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新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裴苍龄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03605618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绪论 1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对象 1

一证据法学研究各种证据 2

二证据法学研究证据制度 2

三证据法学研究诉讼证据实践 2

四证据法学研究既成的证据理论 3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 3

一证据法学体系的基础 3

二建立全新的证据法学体系 5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5

一 证据法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 5

二 证据法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具体表现 6

第四节 证据法学的方法 7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7

二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7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7

第五节证据法学在法学中的地位 8

一决定证据法学地位的因素 8

二证据法学的特出地位 9

第六节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10

一我国历代决狱的标准 10

二历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13

三历代有影响的证据思想 17

四 我国证据制度上的破旧立新 20

五 我国证据制度和证据法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22

第一编 证据论 29

第一章 证据的概念 29

第一节 “证据”争鸣 29

一 传统的观点 29

二 苏联学者的见解 30

三 我国法学界的争论 32

第二节 证据的实质 34

一 两种证据观 34

二 我国法律上的规定 37

三 证据的种类 41

第三节 证据的基本属性 43

一 证据有没有主观性 43

二 证据有没有合法性 44

三 证据有哪些基本属性 46

第二章 物证 48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 48

一 什么是物证 48

二 物证的形成 48

三 物怎样起证据作用 49

四 物证的特点 50

五 物证的意义 51

第二节 物证的种类 52

一 实体证据 52

二 痕迹证据 53

三 微量证据 53

四 气味证据 54

一 物证资料的概念 55

第三节 物证资料 55

二 勘验、检查笔录 61

三 鉴定结论 63

第三章 书证 68

第一节 书证的概念 68

一 什么是书证 68

二 书证的形成 68

三 书证同物证的区别 69

四 书证的特点 71

第二节 书证的种类 73

一 文书证据 73

二 图画证据 76

三 音像证据 77

第三节 视听资料 78

一 视听资料的概念 78

二 视听资料的作用 80

第四章 人证 81

第一节 人证的概念 81

一 人证的基本含义 81

二 人证的主体 83

三 人证的范围 85

四 人证的提出 86

五 人证的分类 87

六 人证的特点 88

第二节 证人证言 89

一 证人证言的概念 89

二 证言的主体 91

三 证言的对象 97

第三节 被害人陈述 98

一 被害人陈述的概念 98

二 被害人陈述的主体 99

三 被害人陈述的特点和实质 103

第四节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104

一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 104

二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主体 105

三 正确对待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06

四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中的特殊现象 109

第五节 民事当事人陈述 113

一 民事当事人陈述的概念 113

三 民事当事人的承认 114

二 民事当事人陈述的特点 114

第六节 人证资料 116

第五章 证据分类 118

第一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119

一 划分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标准 119

二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基本特点 121

三 划分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依据和意义 122

第二节 本证和反证 122

一 划分本证和反证的标准 123

二 本证和反证的特点 124

第三节 原始证据和传替证据 124

一 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替证据的标准 124

二 原始证据和传替证据的特点 125

三 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替证据的意义 126

一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 127

第四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127

二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范围 128

三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特点 130

四 运用间接证据的规则 131

第五节 实体证据和程序证据 132

第六章 证据效力 134

第一节 证据的自然效力和法律效力 134

一 自然效力和法律效力的概念 134

二 非法取得的证据的效力 135

第二节 证据的实质效力和形式效力 136

一 实质效力和形式效力的概念 136

二 实质效力和形式效力的划分 136

二 划分确然效力和盖然效力的意义 138

第三节 证据的确然效力和盖然效力 138

一 确然效力和盖然效力的概念 138

第二编 证明论 143

第七章 证明的概念 143

第一节 证明的基本含义 143

一 经验证明 143

二 逻辑证明 144

三 诉讼证明 145

第二节 证明的基本属性 148

一 证明的主观性 148

二 证明的法律性 149

第三节 证明同证据的关系 149

一 证明和证据是不是一回事 149

二 证明与证据的联系和区别 151

第八章 证明对象 153

第一节 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 153

一 证明对象的概念 153

二 证明对象的意义 154

第二节 证明对象的范围 155

一 实体法事实 155

二 程序法事实 158

三 证据事实 160

第三节 免证事实 162

一 免证事实的概念 162

二 免证事实的范围 162

一 证明根据的概念 164

第一节 证明根据的概念和范围 164

第九章 证明根据 164

二 证明根据的范围 165

第二节 证明根据的要件 165

一 证明根据的取得必须合法 165

二 证明根据必须查证属实 166

三 证明根据与论题必须具有逻辑上的联系 168

第十章 证明方法 169

第一节 本体证明 169

一 直接确认 169

二 推论 170

第二节 迂回证明 171

一 反证法 171

二 排除法 172

一 法律上的推定 173

第三节 推定 173

二 事实上的推定 174

三 特别推定 176

第十一章 证明任务 181

第一节 各种证据制度下的证明任务 181

一 迷信真实 181

二 形式真实 181

三 主观真实 182

第二节 我国诉讼中的证明任务 183

一 我国诉公中的证明任务是探求实质真实 183

二 实质真实的要件 184

三 实质真实的保障 185

一 举证责任 188

第十二章 证明责任 188

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种类 188

二 取证责任 191

三 审证责任 193

第二节 我国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194

一 民事诉讼和刑事自诉中的证明责任 194

二 刑事公诉中的证明责任 196

第三节 证明责任的转移 200

第十三章 证明原则 204

第一节 证明原则的历史沿革 204

一 我国封建社会奉行“罪从供定”原则 204

二 清末以来奉行“内心确信”原则 205

三 新中国奉行“实事求是”原则 205

一 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 206

第二节 实事求是原则的基本含义 206

二 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 208

三 证据应当亲审 209

四 证明要忠于事实真相 211

五 禁止非法取供 211

六 禁止证据预测 214

七 禁止无证定罪 214

第十四章 证明过程 216

第一节 证据调查 217

一 证据调查的权力、任务和意义 217

二 证据调查的基本准则 220

三 勘验和检查 222

四 鉴定 230

五 询问 242

六 讯问 246

第二节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249

一 证据的收集 249

二 证据的保全 253

第三节 证据的审查判断 256

一 证据审查判断的任务、方法和意义 256

二 物证的审查判断 259

三 书证的审查判断 262

四 人证的审查判断 267

五 证据排伪法则 274

第四节 定案 280

一 定案的根据 280

二 定案的任务 281

三 定案的必要条件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