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3
1 日本古方派兴衰史要 3
1.1 古方派发展阶段 3
1.1.1 平安朝至江户初期,仲景医学在日本的传播,乃古方派之肇端 3
1.1.2 江户中期,古学大兴,医学返本归原,古方派渐次已成,蔚为大观 5
1.1.3 明治维新,西学东渐,医制改革,古方派步履维艰 7
1.1.4 昭和初年,结社请愿,中医影响,古方派始得复苏 7
1.2 日本古方派兴衰之因素 8
1.2.1 医学因素 9
1.2.2 社会因素 10
1.2.3 民族因素 11
1.2.4 医家因素 12
1.2.5 国外因素 13
1.3 古方派的支流与特点 15
1.3.1 “拟古”与“真古”两大支流 15
1.3.2 古方派的特点 16
1.4 古方派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17
1.4.1 唯物“一元论”的哲学基础 17
1.4.2 “经验论”的哲学基础 18
1.4.3 “取实予名”的认识论基础 19
1.4.5 “自然哲学”基础 21
1.4.4 “重刑峻法”的思想基础 21
2 古方派医学观的变迁 24
2.1 求“实”观的变迁 25
2.2 病因观的变迁 26
2.3 诊法观的变迁 27
2.4 证候观的变迁 28
2.5 治法观的变迁 29
2.6 方药观的变迁 29
3 古方派与其他学派的论争 31
3.1 论争时期的日本文化思想界 31
3.2 论争的焦点 33
3.3 论争中主要内容评价 36
3.3.1 阴阳之争 36
3.3.2 脏腑之争 37
3.3.3 经络之争 38
3.3.4 病因之争 39
3.3.5 脉诊之争 41
3.3.6 攻补之争 42
3.3.7 药能之争 43
3.3.8 治法之争 45
3.3.9 《伤寒论》之争 46
4.1 古方派对日本汉方医学的贡献 50
4.1.1 基础医学 50
4 古方派对日本汉方医学的贡献与影响 50
4.1.2 临床医学 56
4.1.3 康复医学 58
4.2 古方派对日本汉医界的影响 59
5 古方派对中国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影响 60
5.1 怀疑——《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62
5.2 求实——《伤寒论》研究重点的转移 64
5.3 批判——前人注解与《黄帝内经》 66
5.4 评价——影响与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得失 68
6 古方派启示录 71
6.1 一种医学两种结果——论认识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 71
6.2 理论与经验——论经验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与中医理论形成之失 74
6.3 学说与边际效应——论学说间的关系与应用方法 76
6.4 师承授受中的马太效应——师徒链利弊谈 78
6.5.1 救弊综合与创新——学说的形成规律 81
6.5.1 救弊规律 81
6.5.2 综合规律 81
6.5.3 滞后规律 82
6.6 “文化圈”与“学派”——论《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流派 82
7 尚待商榷的结论 89
7.1 古方派得失谈 89
7.1.1 以古为准的世界观 89
7.1.3 自然科学的限制 90
7.1.2 狭隘的经验论 90
7.2 论医家的学派归属 91
7.2.1 师承与创新 91
7.2.2 方法与动机 92
7.2.3 后世与当初 92
7.3 怀疑·扬弃·创新 93
7.4 “辨证论治”、“方证相对”在认识思维方法上的异同 94
7.5 医学理论的时代性 97
7.6 “政令”与“治法” 98
7.7 “复古”旗帜下的图新 100
7.8 仲景诊法先后观 102
7.9 张仲景“合方”论 104
7.9.1 合方的定义 105
7.9.2 合方的依据 105
7.9.3 合方的法则 106
7.9.4 合方的功效是累加抑或再生新效 107
7.9.5 合方与合病并病 108
7.9.6 合方对后世的影响 108
7.10 中国《伤寒论》研究的反思 109
下篇 119
1 古方派的先驱者——名古屋玄医 119
1.1 玄医的学术渊源 120
1.2 玄医的思想与认识方法 121
1.3 玄医的医学观 122
1.3.1 寒邪为先的病因观 122
1.3.2 补虚助阳与对症治疗观 123
1.3.3 扶阳抑阴的制方观 124
1.3.4 活用仲景方药 125
1.4 玄医的意图与动机 127
2 古方派的缔造者——后藤艮山 129
2.1 一气留滞论 130
2.1.1 一气留滞的病因论 131
2.1.2 顿气去滞的治疗观 132
2.1.3 顺气为先的制方法 133
2.2 胆灸椒泉运用心法 134
2.2.1 熊胆论 134
2.2.2 蕃椒论 135
2.2.3 艾灸说 136
2.2.4 温泉论 137
3 实验派大师——山胁东洋 140
3.1 东洋的医学思想 141
3.1.1 医学本源观 141
3.1.2 解剖探疑的实验观 143
3.2 拨乱返正的“补泻说” 144
3.3 施治三辨论 145
3.4 杂病证治举隅 146
3.4.1 中风证治 146
3.4.2 气厥证治 148
4 中国医学的挑战者——吉益东洞 151
4.1《伤寒论》研究特点 152
4.1.1方以类聚——《伤寒论》方剂学研究特点 152
4.1.2 药从方征——《伤寒论》药物学研究特点 154
4.2 医论医说 155
4.2.1 万病一毒论 155
4.2.2 方证相对说 158
4.2.3 疾医论 159
4.3 杂病诊治特色 160
4.3.1 精于识证——反常的思维 160
4.3.2 审时度势——间断攻下法的使用 161
4.3.3 急证以峻方,怪病责痰瘀 161
5 弘扬吐法的永富独啸庵 163
5.1 独啸庵的思想与认识方法 164
5.2 独重《伤寒论》的“古医道”观 165
5.3 “持重”与“逐机”的治则观 166
5.4 吐法的整理与发挥 167
5.5 实证亲视的经验总结 169
6 纵横《伤寒论》的注释家——中西深斋 171
6.1 深斋的著述与研究方法 172
6.3 学术思想 173
6.3.1 三阴三阳表里说 173
6.2 深斋的认识与思想方法 173
6.3.2 合病并病论 174
6.3.3 脏腑部位说 176
6.3.4 腹脉并重论 177
6.3.5 治术三权法 178
7 气血水理论的创立者——吉益南涯 181
7.1 气血水理论提出的医学背景 182
7.2 气血水理论溯源 183
7.3.1 气血水的生理病理观 184
7.3 气血水的理论体系 184
7.3.2 气血水的病证治疗观 185
7.3.3 气血水的药物方剂观 185
7.4 诊病辨治论 186
7.4.1 辨主客 186
7.4.2 审所在 187
7.4.3 知四态 187
7.5 杂病论治心法 189
8 产科手术的发凡者——贺川玄悦 192
8.1 胎位不正的致病观 193
8.2 以“术”为先的治疗观 194
8.3 对仲景方剂的发挥 195
8.4 预顺逆知生死之法 196
9 以天地为师的中神琴溪 198
9.1 琴溪的学术源流 199
9.2 琴溪的认识观与思想方法 199
9.3 对《伤寒论》的认识 200
9.4 医论医说 202
9.4.1 重视望闻的诊断观 202
9.4.2 治病三论 202
9.5 改良吐法 205
9.6 用药遣方特色 206
9.7 杂病证治举隅 207
10 划时代的古方家——汤本求真 209
10.1 折衷汇通中西医学的思想 209
10.2 《皇汉医学》研究仲景医学的方法特点 211
10.2.1 衷中参西 211
10.2.2 汇粹众说 212
10.2.3 补遗拾掇 212
10.3 “食血水”三毒的病因观 213
10.4 内外相合的发病观 215
10.5 腹诊为先与不略脉诊的诊法观 215
10.6 “随证”与“求因”的治疗观 216
附篇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