法 31
7.缠腰法 31
8.枕、铺法 31
一、灯照法 32
二、佩戴法 32
9.拔毒法 32
第四节其他外治法 32
第六章中医外治法的应用 33
下篇 常见病症的治疗第一章传染病 35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春温) 35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 36
三、白喉 38
四、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 39
六、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40
五、细菌性痢疾(疫毒痢) 40
七、传染性肝炎 41
八、疟疾 43
九、麻疹 44
十、肺结核(肺痨) 46
十一、狂犬病 47
第二章内科常见病症 48
一、感冒 48
二、咳嗽 49
三、哮喘 50
五、自汗、盗汗 51
四、吐血、咯血 51
六、胃脘痛 52
七、腹痛 53
八、呃逆 54
九、呕吐 54
十、泄泻 56
十一、便秘 58
十二、癃闭 59
十三、遗尿 59
十五、缩阴症 60
十四、遗精 60
十七、夹阴伤寒 61
十八、淋病 61
十六、脱精 61
十九、水肿鼓胀 62
二十、中风 63
二十一、半身不遂 63
二十二、口眼斜(面神经麻痹) 64
二十四、痫证 65
二十五、头痛 65
二十三、癫狂 65
二十六、痹证 68
二十七、鹤膝风 70
二十八、脚气 71
二十九、腰背痛 72
第三章妇科常见病症 73
一、阴挺(子宫脱垂) 73
二、经闭 74
三、带下 74
五、阴蚀 75
四、阴痒 75
七、血崩 76
六、外阴白斑 76
八、异位妊娠(宫外孕) 77
九、胎位不正 77
十、胞衣不下 78
十一、产后血晕 78
十二、产后发痉 79
十三、产后腹痛 79
十五、产后缺乳 80
十四、产后阴痛 80
第四章儿科常见病症 81
一、感冒 81
二、肺炎喘嗽 81
三、小儿高热 82
四、鹅口疮 84
五、口糜 84
六、急惊风 85
八、脐风(新生儿破伤风) 86
七、慢惊风 86
九、疳疾 87
十、夜啼 88
十一、脐部疾患 88
十二、解颅 89
十三、阴茎红肿 90
十四、滞颐 90
十六、重舌 91
十七、眼目红肿 91
十五、鸡胸龟背 91
十八、小儿痿症(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92
第五章外科常见病症 92
一、疔疮 92
二、痈疽 93
三、小儿头部疮疖 93
四、乳痈 93
五、肠痈 94
六、脱肛 95
七、疝气 96
八、瘰疬(颈淋巴结核) 97
九、足跟痛 98
十、足心痛 99
十一、漏肩风 99
十二、落枕 99
十三、牛皮癣 99
十四、湿疹 100
十五、鹅掌风 100
十七、皮下肿块(体表良性肿瘤) 101
十八、水田皮炎 101
十六、狐臭 101
十九、毒蛇咬伤 102
第六章五官科常见病症 104
一、咽喉肿痛 104
二、偷针眼(麦粒肿) 106
三、黑睛星翳(急性角膜炎) 106
四、鼻渊(慢性鼻炎) 107
五、鼻衄 108
六、聤耳(慢性中耳炎) 109
七、牙痛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