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税收效应理论 24
2 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24
2.1 储蓄的分类 24
2.2 税收对政府预算储蓄的影响 25
2.3 税收对家庭储蓄的影响 30
2.3.1 家庭储蓄行为的决定因素 30
2.3.2 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31
2.3.3 间接税对储蓄的影响 37
2.3.4 税收对储蓄的影响程度 38
3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41
3.1 税收对国内私人投资的影响 41
3.1.1 税收(公司税)对投资影响的基本原理 41
3.1.2 公司税制中的折旧政策是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 43
3.1.3 其它投资刺激 46
3.2 税收对承担风险的影响 48
3.2.1 基本假定与模型 48
3.2.2 公司税对承担风险的影响 50
3.2.3 资本利得税对承担风险的影响 54
3.3 税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56
3.3.1 FDI的实际税率 57
3.3.2 吸引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措施效果 58
3.4 税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63
4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68
4.1 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68
4.1.1 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69
4.1.2 一次总付税、累进税与比例税的效应比较 71
4.2 在放宽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75
4.2.1 个人收入由多种收入构成情况下的所得税效应 76
4.2.2 工资率因课税而变动情况下的所得税效应 77
4.2.3 工作时间相对固定情况下的所得税效应 78
4.3 税收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现实分析 79
5 税收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82
5.1 税收与公平收入分配:基本问题 82
5.1.1 收入分配公平的测定:洛伦兹曲线 83
5.1.2 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 83
5.1.3 长期贫穷和边际贫穷 86
5.1.4 税收对收入分配公平化的效力 86
5.2 税收制度与公平收入分配 89
5.2.1 累进所得税是调整高收入者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 90
5.2.2 税收支出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有力措施 93
5.2.3 遗产税与赠与税是削弱财富过度集中的一项策略 94
5.2.4 社会保险税是转移支付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 96
5.2.5 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98
5.3 逃税与收入再分配 101
5.3.1 风险中性的纳税人的逃税行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01
5.3.2 厌恶风险的纳税人的逃税行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03
5.3.3 影响逃税的税收因素分析 105
5.4 负所得税:利用税收机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理论设想 106
5.4.1 负所得税的概念 106
5.4.2 负所得税计划的福利效应 108
5.4.3 负所得税与其它再分配计划 111
6 税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15
6.1 污染税的治污效果 115
6.2 课征污染税的优越性 119
6.2.1 课征污染税能使社会生产达到最适点 120
6.2.2 课征污染税能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并积极创新 120
6.2.3 课征污染税较之其它治污措施更有效 121
6.3 污染税的税制设计 127
6.3.1 污染税制的税基选择 127
6.3.2 污染税的税率确定 128
7 税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31
7.1 税收是治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工具之一 131
7.2 反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税收效应 132
7.2.1 增税效应: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 133
7.2.2 减税效应:从供给方面减轻通货膨胀 140
7.2.3 增税的流动性效应:从货币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 142
7.2.4 间接税的反通货膨胀效应 143
7.3 税收作为反通货膨胀工具的局限性 146
7.3.1 旨在抑制总需求的增税政策的副作用 147
7.3.2 增税政策的直接成本效应 148
7.3.3 增税的配置效应 152
7.3.4 增税的心理效应 153
7.3.5 增税的收入效应 153
第Ⅱ篇 税收归宿理论 156
8 税收归宿理论概述 156
8.1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及其形式 156
8.1.1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定义 156
8.1.2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分类 157
8.1.3 税收转嫁的形式 158
8.2 税负转嫁理论的历史考察 160
8.2.1 绝对说 160
8.2.2 相对说 162
8.3 税收归宿的2种分析方法 164
9 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66
9.1 税收归宿与供求弹性的关系 166
9.1.1 需求弹性对税收归宿的影响 166
9.1.2 完全弹性或完全无弹性供给与税收归宿 167
9.1.3 供求双方的税收负担率与供求曲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169
9.2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负转嫁与归宿 170
9.2.1 对供给者课征的单位税 170
9.2.2 对需求者课征的消费税 172
9.2.3 对供给者的课税与对需求者的课税 173
9.2.4 对生产要素所得的课税 174
9.3 垄断市场下的税收转嫁与归宿 177
9.3.1 完全垄断情况下的税收归宿分析 178
9.3.2 寡头垄断情况下的税收归宿分析 180
9.4 财产税的税收归宿 182
9.5 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183
10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86
10.1 一般均衡税收归宿分析:几何方法 186
10.1.1 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的假设条件 186
10.1.2 一般均衡税收归宿分析:图解 189
10.2 一般均衡税收归宿分析:代数方法 198
10.2.1 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方程组的建立 198
10.2.2 两部门模型的代数分析 202
10.3 税收归宿分析的另一种方法:凯恩斯短期模型 204
第Ⅲ篇 税制建设理论 209
11 课税原则:历史考察 209
11.1 课税原则的提出 209
11.1.1 配第的课税原则 209
11.1.2 尤斯蒂的课税原则 210
11.2 斯密的课税原则 211
11.2.1 平等原则 212
11.2.2 确实原则 213
11.2.3 便利原则 213
11.2.4 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214
11.3 瓦格纳的课税原则 214
11.3.1 财政政策原则 215
11.3.2 国民经济原则 215
11.3.3 社会公正原则 216
11.3.4 税务行政原则 216
12 课税原则:现代观点 218
12.1 税收的效率标准 218
12.1.1 税收的经济效率 218
12.1.2 税收的制度效率 222
12.2 税收的公平标准 224
12.2.1 受益原则 226
12.2.2 能力原则 227
13 税制结构理论 235
13.1 税制结构的类型 235
13.1.1 单一税制 235
13.1.1 复合税制 237
13.2 税制结构的划分 240
13.2.1 按照税源划分税制结构 241
13.2.2 按照课税客体性质划分税制结构 242
13.2.3 按照负担能力划分税制结构 244
13.2.4 按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设置税种 245
13.3 税种的分类 248
13.3.1 按不同标准分类 248
13.3.2 各税系的建立与发展 250
14 税系各论 254
14.1 所得税制 254
14.1.1 所得税的性质 254
14.1.2 所得税的优缺点 255
14.1.3 所得税的类型 256
14.1.4 所得税的课征 257
14.1.5 所得税制的改革 259
14.2 商品税制 264
14.2.1 商品税的性质 264
14.2.2 商品税的优缺点 265
14.2.3 商品课税的类型 267
14.2.4 商品税的课征方式 268
14.2.5 商品课税的改革 270
14.3 财产税制 272
14.3.1 财产税的性质 272
14.3.2 财产税的类型 272
14.3.3 财产税的优缺点 273
14.3.4 财产税的课征方法 275
第Ⅳ篇 最适课税理论 279
15 最适课税论概述 279
15.1 最优、次优与最适课税理论 279
15.2 超额负担理论 282
15.2.1 马歇尔式超额负担理论 282
15.2.2 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283
15.3 从“最适”角度比较所得税和商品税 289
15.3.1 希克斯和约瑟夫的理论分析 289
15.3.2 莫格的理论分析 293
15.3.3 费里德曼的理论分析 294
15.3.4 李特尔的理论分析 295
15.3.5 克利特和黑格的理论分析 298
16 最适所得课税 300
16.1 综合所得基础的最适性:横向公平标准 300
16.1.1 资本利得问题 300
16.1.2 波动所得问题 304
16.1.3 估算所得问题 306
16.2 所得税累进度的最适性:纵向公平标准 307
16.2.1 埃奇沃斯模型 307
16.2.2 斯特恩模型 308
16.2.3 米尔利斯模型 309
16.2.4 凯塞尔曼模型 311
16.3 最适资本所得课税 313
16.3.1 资本所得课税与纵向公平 313
16.3.2 对不同资本所得的课税问题:效率标准 314
17 最适商品课税 315
17.1 问题的提出 315
17.2 拉姆斯法则 317
17.2.1 比例性命题 317
17.2.2 逆弹性命题:2种商品 320
17.2.3 逆弹性命题:3种商品 320
17.2.4 逆弹性命题:图解 321
17.3 最适商品课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323
17.3.1 政策参数 324
17.3.2 间接效用函数 326
17.3.3 最适商品课税条件 327
参考文献 333
一、中文版 333
二、中译版 334
三、英文版 336
四、日文版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