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大利亚抗原 1
二、PCR技术与基因诊断 1
第一章 乙肝病毒病原学 1
第一节 乙肝病毒的发现 1
二、乙肝病毒颗料 2
第二节 乙肝病毒的抗原 3
一、乙肝表面抗原(HBSAG) 3
二、乙肝核心抗原(HBCAG) 4
三、乙肝e抗原 (DNAP) 5
四、DNA多聚酶(DNAP) 6
五、乙肝x抗原(HBXAG) 6
第四节 肝功能试验 7
第三节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 7
一、乙肝病毒基因组的结构 7
二、乙肝病毒的复制 9
三、乙肝病毒的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10
第二章 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 18
第一节 传染源 18
一、母婴垂直传播 19
第二节 传播途径 19
二、密切接触传播 21
三、医源性传播 22
四、性接触传播 24
五、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24
六、水和食物传播 25
第三节 易感性 25
第四节 流行病学特点 26
一、感染率与发现率 26
二、年龄与性别差异 27
三、发病特点 28
五、家庭聚集现象 29
四、地理发布与种族差异 29
六、职业差异 30
第三章 乙肝病毒的致病机理 31
第一节 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 31
一、体液免疫 32
二、细胞免疫 35
三、细胞因子 38
第二节 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损害机制 44
第三节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机理 46
一、免疫耐受 46
二、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 49
三、病毒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52
四、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53
五、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55
六、遗传与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 57
第一节 乙肝五项检测 60
一、乙肝五项的检测方法及其评价 60
第四章 乙肝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60
二、乙肝五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63
第二节 乙肝病毒DNA的PCR检测 68
一、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69
三、PCR技术与乙肝病毒的检测 72
四、PCR技术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75
三、前S2蛋白及其抗体 76
第三节 乙肝病毒其他标志物的检测 76
一、DNA多聚酶 76
二、DANE颗料 76
四、HBXAG和抗-HBX 77
一、胆红素检测 78
二、蛋白质检测 79
三、酶类检测 82
第五节 肝功能定量试验 84
一、染料排泄试验 85
二、药物代谢试验 86
一、发热 89
三、体重下降 89
二、乏力 89
第一节 肝病的临床表现 89
第五章 乙肝病毒感染与肝脏疾病 89
四、食欲下降 90
五、腹张与腹泻 90
六、肝区疼痛 91
七、神经系统症状 91
八、皮肤黝黑 91
九、皮肤瘙痒 91
十、蜘蛛痣与肝掌 92
十一、黄疸 92
十二、性功能障碍 93
十三、肝脾肿大 93
十四、脾脏肿大 94
十五、腹水 95
第二节 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 97
一、隐性感染 98
二、急性肝炎 98
三、重型肝炎 99
四、慢性肝炎 99
五、无症状HBSAG携带着 99
第三节 急性乙型肝炎 99
一、临床表现 99
二、肝功能试验 100
三、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查 100
四、其他辅助检查 100
五、诊断 101
六、治疗原则 102
第四节 慢性乙型肝炎 103
一、临床特点 104
二、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的特点 105
三、诊断 105
四、治疗原则 106
五、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愈标准 107
六、预后 108
第五节 重型乙型肝炎 110
一、发病机理 110
二、临床表现 115
三、并发症 117
四、辅助检查 121
五、诊断 125
六、治疗 127
第六节 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炎后肝硬化 136
七、预后 136
一、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炎后肝硬化的流行病学 137
二、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137
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140
四、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142
五、肝硬化的影像学检查 147
六、肝穿刺活检 150
七、肝硬化的诊断 150
八、肝硬化的治疗 151
九、抗肝纤维化治疗 154
十、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161
十二、门脉高压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防治 166
十一、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 166
十三、肝性脑病的防治 176
十四、肝肾综合症的防治 181
十五、预后 182
第七节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183
一、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相关的证据 183
二、乙肝病毒诱发肝癌的机理 185
三、肝癌的其他致癌因子 186
四、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189
五、肝癌的发病模式 192
六、肝癌的病理特点 193
七、肝癌的临床表现 195
八、肝癌的血清标志物 197
九、肝癌的影像学诊断 200
十、肝癌的临床诊断、分型及分期 206
十一、早期肝癌 208
十二、肝癌的治疗 210
十三、肝癌的预后 217
十四、肝癌的预防 218
第八节 无症状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状态 221
一、慢性携带状态形成 221
二、慢性携带状态的自然病程 224
三、无症状携带者的治疗与临护 226
四、无症状携带者的社会生活 227
第六章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 229
第一节 抗病毒治疗 229
一、干扰素 230
二、拉米夫定(LANUVUDINE) 233
三、阿糖腺苷及阿糖腺苷单磷酸盐 235
四、无环鸟苷 236
五、南通蛇药片 238
第二节 免疫调节剂 238
一、胸腺素 239
二、白细胞介素2 240
三、转移因子 241
四、卡介苗 242
五、单味中药有效成分 243
第三节 护肝治疗 246
一、葡萄糖 247
二、维生素类 248
三、能理代谢促进药 249
四、联笨苯双酯 250
五、五味子 251
六、垂盆草 252
七、齐墩果酸 252
八、水飞蓟素 253
九、山豆根注射液(肝炎灵) 254
十、甘草制剂 254
十一、门冬氨酸钾镁 255
十二、苯巴比妥 256
第四节 中医辩症与辩病疗法 257
一、辩症论治 257
二、辩病论治 257
三、中医诊治肝病的评价 258
第五节 肝脏移植 259
一、肝移植的适应症 260
二、肝移植的手术过程 261
第六节 基因治疗 262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与方法 262
二、乙肝病毒感染的基因治疗 264
第七章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 267
第一节 乙肝疫苗 267
一、血源性乙肝疫苗的制备 267
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制备 268
三、乙肝疫苗的临床应用 270
第二节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274
一、物理消毒法 275
第三节 乙肝现毒的消毒方法 275
二、化学消毒法 276
第四节 乙肝病毒院内感染的现状 278
一、乙肝病毒院内感染的现状 278
二、乙肝病毒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 279
三、乙肝病毒院内感染的预防 280
第八章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 282
第一节 休息 282
第二节 饮食 282
一、热量 283
二、液体 283
三、糖类 283
五、脂肪 284
四、蛋白质 284
六、维生素 285
第三节 生活方式 286
一、饮酒 286
二、吸烟 288
三、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290
第四节 药物与肝脏的损伤 293
一、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293
二、肝脏与药物代谢 293
三、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类型 294
四、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理 296
五、肝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298
附录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 299
附录2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草案) 317
主要参考文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