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病理生理学的范围和内容 1
二、病理生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2
三、学习病理生理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4
第二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5
一、健康 5
二、疾病 6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 7
一、物理性因素 8
二、化学性因素 9
三、生物性因素 9
四、营养性因素 9
八、精神、心理因素 10
七、免疫性因素 10
五、遗传性因素 10
六、先天性因素 10
第三节 发病学总论 11
一、疾病时稳态紊乱 11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与主导环节 12
三、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 13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13
三、症状明显期 14
四、转归期 14
二、前驱期 14
一、潜伏期 14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8
第一节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生理学基础 18
一、正常体液的分布和电解质含量 18
二、不同体液间水和电解质的交换 18
三、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19
四、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19
五、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0
一、脱水 22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22
二、水中毒 26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27
一、低钾血症 27
二、高钾血症 31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33
一、低镁血症 33
二、高镁血症 34
第四章 水肿 36
第一节 概述 36
一、水肿的概念 36
二、水肿的原因、分类 37
三、水肿的表现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 37
一、细胞外液容量和分布的平衡 38
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38
第二节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38
三、钠水潴留 40
第三节 全身性水肿的常见类型及其发病机制 42
一、心性水肿 42
二、肾性水肿 43
三、肝性水肿 44
第四节 重要器官的水肿 45
一、肺水肿 45
二、脑水肿 47
第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 50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50
一、人体内的酸和碱 50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50
第二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态的指标及其意义 54
一、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54
二、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指标 55
一、代谢性酸中毒 56
第三节 酸中毒 56
二、呼吸性酸中毒 62
第四节 碱中毒 64
一、代谢性碱中毒 65
二、呼吸性碱中毒 67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69
一、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69
二、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70
三、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70
四、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71
五、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71
第六章 缺氧 73
第一节 氧的供需平衡与血氧指标 73
一、氧的摄取、输送和利用 73
二、血氧指标 73
三、影响氧的供应与利用的因素和氧的供-需平衡 75
一、乏氧性缺氧 76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的特点 76
二、血液性缺氧 77
三、循环性缺氧 78
四、组织性缺氧 79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80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80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81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83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85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85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86
一、代谢耗氧率 86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86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 86
一、氧疗 86
二、氧中毒 87
第一节 概述 88
第七章 发热 88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89
一、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 89
二、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 89
三、内生致热原 90
四、致热原的作用部位 92
五、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92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95
一、体温上升期 95
二、高峰期 95
三、退热期 96
第四节 热限与热型 96
一、热限 96
二、热型 96
一、物质代谢变化 97
第五节 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与机能变化 97
二、机能变化 98
第六节 影响发热的主要因素 99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99
二、内分泌系统的机能状态 99
三、营养状态 100
四、发热激活物的性质 100
五、患有重病或已有高热者 100
第七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处理原则 100
第八章 应激 102
第一节 应激的基本概念 102
第二节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变化 103
一、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 103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 105
三、其它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 106
一、急性期反应蛋白 108
第三节 应激时急性期蛋白和应激蛋白的变化 108
第四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109
一、应激时的物质代谢变化 109
二、应激蛋白 109
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110
三、消化系统的变化 111
四、泌尿功能的变化 112
六、免疫功能的改变 113
第五节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 113
五、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113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15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述 115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116
一、人体的凝血和纤溶过程 116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原因 118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 118
第三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121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123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经过和主要表现 123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发展过程 123
第五节 常用DIC实验室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27
第六节 DIC的防治原则 129
第十章 休克 132
第一节 休克概述 132
一、休克的概念 132
二、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132
第二节 微循环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微循环灌流量的主要因素 133
一、正常微循环结构与调节 133
二、影响微循环灌流的基本因素 134
第三节 休克发病机理 135
一、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休克代偿期) 135
二、休克临床进展期(微循环淤血期、休克失代偿期) 137
三、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DIC期,休克难治阶段) 139
二、代谢性酸中毒 141
第四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功能、结构损伤 141
一、能量代谢障碍 141
三、细胞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 142
第五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变化 143
一、心脏功能改变 143
二、肾脏功能改变 144
三、肺脏功能改变 144
四、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145
五、脑功能改变 145
六、多器官功能衰竭 145
第六节 各型休克特征 146
一、感染性休克 146
二、心源性休克 147
三、过敏性休克 147
四、神经源性休克 147
第七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48
第一节 概述 150
第十一章 呼吸衰竭 150
一、肺的呼吸功能与非呼吸功能 151
二、呼吸衰竭的概念与分类 153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53
一、肺泡通气不足 154
二、弥散障碍 156
三、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不相适应(比值失调) 156
四、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呼吸衰竭的发生机理 158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160
一、血液气体的变化 160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62
三、呼吸系统变化 162
四、循环系统变化 163
五、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 164
七、胃肠道变化 165
六、肾功能变化 165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66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 168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和分类 168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 168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169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169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功能 170
一、心率增快 171
二、心脏扩张,增加前负荷 171
三、心肌肥大 172
四、血容量增加,血液重新分配 173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74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175
二、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 178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179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179
二、肺呼吸功能的变化 181
三、肝和胃肠功能的变化 182
四、其它器官功能的变化 182
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83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83
第十三章 肝功能衰竭 185
第一节 概述 185
第二节 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186
一、物质代谢障碍 186
二、生物转化(解毒)功能障碍 188
三、分泌和排泄功能障碍 188
四、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或出血 189
五、枯否细胞功能障碍 189
六、对肾功能的影响——肝性肾功能衰竭 189
第三节 肝性脑病 190
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肝性脑病(详见下文) 190
一、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191
二、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197
三、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98
第十四章 黄疸 200
第一节 胆色素代谢 200
一、胆红素的正常来源 200
二、胆红素在血中的运输 200
三、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 200
四、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201
第二节 黄疸的原因和机制 202
一、以非酯型胆红素增多为主的黄疸 202
二、以酯型胆红素增多为主的黄疸 204
第三节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206
一、梗阻性黄疸的影响 206
二、非酯型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和核黄疸 206
第四节 黄疸的治疗原则 207
第十五章 肾功能衰竭 209
第一节 概述 209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210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210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212
三、急性肾小管坏死时的机能代谢变化 213
四、非少尿型急性肾小管坏死 215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215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216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217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217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及代谢变化 218
第四节 尿毒症 221
一、尿毒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221
二、尿毒症毒素 223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