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结构 1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 1
导论 1
二、自然辩证法的性质 2
三、自然辩证法的结构 3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5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 6
二、自然辩证法的产生 9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1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12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2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14
第一节 物质实体及其关系 16
一、自然界事物的物质性 16
第一篇 自然观 16
第1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16
二、物质实体与物质属性 18
三、物质实体与物质关系 20
第二节 物质关系与物质运动 22
一、关于连续性与间断性 22
二、关于确定性与随机性 24
三、关于可逆性与不可逆性 25
第三节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27
一、物质系统的整体和部分 27
二、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9
三、物质系统的有序和无序 33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36
一、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36
二、非生物界的层次性 37
三、生物界的层次性 39
四、物质系统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40
第2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43
第一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 43
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45
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48
三、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50
第二节 运动的不灭性 54
一、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54
二、自然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55
三、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灭性 57
第三节 演化的方向性 59
一、两种对立的方向观 59
二、进化与退化的统一观 60
第四节 演化的周期性 65
一、自然界演化周期的普遍性 65
二、自然界演化周期的多样性 66
三、自然界演化周期的无限性 68
第3章 人和自然 71
第一节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71
一、人从自然界分化产生 71
二、人类地位观的历史发展 73
三、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74
第二节 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77
一、人化自然 78
二、人工自然 79
三、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关系 80
四、人工自然的两重性 82
第三节 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83
一、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84
二、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85
三、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 87
第二篇 科学技术观 91
第4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 9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 91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特点 91
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95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 97
一、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 97
二、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 103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式和趋势 104
一、科学技术的渐进发展和飞跃发展 104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106
三、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 107
四、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108
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114
第5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118
第一节 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18
一、社会经济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118
三、社会经济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19
二、社会经济和生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119
第二节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21
一、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21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22
一、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23
二、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25
三、文化传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土壤 125
四、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126
第四节 社会整体科研能力 127
一、社会整体科研能力的形成 127
二、发挥社会整体科研能力的作用 129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30
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30
第6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30
二、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功能 132
三、科学技术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135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136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 136
二、克服技术至上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138
第三节 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40
一、科技与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 140
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 142
第三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144
第7章 科学认识和科学方法 144
第一节 科学认识及其过程 144
一、科学认识的特点 144
二、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 145
三、科学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47
四、科学认识的过程 148
第二节 科学技术方法的性质、作用和结构 150
一、科学技术方法的性质与特点 150
二、科学技术方法的地位和作用 151
三、科学技术方法的层次和分类 152
第8章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 154
第一节 科学问题 154
一、科学始于问题 154
二、什么是科学问题 154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 156
第二节 科研选题 158
一、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原则 158
二、选择课题的线索和步骤 160
第三节 科学事实 162
一、什么是科学事实 162
二、科学观察 163
三、科学实验 165
第四节 观察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171
一、可观察性原则 171
二、观察渗透理论 172
三、仪器的性质和作用 175
四、善于捕捉机遇 177
第9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180
第一节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180
一、逻辑思维 180
二、形象思维 182
三、直觉与灵感思维 184
第二节 逻辑方法 186
一、归纳和演绎 186
二、分析和综合 189
三、抽象和具体 192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 195
一、创造性思维过程模式 195
二、创造性思维活动形式 196
第四节 理想模型方法 198
一、理想模型及其作用 198
二、理想模型的建立和提炼 199
三、理想实验 201
一、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202
第五节 数学方法 202
二、数学模型方法 204
三、公理化方法 205
第10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208
第一节 科学假说 208
一、科学假说的特点和作用 208
二、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209
三、假说的实践检验 212
第二节 科学理论 215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215
二、科学理论的评价 216
三、科学理论的发展 218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物化 221
一、科学理论物化的意义和特点 221
二、科学理论物化的一般过程 223
三、科学理论物化为技术的方法论原则 225
第11章 系统科学方法 229
第一节 系统方法 229
一、系统和系统论 229
二、应用系统方法的原则和步骤 230
三、主要系统方法 231
第二节 信息方法 235
一、信息和信息论 235
二、应用信息方法的原则 237
三、主要信息方法 238
第四节 控制方法 242
一、控制和控制论 242
二、应用控制方法的原则和步骤 243
三、主要控制方法 244
第五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 247
一、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 247
二、应用自组织理论方法的基本原则 250
第四篇 农业论 253
第12章 农业发展论 253
第一节 农业的本质和特点 253
一、农业的本质 253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254
第二节 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特征 256
一、原始农业 256
二、传统农业 257
三、现代农业 259
一、农业发展的规律 260
第三节 农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60
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265
第13章 农业系统论 269
第一节 农业系统的性质及其特点 269
一、农业系统的性质 270
二、农业系统的特点 271
第二节 农业系统的划分与运行机制 272
一、宏观农业系统 272
二、微观农业系统 276
三、宏观农业系统和微观农业系统的辩证关系 280
第三节 农业系统的调控与模拟 284
一、农业系统的物质能量控制 284
二、农业系统模型与模拟 287
一、决策 293
第14章 农业决策论 293
第一节 决策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93
二、科学决策 294
三、科学地决策 295
第二节 农业决策 297
一、农业战略决策的依据 297
二、农业战略决策的目标 300
三、农业战略措施 302
第三节 农业科技战略 305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305
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307
三、实现农业科技目标的战略措施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