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网络的基本概念 1
第1章 什么是网络 1
1.1 局域网 1
1.1.1 基带与宽带的比较 2
1.1.2 数据包交换与线路交换的比较 2
1.2 网络与互联网 2
1.2.1 电缆与网络拓扑 3
1.2.3 编址技术 4
1.2.2 介质访问控制 4
1.2.4 中断器、网桥、交换机和路由器 5
1.2.5 广域网 5
1.2.6 协议和标准 6
1.3 客户机与服务器 6
第2章 OSI参考模型 8
2.1 OSI模型的层与层之间的通信 8
2.1.1 数据封装 9
2.1.3 纵向通信 10
2.1.2 横向通信 10
2.1.4 有关数据封装的术语 11
2.2 物理层 11
2.2.1 物理层的技术规范 12
2.2.2 物理层上的信号编码 12
2.3 数据链路层 14
2.3.1 地址 15
2.3.2 介质访问控制 15
2.3.3 协议指示符 16
2.3.4 错误检测 16
2.4 网络层 16
2.4.1 路由选择 17
2.4.2 数据分段 18
2.4.3 面向连接的协议和无连接协议 18
2.5 传输层 19
2.5.1 协议服务的组合运行 19
2.6 会话层 20
2.5.2 传输层协议的功能 20
2.6.1 对话控制 21
2.6.2 对话的分隔 22
2.7 表示层 23
2.8 应用层 24
2.9 协议组 25
第二部分 网络硬件 27
第3章 网卡 27
3.1 网卡的功能 27
3.2 网卡的特性 29
3.2.1 全双工 29
3.2.2 总线控制 29
3.2.3 并行执行任务 29
3.2.4 局域网的唤醒特性 30
3.2.5 IEEE 802.1p标准 30
3.3 选择网卡 30
3.3.2 数据传输速度 31
3.3.1 协议 31
3.3.3 网络接口 32
3.3.4 总线接口 33
3.3.5 对硬件资源的要求 35
3.3.6 对电源的要求 36
3.3.7 服务器网卡与工作站网卡的对比 36
3.3.8 家用网卡与办公室用的网卡 38
3.3.9 网卡驱动程序 39
4.1 电缆的特性 40
第4章 网络电缆 40
4.2 电缆的标准 42
4.2.1 ANSI/TIA/EIA-T568-A标准 42
4.2.2 ISOR 11801E 1995标准 43
4.2.3 数据链路层协议标准 43
4.3 同轴电缆 43
4.3.1 粗缆以太网电缆 44
4.3.2 细缆以太网电缆 45
4.4 双绞线电缆 46
4.3.3 ARCnet电缆 46
4.3.4 有线电视电缆 46
4.4.1 非屏蔽双绞线 47
4.4.2 屏蔽双绞线 52
4.5 光纤电缆 52
4.5.1 光纤电缆的结构 53
4.5.2 光纤电缆连接器 54
4.5.3 光纤电缆与网络设计 54
4.6 电缆的安装 54
4.6.1 外装电缆的安装 54
4.6.2 内装电缆的安装 56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9
5.1 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 59
5.2 IEEE 802.11标准 60
5.3 物理层 61
5.3.1 物理层的拓扑 61
5.3.3 物理层的帧 63
5.3.2 物理层介质 63
5.4 数据链路层 65
5.4.1 数据链路层的帧 65
5.4.2 介质访问控制 67
5.5 IEEE 802.11的产品 68
第6章 网络连接设备 69
6.1 中继器 69
6.2.1 无源集线器 70
6.2 集线器 70
6.2.2 中继集线器 71
6.2.3 令牌环网的多站访问设备 72
6.2.4 智能集线器 72
6.2.5 集线器的配置 72
6.2.6 选择集线器 75
6.3 网桥 76
6.3.1 透明网桥 78
6.3.2 源路由网桥 81
6.3.3 用网桥将以太网和令牌环网相连接 83
6.4 路由器 85
6.4.1 路由器的应用 86
6.4.2 路由器的功能 87
6.4.3 路由选择与ICMP协议 93
6.4.4 路由选择协议 93
6.5 交换机 99
6.6 路由器与交换机技术的比较 101
6.6.1 虚拟局域网 101
6.6.2 第3层数据交换技术 102
第7章 广域网 103
7.1 广域网的连接 103
7.2 远程通信简介 104
7.2.1 广域网的使用 105
7.2.2 选择一种WAN技术 106
7.3 PSTN连接 107
7.4 租用线路 108
7.4.1 租用线路的类型 109
7.4.2 租用线路使用的硬件 110
7.4.3 租用线路的应用 111
7.5 ISDN 112
7.5.1 ISDN服务 113
7.5.2 ISDN的通信 113
7.5.3 ISDN使用的硬件 114
7.6 DSL 115
7.7.1 帧中继 117
7.7 数据包交换服务 117
7.7.2 ATM 120
7.7.3 ATM的结构 122
7.7.4 ATM存在的缺点 125
第8章 服务器技术 127
8.1 购买服务器 127
8.2 使用多个处理器 129
8.2.1 并行处理 129
8.2.2 服务器群机系统 132
8.3 服务器的存储器技术 135
8.3.1 SCSI与IDE的比较 136
8.3.2 使用RAID 138
8.3.3 使用分级存储器管理方式 144
8.3.4 Fibre Channel网络 144
8.3.5 网络存储器子系统 147
第9章 如何进行网络的设计 150
9.1 网络设计概述 150
9.1.1 确定建立网络的理由 150
9.1.2 寻求设计思路的认可 151
9.2 如何设计家庭网络或小型办事处网络 151
9.2.1 选择计算机 152
9.2.2 选择网络协议 152
9.2.3 对网络进行扩充 154
9.3 设计互联网 154
9.3.1 网段与主干网 154
9.3.2 连接远程网络 157
9.3.3 安排设备的位置 158
9.4 网络设计的最后步骤 159
第三部分 网络协议 161
第10章 以太网协议的基本知识 161
10.1 以太网协议的定义 161
10.1.1 以太网标准 161
10.1.2 CSMA/CD 164
10.1.3 100Base-FX物理层的指导原则 168
10.1.4 以太网帧 179
10.2 全双工以太网 184
10.2.1 全双工以太网运行的要求 185
10.2.2 全双工以太网的数据流控制 185
10.2.3 全双工以太网的应用 186
第11章 快速以太网与千兆位以太网 187
11.1 快速以太网 187
11.1.1 物理层选项 187
11.1.2 电缆长度的限制 189
11.1.3 自动协商 192
11.2 千兆位以太网 193
11.2.1 千兆位以太网的结构 194
11.2.2 介质访问控制 194
11.2.3 千兆位以太网的介质独立接口 195
11.2.4 物理层 196
11.3 以太网的升级 198
11.3.1 增加工作站 198
11.3.2 升级为快速以太网 199
11.4.1 以太网的故障 200
11.4 以太网的故障诊断 200
11.4.2 确定问题的所在 201
11.5 100VG-AnyLAN 202
11.5.1 LLC子层 203
11.5.2 MAC和RMAC子层 203
11.5.3 物理非专用介质子层 205
11.5.4 非专用介质接口子层 205
11.5.5 物理专用介质子层 205
11.5.7 100VG-AnyLAN的使用问题 206
11.5.6 专用介质接口 206
第12章 令牌传递协议 207
12.1 令牌环网协议 207
12.1.1 令牌环网的物理层 207
12.1.2 令牌的传递 211
12.1.3 令牌环网的帧 215
12.1.4 令牌环网中出现的错误 218
12.1 FDDI 219
12.2.1 FDDI的拓扑 220
12.2.2 FDDI子系统 222
12.2.3 FDDI-II 227
第13章 TCP/IP 228
13.1 TCP/IP的特点 228
13.2 TCP/IP的结构 229
13.2.1 TC/IP协议组 229
13.2.2 IP地址 230
13.2.3 子网掩码 230
13.2.4 IP地址的注册 231
13.2.5 特殊IP地址 233
13.2.6 子网分割 233
13.2.7 端口与套接字 235
13.2.8 TCP/IP的命令系统 236
13.3 TCP/IP协议 236
13.3.1 SLIP和PPP 236
13.3.2 SLIP 237
13.3.3 PPP 238
13.3.4 ARP 244
13.3.5 IP 247
13.3.6 IPv6 252
13.3.7 ICMP 253
13.3.8 UDP 257
13.3.9 TCP 258
第14章 NetWare的协议 264
14.1 数据链路层协议 264
14.2 网际数据包交换协议 265
14.3 顺序数据包交换协议 267
14.4 NetWare核心协议 268
14.4.1 NCP请求信息 268
14.4.2 NCP应答消息 269
14.4.3 NetWare核心数据包突发协议 270
14.5 服务通知协议 274
14.5.1 SAP请求消息帧 274
14.5.2 SAP应答消息帧 275
14.5.3 SAP存在的问题 276
第15章 NetBIOS、NetBEUI和服务器消息块协议 277
15.1 NetBIOS 277
15.2 NetBEUI帧 279
15.2.1 名字管理协议 281
15.2.2 服户数据报协议 283
15.2.3 诊断和监控协议 283
15.2.4 会话管理协议 284
15.3.1 SMB消息 288
15.3 服务器消息块协议 288
15.3.2 SMB的通信 289
第四部分 网络操作系统 295
第16章 Windows 2000与Windows NT 295
16.1 Windows操作系统在企业应用领域中的作用 295
16.2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版本 296
16.2.1 Windows NT/2000产品概述 296
16.2.2 服务软件包 297
16.3 操作系统概述 298
16.3.1 内核模式组件 299
16.3.2 服户模式组件 301
16.3.3 服务程序 302
16.4 Windows网络组件的结构 303
16.4.1 NDIS接口 304
16.4.2 传输驱动程序接口 305
16.4.3 Workstation服务程序 305
16.4.5 绑定 306
16.4.4 Servere服务程序 306
16.4.6 API 307
16.5 文件系统 307
16.5.1 FAT16 308
16.5.2 FAT32 309
16.5.3 NTFS 309
16.5.4 Windows注册表 310
16.6.3 微软公司的DNS服务程序 314
16.6.4 Windows因特网命名服务程序 314
16.6.1 Active Directory 314
16.6.2 微软公司的DHCP服务程序 314
16.6 Windows的选项网络服务程序 314
16.6.5 NetWare网关服务程序 315
16.6.6 路由选择和远程访问服务程序 315
16.6.7 网络地址转换服务程序 316
16.6.8 公布式文件系统 316
16.6.9 因特网信息服务程序 316
16.6.12 IntelliMirror 317
16.6.10 负载平衡服务程序 317
16.6.11 Microsoft群机服务器 317
16.6.13 服务质量 318
16.6.14 Windows支持的终端服务程序 318
第17章 Active Directory 319
17.1 Active Directory的结构 319
17.1.1 对象的类型 320
17.1.2 对象的命名 321
17.1.3 域、域树和域树林 322
17.1.4 DNS与Active Directory 323
17.1.5 全局目录服务器 324
17.2 部署Active Directory 324
17.2.1 建立域控制器 324
17.2.2 目录的复制 325
17.2.3 站点 326
17.3.1 对域、域树和域树林进行规划 330
17.3 设计Active Directory 330
17.3.2 对象的命名 332
17.3.3 从Windows NT 4.0进行升级 332
17.4 管理Active Directory 334
第18章 Windows NT的域 336
18.1 域控制器 337
18.2 数据库的复制 337
18.2.2 修改复制参数 338
18.2.1 了解数据库复制的过程 338
18.3 域之间的信赖关系 339
18.3.1 建立域之间的信赖关系 339
18.3.2 组织信赖关系 340
18.3.3 查看信赖关系 343
18.4 登录到网络 343
18.4.1 查找域控制器 344
18.4.2 中继身份验证 344
18.5 选择符合需要的目录服务系统 345
19.1 NetWare在企业网络中的作用 346
第19章 Novell NetWare 346
19.2 NetWare的版本 347
19.2.1 NetWare 2.x 348
19.2.2 NetWare 3.x 348
19.2.3 NetWare 4.x 349
19.2.4 intraNetWare 349
19.2.5 NetWare4.2 350
19.2.6 NetWare5.1 350
19.3 NetWare的安装 351
19.3.1 硬盘驱动程序 351
19.3.2 网卡驱动程序和协议驱动程序 352
19.3.3 建立NCF文件 352
19.3.4 NetWare的更新 353
19.4 NetWare的存储器子系统 353
19.4.1 硬盘分配块 354
19.4.2 DET与FAT 355
19.4.3 名字空间 356
19.4.4 文件系统的改进 357
19.4.5 Novell存储服务程序 357
19.5 关于NetWare的其他信息 357
第20章 Novell目录服务系统 358
20.1 NDS的结构 358
20.1.1 容器对象与叶对象 360
20.1.2 对象与属性 360
20.1.3 NDS对象的命名 361
20.1.4 分区和复制拷贝 364
20.2 NDS目录树的设计 369
20.2.1 目录树的设计原则 369
20.2.2 目录树的平衡 372
20.3 建立NDS目录树 372
20.3.1 对象命名约定 373
20.3.2 对象之间的关系 373
20.3.3 使用别名 373
20.3.5 使用组对象 374
20.3.6 安全等价对象与机构职位对象 374
20.3.4 使用模板 374
20.3.7 bindery的移植 375
20.3.8 合并目录树 375
20.4 NDS的安全性问题 375
20.4.1 对象和属性访问权 376
20.4.2 访问权的继承 376
第21章 Unix 378
21.1 Unix系统运行的基本原则 378
21.2 Unix的结构 379
21.3 Unix的版本 381
21.3.1 Unix System V 381
21.3.2 BSD Unix 382
21.3.3 Sun公司的Solaris 383
21.3.4 Linux 383
21.4 Unix的网络组件 384
21.5 使用远程操作命令 384
21.5.1 Berkeley远程命令 385
21.5.2 DARPA命令 386
21.6 网络文件系统 387
21.7 客户机/服务器的网络运行模式 389
第22章 网络客户程序 390
22.1 Windows网络客户程序 391
22.1.1 Windows网络组件的结构 391
22.1.2 Windows客户程序的版本 393
22.2 NetWare客户程序 395
22.2.1 NetWare与16位Windows 395
22.2.2 NetWare与Windows95/98/Me 396
22.2.3 NetWare与Windows NT/2000 398
22.3 Macintosh客户程序 400
22.3.1 将Macintosh系统连接到Windows网络 400
22.3.2 将Macintosh系统连接到NetWare网络 401
22.4 Unix客户程序 403
23.1.1 RARP 405
23.1 DHCP的由来 405
第23章 DHCP 405
第五部分 网络连接服务程序 405
23.1.2 BOOTP 406
23.2 DHCP要达到的目标 406
23.2.1 IP地址的分配 407
22.2.2 TCP/IP客户机的配置 408
23.3 DHCP的结构 408
23.3.1 DHCP数据包的结构 408
23.3.2 DHCP的选项 410
23.3.3 DHCP的通信 414
23.3.4 中继代理 419
23.4 各种DHCP产品 420
23.5 微软公司的DHCP Server 420
23.5.1 建立地址范围 420
23.5.2 服务器到客户机的消息传输 422
23.5.3 微软公司的客户机实用程序 422
23.5.5 DHCP地址租用期 423
23.5.4 支持的客户程序选项 423
23.5.6 DHCP服务器的移植 424
23.5.7 DHCP的维护 424
23.5.8 Windows 2000与DHCP 425
第24章 WINS和NetBIOS的名字转换 427
24.1 NetBIOS名字 427
24.2.1 LMHOSTS名字注册法 429
24.2.2 广播名字注册法 429
24.2 名字注册的方法 429
24.2.3 WINS名字注册法 430
24.3 名字转换方法 432
24.3.1 NetBIOS名字的高速缓存转换法 432
24.3.2 LMHOSTS名字转换法 433
24.3.3 广播名字转换法 433
24.3.4 WINS名字转换法 434
24.4 WINS与互联网浏览 434
24.5 节点类型 435
24.5.1 微软公司定义的节点类型 436
24.5.2 设置节点类型 437
24.6 NetBT消息的格式 438
24.6.1 Header部分 438
24.6.2 Question部分 440
24.6.3 Resource Record部分 440
24.7 NetBIOS名字服务程序运行事务的举例 441
24.8 使用LMHOSTS名字转换法 444
24.9 使用广播名字转换法 445
24.10 使用WINS名字转换法 446
24.10.1 WINS的数据复制 446
24.10.2 WINS服务器的结构 446
24.10.3 WINS代理 447
第25章 域名系统 448
25.1 主机表 448
25.1.1 主机表存在的问题 448
25.1.2 DNS的目的 449
25.2 域的命名 450
25.2.1 顶层域 451
25.2.2 第二层域 453
25.2.3 子域 453
25.3 DNS的功能 454
25.3.1 资源记录 454
25.3.2 DNS名字转换 455
25.3.3 逆向名字转换 459
25.3.4 DNS名字的注册 460
25.3.5 区域信息的传输 461
25.4 DNS的消息传输 462
25.4.1 DNS消息的Header部分 462
25.4.2 DNS消息的Question部分 463
25.4.3 DNS信息的Resource Record部分 464
25.4.4 DNS消息的表示法 465
25.4.5 名字转换的消息 467
25.4.6 根名字服务器的查找 469
25.4.7 区域信息传输的消息 469
25.5.1 外包DNS服务 471
25.5 获取NDS服务 471
25.5.2 运行你自己的DNS服务器 472
第六部分 网络服务程序 475
第26章 因特网服务程序 475
26.1 Web服务器 475
26.1.1 为什么要运行自己的Web服务器 475
26.1.2 选择Web服务器 476
26.1.3 HTML 482
26.1.4 HTTP 483
26.2 FTP服务器 490
26.2.1 FTP命令 491
26.2.2 FTP应答代码 493
26.2.3 FTP的消息传输 495
26.3 e-mail 496
26.3.1 e-mail地址 496
26.3.2 e-mail客户机与服务器 497
26.3.3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498
26.3.4 邮局协议 502
26.3.5 因特网邮件访问协议 503
第27章 网络打印 504
27.1 网络打印需要解决的问题 504
27.1.1 打印作业的假脱机 504
27.1.2 打印机的连接 504
27.1.3 选择打印机 505
27.1.4 选择操作系统 506
27.1.5 选择打印服务器 506
27.1.6 打印机的管理 507
27.2 Windows下的网络打印 508
27.2.1 Windows下的网络打印过程 508
27.2.2 Windows下的打印机的配置 509
27.3 NetWare下的网络打印 512
27.3.1 Novell分布式打印服务程序 513
27.3.2 NetWare下的打印机配置 514
27.4 Unix下的网络打印 515
28.1 选择ISP 517
第28章 连接因特网 517
28.1.1 连接的类型 519
28.1.2 对带宽的需求 523
28.1.3 因特网服务 525
28.2 因特网路由器 528
28.2.1 软件路由器 528
28.2.2 硬件路由器 529
28.3 对客户机的要求 530
第29章 网络安全问题 531
29.1 确保文件系统的安全 531
29.1.1 Windows 2000/NT的安全模式 531
29.1.2 Windows 2000/NT的文件系统访问许可权 533
29.1.3 NetWare的文件系统访问许可权 538
29.1.4 Unix文件系统的访问许可权 541
29.2 检验用户身份 542
29.2.1 FTP用户身份验证 542
29.2.2 Kerberos 542
29.2.3 数字证书 544
29.3 保护网络通信的安全 545
29.2.4 采用令牌的身份验证与仿生学身份验证 545
29.3.1 IPsec协议 546
29.3.2 SSL 549
29.4 防火墙 551
29.4.1 数据包过滤器 552
29.4.2 网络地址转换 552
29.4.3 代理服务器 553
29.4.5 综合使用各种防火墙技术 554
29.4.4 线路层上的网关 554
第七部分 网络管理 555
第30章 Windows网络的管理 555
30.1 查找应用程序和数据 556
30.1.1 基于服务器的操作系统 556
30.1.2 基于服务器的应用程序 556
30.1.3 存放数据文件 557
30.2.1 驱动器映射 558
30.2 控制工作站的环境 558
30.2.2 用户配置文件 559
30.3 控制工作站的注册表 563
30.3.1 使用系统策略 563
30.3.2 远程注册表编辑 569
30.3.3 Windows 2000的组策略 569
第31章 网络管理与故障诊断工具 571
31.1 操作系统的实用程序 571
31.1.1 Windows实用程序 571
31.1.2 TCP/IP实用程序 580
31.2 网络分析器 587
31.2.1 对数据进行过滤 588
31.2.2 网络分析器代理 588
31.2.3 信息分析 589
31.2.4 协议分析 589
31.3 电缆测试仪 590
31.4 网络管理 591
第32章 数据的备份 593
32.1 用于数据备份的硬件 594
32.1.1 做好备份数据容量的计划安排 595
32.1.2 磁带驱动器的接口 595
32.1.3 磁带的容量 596
32.1.4 磁带技术 598
32.1.5 磁带自动换带机 603
32.2 数据备份软件 604
32.2.1 选择备份对象 605
32.2.2 使用备份代理程序 608
32.2.3 对打开的文件进行备份 609
32.2.4 从灾难性故障中进行数据恢复 610
32.2.5 备份作业的调度 610
32.2.6 介质的循环使用 611
32.3 数据备份的管理 612
32.3.1 事件日志 612
32.3.2 执行文件的还原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