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毕润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30348913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除了介绍生态学传统内容外,还突出了和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些内容,如景观生态、全球生态、生态规划、生态服务与管理、污染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等。力求不仅注重自然生态也同时关注人类社会生态问题。另外,在编排体系上本书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即围绕着“生态系统”逐步展开,大体思路是:认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调控与管理,最后介绍了生态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态学定义 1

第二节 生态学研究目标和内容 1

一、生态学的研究目标 1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

第三节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

一、生态学萌芽的产生 3

二、生态学的形成 3

三、生态学的发展 4

第四节生态学任务 5

一、理论生态学方面 5

二、应用生态学方面 6

第五节 生态学学习方法 6

一、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6

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7

三、理论联系实际 7

思考题 9

推荐阅读文献 9

第二章 生态系统 10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10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0

二、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10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1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1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3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特征 16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18

思考题 19

推荐阅读文献 19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与生物 20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20

一、环境的概念 20

二、环境的类型 20

三、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类型 22

四、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 22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2

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22

二、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23

第三节生态作用的普遍规律 24

一、生态作用的一般特征 24

二、生态作用的限制性 25

第四节 生态适应的基本规律 26

一、Shelford耐性定律 26

二、生态幅 27

三、内稳态机制 27

四、驯化 28

五、指示生物 28

第五节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9

一、太阳辐射光谱及其时空变化 29

二、光照强度 31

三、光质 33

四、光照时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光周期现象 35

第六节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36

一、温度的分布 36

二、温度的变化 36

三、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37

四、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38

第七节 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42

一、水的分布 42

二、水的变化 42

三、降水的分布 43

四、水的生态作用 44

五、生物对水的适应 45

第八节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46

一、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47

二、生物对土壤的适应 51

第九节 大气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53

一、大气组成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54

二、风的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56

第十节 地形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59

一、地形及其相关概念 59

二、山地地形因子对植被的影响 59

第十一节 火的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61

一、火的特性及其生态意义 61

二、林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 62

三、林火的生态作用 63

四、火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64

思考题 66

推荐阅读文献 66

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物与生物 67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 67

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67

二、环境污染 67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概述 70

一、环境污染物的概念 70

二、污染物的类型 70

第三节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71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体基因和活性大分子物质的影响 71

二、环境污染对生物体细胞结构和器官组织的影响 72

三、环境污染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72

四、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74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75

六、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6

第四节 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与适应性进化 77

一、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 77

二、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 79

三、污染条件下生物的分化与进化 82

第五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83

一、水体污染及其生物防治 83

二、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87

三、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89

思考题 93

推荐阅读文献 94

第五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95

第一节 种群概念 95

第二节 种群基本特征 95

一、丰富度和密度 95

二、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96

三、空间分布格局 96

第三节 种群统计学 98

一、年龄结构 98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99

三、迁入与迁出 100

四、性比 100

五、生命表 100

第四节 种群增长 103

一、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103

二、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103

第五节 种内关系 106

一、密度效应 106

二、竞争 108

三、性行为 108

四、婚配制度 109

五、领域性 109

六、社会等级 110

第六节 种间关系 110

一、种间关系的类型 110

二、生态位 111

三、共位群 113

四、种间竞争模型 113

五、化感作用 115

六、捕食与寄生 117

七、共生 118

八、协同进化 119

第七节 种群调节 119

一、外因理论 119

二、内因理论 120

第八节 生态对策 121

一、个体大小的影响 121

二、扩散、滞育和休眠 122

三、C4植物和CAM植物的适应对策 124

四、r-对策和K-对策 125

思考题 130

参考文献 130

推荐阅读文献 131

第六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132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132

一、群落的定义 132

二、群落的特征 133

三、群落的性质 134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135

一、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135

二、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137

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140

四、种间关联 143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145

一、群落的结构要素 145

二、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152

三、群落的垂直结构 152

四、群落的水平结构 154

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154

六、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55

第四节 群落的动态 161

一、群落的昼夜活动节律 161

二、群落的内部动态 162

三、群落的演替 163

第五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 169

一、群落的数量分类 169

二、群落分类系统 170

思考题 174

推荐阅读文献 174

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类型 175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175

一、植被的分布规律 175

二、森林生态系统 178

三、草原生态系统 182

四、荒漠生态系统 187

第二节 水域生态系统 191

一、水域类型及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91

二、淡水生态系统 193

三、海洋生态系统 197

思考题 201

推荐阅读文献 202

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功能 203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203

一、初级生产 203

二、次级生产 208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10

一、常见物质的循环 211

二、有害物质循环 218

三、放射性核素的循环 21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19

一、能量流动的特点 219

二、能量流动与热力学定律 221

三、过程及其渠道 222

四、营养级 223

五、生态效率 224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26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226

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特点 226

三、生态系统中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227

第五节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27

一、结构和功能相互依存 227

二、结构和功能相互转变 227

三、结构和功能的多种关系 228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 228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及平衡 228

一、自我调控 228

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 229

三、生态重建与恢复 230

思考题 233

推荐阅读文献 233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与景观 234

第一节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234

一、景观的概念及其特征 234

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234

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234

第二节 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动态 235

一、景观结构 235

二、景观的功能 237

三、景观动态 238

第三节 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类型 239

一、景观异质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239

二、景观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240

第四节 景观的生态监测 240

一、景观监测的内容 240

二、景观的监测方法 241

三、景观分析技术 241

第五节 景观生态学规划与管理 242

一、景观规划的内容与原则 242

二、景观规划过程 243

三、景观管理 244

思考题 245

参考文献 245

推荐阅读文献 245

第十章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246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念 246

一、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246

二、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246

三、世界生物多样性概况 247

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248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价值 248

一、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48

二、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49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50

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250

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252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255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255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策略 256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 256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 257

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57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258

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258

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59

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60

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261

思考题 262

参考文献 262

推荐阅读文献 263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264

第一节 全球变化生态学概述 264

一、全球变化生态学的概念 264

二、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64

第二节 全球变化产生的影响 267

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267

二、全球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268

三、生物入侵 268

四、生态安全 269

第三节 中国的全球变化 270

一、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优势领域 270

二、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271

第四节 应对全球变化的策略 272

一、减缓气候变化 272

二、减缓全球变化的机制 273

思考题 274

参考文献 274

推荐阅读文献 275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 276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76

一、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 276

二、传粉与种子的扩散 277

三、生物防治 277

四、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277

五、维持土壤 277

六、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 278

七、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278

八、休闲、娱乐和文化 279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 279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 279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 280

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意义 281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281

一、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281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282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82

四、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管理 283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283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283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84

三、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机制 284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 285

第五节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285

一、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85

二、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 287

第六节 水生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287

一、海洋生态系统服务 287

二、淡水生态系统服务 289

三、水生生态系统的管理 289

第七节 生态旅游与管理 290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290

二、生态旅游的规划 291

三、生态旅游管理 292

思考题 294

参考文献 294

推荐阅读文献 294

第十三章 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295

第一节 调查和实验 295

一、植物生态学调查方法 295

二、动物生态学调查方法 297

第二节 数量统计学 300

一、数据的分布 301

二、平均数 301

三、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302

四、数据的检验 303

第三节 建立生态模型 305

第四节 “3S”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306

第五节 分子生态学方法 308

第六节 同位素示踪方法 310

思考题 312

推荐阅读文献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