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医学基础歌括 1
第一章 绪论、阴阳五行 1
一、中医学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
三、中医药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
四、何谓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2
五、何谓金元四大家?他们的学术主张是什么? 4
六、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有何重大贡献? 5
七、为什么说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6
八、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6
九、什么是阴阳、五行? 7
十、怎样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8
十一、阴阳学说的基本论点有哪些? 9
十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10
十三、怎样理解阴阳盛衰的病理变化? 11
十四、五行学说是怎样对事物进行分类的? 12
十五、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 13
十六、五行学说的理论在中医学中常用的名词有哪些? 14
十七、如何正确对待五行学说? 15
第二章 脏象、经络 17
十八、何谓脏象及脏象学说? 17
十九、脏象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17
二十、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 19
二十一、脏象学说有何主要特点? 20
二十二、脏、腑、奇恒之腑有何区别? 21
二十三、何谓“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2
二十四、为什么说“心藏神”?心神有何重要意义? 23
二十五、心包有何作用?何谓“邪入心包”? 24
二十六、何谓肺系?如何理解肺主气? 24
二十七、何谓“肺主宣发”?肺是怎样主宣发的? 25
二十八、何谓“肺主肃降”、“通调水道”? 26
二十九、脾主运化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27
三十、何谓“脾统血”?脾是怎样统血的? 28
三十一、怎样看待脾的实质脏器? 29
三十二、何谓“肝藏血”?肝是怎样藏血的? 30
三十三、“肝主疏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30
三十四、肝与情志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肝喜条达”? 31
三十五、精、先天之精、天癸各指什么? 32
三十六、肾精与肾气的相互关系及生理意义如何? 33
三十七、何谓“命门”?命火有何作用? 34
三十八、肾是怎样主永的? 35
三十九、肾精、肾阴与命火、肾阳的意义及关系如何? 36
四十、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它与“后天之本”的关系如何? 37
四十一、五脏各有何生理功能和特性? 38
四十二、六腑各有何功能?其共同特性是什么? 38
四十三、何谓胃气?胃气有何意义? 39
四十四、何谓三焦?古今对三焦的主要认识如何? 40
四十五、奇恒之腑与五脏有哪些主要关系? 41
四十六、心与肺、肝、脾有何生理关系? 42
四十七、肺与脾、肾有何主要生理关系? 43
四十八、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有哪些主要关系? 44
四十九、何谓“心肾相交”、“肝肾同源”? 45
五十、脏与腑配成表里关系的根据和意义如何? 46
五十一、脾与胃有何生理关系? 47
五十二、五脏与官窍形体组织的关系如何?有何意义? 47
五十三、何谓气?包括哪些内容? 48
五十四、何谓卫气、营气?二者的关系如何? 49
五十五、何谓宗气?宗气有何生理意义? 50
五十六、何谓原气、真气? 50
五十七、何谓“气机升降”?人体的气机升降有何规律? 51
五十八、血的生理与哪几脏的关系最密切? 52
五十九、气与血的关系如何? 52
六十、何谓津液?津液有何作用? 53
六十一、血与津液有何关系? 54
六十二、水液代谢与哪些脏腑有关?各起何作用? 55
六十三、精气神三者的关系如何? 55
第三章 病因、病机 57
六十四、病因和病机的含义是什么? 57
六十五、何谓三因学说? 58
六十六、何谓正气和邪气? 58
六十七、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何意义? 59
六十八、何谓六气、六淫? 60
六十九、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如何? 60
七十、风的自然特性与致病特点如何? 61
七十一、何谓外风、内风?各自有何证候表现? 62
七十二、寒的特性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63
七十三、暑邪致病有何特点? 63
七十四、何谓伤暑、中暑、阴暑、阳暑? 64
七十五、湿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如何? 65
七十六、燥证有何临床表现?何谓外燥、内燥、温燥、凉燥? 66
七十七、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67
七十八、何谓疫疠?其致病有何特点? 68
七十九、何谓七情?情志致病有何特点? 68
八十、饮食、劳倦有何致病作用? 69
八十一、水液内停的病理产物主要有哪些?其性状有何差别? 70
八十二、何谓痰饮?它是怎样形成的? 71
八十三、痰浊为病可出现哪些症状?其辨证要点是什么? 72
八十四、何谓病机十九条? 72
八十五、怎样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实际内容? 73
第四章 诊法 75
八十六、问诊包括哪些内容?问现在症有何意义? 75
八十七、怎样从恶寒和发热分辨表里病位? 76
八十八、如何理解汗的生理和病理? 76
八十九、疼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其痛各有何特点? 77
九十、怎样从头痛、腹痛辨别疾病的病位? 78
九十一、小便的异常有何临床意义? 79
九十二、大便异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80
九十三、问口渴、饮食有何临床意义? 81
九十四、怎样从月经质、色、量、期的异常进行辨证? 82
九十五、怎样从带下的色、质、量进行辨证? 83
九十六、正常人的面部色泽如何?病理性五色各为什么病证? 83
九十七、何谓斑疹?怎样判断其顺逆? 84
九十八、怎样从小儿的指纹变化判断病情? 85
九十九、正常舌象如何?舌苔是怎样形成的? 86
一○○、望舌质、舌苔有何临床意义? 86
一○一、淡白舌、红绛舌各主哪些病证? 87
一○二、舌质青紫有何临床意义? 88
一○三、腻苔和腐苔有何不同? 88
一○四、黑苔可和哪些舌色变化同时出现?说明什么? 89
一○五、痰湿、火热为病各可出现哪些舌象变化? 89
一○六、切脉为什么能诊断疾病? 90
一○七、在历史上诊脉法(部位)有哪几种?各自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1
一○八、独取寸口脉为什么能诊察全身疾病? 91
一○九、何谓寸、关、尺、胃、神、根、举、按、寻? 92
一一○、寸口脉是怎样分候脏腑的? 93
一一一、浮、沉、迟、数、虚、实、洪、细脉的脉象与主病各如何? 94
一一二、如何区别弦脉与紧脉? 95
一一三、洪脉与紧脉的脉象和主病有何不同? 95
一一四、虚脉与细脉、弱脉与微脉如何区别? 96
一一五、濡脉与弱脉、滑脉与涩脉有何不同? 97
一一六、促、结、代三脉的脉象和主病有何异同? 97
一一七、临床常见的相兼脉有哪些? 98
一一八、何谓“脉证顺逆”、“脉证从舍”? 99
第五章 八纲辨证 101
一一九、症、证、证候、病各为何义?其关系如何? 101
一二○、何谓辨证论治? 102
一二一、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02
一二二、八纲辨证有何意义? 103
一二三、何谓表虚证、表实证? 104
一二四、何谓里证?形成里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05
一二五、虚证、实证的含义各如何?实证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05
一二六、虚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证候与治疗各如何? 106
一二七、何谓寒证、热证?各自的主要表现、病理如何? 107
一二八、亡阴与亡阳各自的临床表现、病机和治疗如何? 108
一二九、何谓证候错杂?对证候错杂应如何处理? 109
一三○、何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二者有何区别? 110
一三一、气、血各有哪些方面的病变? 111
一三二、何谓气滞?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何? 112
一三三、何谓血瘀?导致血瘀的原因有哪些? 113
一三四、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114
一三五、气血同病的证候有哪些?其证治各如何? 115
一三六、常见痰证有哪些?其证治各如何? 116
一三七、常见的饮证有哪些?其证治各如何? 117
第六章 脏腑辨证 118
一三八、何谓脏腑辨证?怎样进行脏腑辨证? 118
一三九、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119
一四○、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的证治如何鉴别? 119
一四一、“心火炽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治疗? 121
一四二、何谓“痰迷心窍”?如何治疗? 121
一四三、何谓“心移热于小肠”?如何治疗? 122
一四四、形成“心血瘀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其证治如何? 123
一四五、肺的常见证有哪些?为什么? 123
一四六、“风寒束肺”、“风热犯肺”、“肺热壅盛”的证治有何异同? 124
一四七、“肺阴虚”与“燥邪伤肺”有何区别? 125
一四八、脾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生理基础是什么? 126
一四九、脾脏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127
一五○、脾失健运可出现哪些表现? 128
一五一、胃的病变主要有哪些? 128
一五二、胃实寒证与胃虚寒证有何异同? 129
一五三、肝的病变涉及到哪些方面?肝病有何特点? 130
一五四、“肝气郁结”的病理发展有哪些可能? 131
一五五、怎样辨别“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 132
一五六、临床为何多称“肝风内动”?其原因及证治如何? 133
一五七、“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有何异同? 134
一五八、肾阴虚与肾阳虚的证治有何异同? 135
一五九、命门火衰可表现为哪些方面的证候?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135
一六○、肾气不固的证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37
一六一、肾与他脏的合病常见有哪些?为什么肾多台病? 138
一六二、脾肾阳虚证的病变表现与治疗如何? 138
一六三、“心阴虚”、“肺阴虚”、“肾阴虚”有何异同? 139
一六四、“心血虚”与“肝血虚”有何异同? 140
一六五、何谓“心肾不交”?其证治如何? 141
一六六、“水气凌心”的病机、证治如何? 142
一六七、临床怎样鉴别“肺气上逆”与“肾不纳气”? 142
一六八、常见肠道病证有哪些? 143
一六九、肠道湿热与膀胱湿热的证治、病机各如何? 144
一七○、何谓“甘温除大热”? 145
第七章 六经辨证 146
一七一、《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146
一七二、何谓六经辨证? 147
一七三、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如何? 147
一七四、何谓太阳病?其病理如何? 148
一七五、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证治、病机各如何? 149
一七六、大小青龙汤证有何异同? 150
一七七、何谓太阳腑证?其证治如何? 150
一七八、阳明病的性质、病机、主症如何? 151
一七九、阳明经证的证候特点、病理和治疗如何? 152
一八○、阳明腑证有何病症特点? 152
一八一、三承气汤各自的运用特点如何? 153
一八二、何谓少阳病?其主症、病机、治疗如何? 154
一八三、太阴病的性质、主症、治则如何? 155
一八四、太阴病与阳明病有何区别? 155
一八五、少阴病的本质是什么?其转化如何? 156
一八六、少阴寒化证可见哪些证型?其证治各如何? 157
一八七、怎样理解厥阴病的基本精神? 158
一八八、厥证的病机是什么?怎样区别寒厥和热厥? 158
一八九、蛔厥的证治、病机如何? 159
一九○、六经病的传变形式有哪些? 160
第八章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162
一九一、温病学说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62
一九二、何谓卫气营血辨证?其意义如何? 163
一九三、温病与伤寒有何区别? 164
一九四、何谓卫分证?其主要证治如何? 165
一九五、何谓气分证?其主要证治如何? 166
一九六、何谓营分证?其主要证治如何? 167
一九七、何谓血分证?其主要证治如何? 167
一九八、温热病的传变形式有哪些? 168
一九九、湿温病有何特点? 169
二○○、何谓三焦辨证?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170
二○一、上焦湿热的病理、证治如何? 171
二○二、中焦湿热的病理、证治如何? 171
二○三、下焦湿热的病理、证治如何? 172
第九章 治则 173
二○四、何谓治则?它与治法有何不同? 173
二○五、何谓“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173
二○六、何谓标本?为什么要治病求本? 174
二○七、“正治”、“反治”的实际内容是什么? 175
二○八、“扶正祛邪”的具体治法主要有哪些? 176
二○九、何谓“上病治下”、“下病治上”? 177
二一○、何谓调整阴阳? 177
第二部分 针灸学歌括 179
第十章 针灸学概要 179
二一一、针灸学的定义是什么? 179
二一二、针灸疗法的特点是什么? 180
二一三、针灸在治疗上有哪些效用? 180
二一四、针灸的治疗范围有哪些? 181
二一五、针灸有哪些预防作用? 182
二一六、针灸疗法起源于何时? 182
二一七、砭和针是什么关系? 183
二一八、灸疗起源于何时? 184
二一九、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学的发展如何? 184
二二○、秦汉时期针灸学发展有哪些特点? 185
二二一、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针灸专著? 186
二二二、隋唐时期针灸学的发展概况如何? 187
二二三、宋代针灸学有哪些发展? 188
二二四、辽金元时代针灸学术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88
二二五、明代医家对针灸学术有哪些贡献? 189
二二六、清代至建国前针灸学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190
二二七、建国以来针灸学术有哪些发展? 191
第十一章 针灸基本理论 193
二二八、经络学说是怎样形成的? 193
二二九、何谓经脉? 194
二三○、经络包括哪些内容? 195
二三一、何谓正经、奇经?各包括哪些内容? 196
二三二、经络有何生理作用?在病理上有何意义? 197
二三三、十二正经的循行方向与交接规律如何? 198
二三四、十二正经各自的起止和主要循行分布部位如何? 198
二三五、奇经在循行上、功能上有何特点? 200
二三六、任脉、督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201
二三七、何谓奇经八脉? 201
二三八、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02
二三九、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03
二四○、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04
二四一、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06
二四二、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07
二四三、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08
二四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09
二四五、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10
二四六、手厥阴心包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11
二四七、手少阳三焦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12
二四八、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13
二四九、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15
二五○、任脉循行部位及起止点在何处? 216
第十二章 针术的应用 218
二五一、施针前的准备和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218
二五二、施针前患者体位应如何摆布? 218
二五三、选穴有哪些注意事项? 220
二五四、怎样取穴?医者的态度应如何? 221
二五五、怎样进针? 222
二五六、怎样掌握刺针方向? 222
二五七、怎样掌握进针方法? 223
二五八、何谓刺入捻进法? 224
二五九、何谓速刺法? 225
二六○、何谓燔针粹刺法? 225
二六一、刺针深浅和体质有何关系? 226
二六二、刺针深浅和病位有何关系? 226
二六三、何谓刺针候气? 227
二六四、何谓补泻方法? 227
二六五、近代常用的进针手法有哪些? 229
二六六、怎样出针? 230
二六七、出针前后应注意什么? 231
二六八、怎样处理施针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231
二六九、为什么要禁针?禁针穴位有哪些? 233
二七○、何谓指针?如何运用? 234
二七一、何谓皮肤针?有何特点? 234
二七二、如何应用皮内针? 235
第十三章 灸术与经穴 237
二七三、灸用原料和种类有哪些? 237
二七四、怎样运用艾炷灸和艾卷灸? 237
二七五、怎样运用火罐疗法? 238
二七六、经穴是怎样演变的? 240
二七七、穴名的意义及命名的理论是什么? 242
二七八、取穴的重要性是什么? 244
二七九、何谓骨度分寸折量法? 244
二八○、十四经穴组织纲要是什么?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