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务保障篇 1
值班 3
一、值班的种类 3
二、值班事务 3
三、各种情况的处置 5
四、交接班 6
文书处理 7
一、常用文书的种类、用途 7
二、文书的格式 8
三、文书的行文关系 12
四、文书处理的基本要求 13
会议工作 14
一、会议筹备阶段工作 14
二、会务工作 16
三、会议结束后的工作 18
检查工作 19
一、检查的种类和时机 19
二、检查工作的步骤和方法 20
三、对检查工作的要求 21
机关事务管理 22
一、机关事务管理的原则 22
二、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内容、范围 23
保密工作 24
一、保密的涵义与意义 24
二、秘密的范围与密级 26
三、保密的原则与纪律 27
四、保密措施与方法 28
资料工作 30
一、资料的涵义及意义 30
二、资料工作的特点 31
三、资料工作的内容 32
装备调配篇 35
装备调配的依据与要求 37
一、装备调配工作的依据 37
二、装备调配工作的要求 39
装备补充工作 41
一、装备补充时机 42
二、装备补充方式 42
三、装备补充程序 44
装备换装与调整工作 46
一、装备换装 46
二、装备调整 49
装备退役与报废的组织实施 51
一、装备退役与报废依据 51
二、装备退役与报废程序 53
三、装备退役与报废处理 54
装备储备工作 57
一、装备储备分工 57
二、装备储备规模、结构与布局 57
三、装备储备管理 59
战时装备调配保障的组织 61
一、预计调配保障需求 61
二、拟制调配保障方案 62
四、调整充实装备储备 63
三、组织调配保障力量 63
五、实施装备调配保障 65
装备管理篇 67
装备日常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原则 69
一、装备日常管理的基本任务 69
二、装备日常管理的基本原则 69
三、装备日常管理的主要手段 72
四、装备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 74
装备动用与使用 77
一、装备动用 77
二、装备使用 78
装备封存工作 81
一、封装装备的依据 81
二、封存装备的要求 82
三、封存装备的组织 83
四、封存装备的管理 84
五、封存装备的启封 85
一、装备等级划分 86
装备定级工作 86
二、装备定级与转级的组织与实施 87
三、装备转级 88
装备技术革新 88
一、装备技术革新的组织与实施 88
二、搞好装备技术革新的基本要求 92
装备设施建设 94
一、装备设施建设要求 94
二、装备设施管理 95
维修保障篇 97
装备维修的任务和分类 99
一、装备维修的任务 99
二、装备维修的分类 99
装备维修的原则 102
一、理论指导,科学维修 102
二、质量第一,确保可靠 102
五、平战结合,军民一体 103
四、简便灵活,注重时效 103
三、降低费用,提高效益 103
装备维修的方式与方法 104
一、装备维修的方式 104
二、装备维修的方法 106
装备维修的组织实施 110
一、装备维修的计划制定 110
二、装备维修的技术管理 111
三、装备维修的质量监控 112
五、装备维修的器材保障 113
四、装备维修的经费使用 113
装备维修工程 114
一、装备维修工程的基本内容 114
二、装备维修工程在装备全寿命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115
战时装备维修 117
一、预计装备维修任务 117
二、制定装备维修计划 118
三、组织装备维修力量 118
四、实施装备维修 119
装备训练篇 121
一、认真贯彻装备训练法规 123
组织装备训练的要求 123
二、严格执行上级训练指示和首长意图 124
三、着眼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 124
四、紧密结合预定作战任务和部队实际 125
五、认真组织,周密计划 126
六、充分准备,严密组织 127
七、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127
一、装备训练准备的内容 128
组织装备训练准备 128
二、组织装备训练准备的主要工作 129
组织装备训练实施 136
一、掌握训练情况,解决存在问题 136
二、培养典型,总结推广经验 138
三、组织军官训练 139
四、组织训练改革 140
五、组织装备训练检查与考核 141
组织装备训练形势分析 143
一、组织搜集装备训练资料 144
二、组织进行装备训练形势分析 145
三、拟制上报装备训练形势分析报告 146
装备训练结束后的工作 147
一、进行装备训练总结 147
二、整理装备训练档案 152
三、组织训练装备维护保养和经费结算 153
保障指挥篇 155
二、保持装备保障系统内部的平衡 157
保障指挥的意义作用 157
一、保证装备保障整体效能的发挥 157
三、保证装备保障目标的实现 158
保障指挥的特点 159
一、保障力量多元化,指挥协同关系复杂 159
二、保障方式多样化,指挥协同内容拓宽 160
三、保障领域明显扩展,指挥协同范围广泛 160
四、保障环境复杂多变,指挥协同难度加大 161
二、按照装备保障指挥协同的性质区分 162
一、按照装备保障指挥协同的内容区分 162
保障指挥的分类 162
三、按照装备保障指挥协同的层次区分 163
保障指挥的依据 164
一、合成军队首长的作战决心和作战协同计划 164
二、装备保障指挥员的决心 164
三、装备保障计划 165
四、装备保障力量的现状 165
一、与本级合成军队司令部的协同 166
保障指挥的协同对象与内容 166
二、与本级合成军队政治部(处)的协同 167
三、与本级合成军队后勤部(处)的协同 167
四、与配属军兵种部队装备机关的协同 167
五、与友邻部队装备机关的协同 167
六、与友军装备机关的协同 168
七、与空军、海军装备机关的协同 168
八、与地方支前机构的协同 168
九、装备机关内部的协同 169
保障指挥的方法 170
一、计划协同 171
二、网络协同 171
三、会议协同 172
四、现地协同 172
五、沙盘协同 173
六、联合办公 173
七、互派代表 173
一、正确领会上级意图,搞好协同整体筹划 174
保障指挥的要求 174
二、突出指挥协同重点,把握装备保障的关键环节 175
三、灵活采取各种指挥协同方法,提高指挥协同效能 176
四、强化主动协同意识,密切配合 177
保障文书篇 179
装备保障战备方案的拟制 181
一、拟制装备保障战备方案的依据 181
二、装备保障战备方案的内容 182
三、拟制装备保障战备方案的程序 184
装备保障情况报告与建议的拟制 185
四、装备保障战备方案的格式 185
一、装备指挥员向本级首长提出情况报告与建议的内容 186
二、各业务部门向装备指挥员提出情况报告与建议的内容 187
装备保障计划的拟制 191
一、拟制装备保障计划的依据 191
二、装备保障计划的形式和组成 192
三、装备保障计划的内容 192
四、装备保障计划的拟制方法和要求 193
装备保障批示的拟制 205
参考示例一 206
参考示例二 208
技术基础篇 211
军用标准化 213
一、军用标准 213
二、军用标准体系 214
三、军用标准化的内容 215
军事计量 217
一、军事计量工作的主要内容 217
二、军事计量工作的基本特点 218
三、装备全寿命各阶段中的军事计量工作 219
装备质量管理 221
一、装备质量管理的特点 221
二、装备质量管理政策 222
三、装备寿命周期各阶段的质量管理 223
四、装备质量管理基础建设 225
科技信息工作 226
一、科技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227
二、管理决策和装备全寿命周期对科技信息工作的要求 230
三、科技信息工作的基本特点 231
科技成果管理 232
一、科技成果的鉴定与登记 232
二、科技成果的奖励 233
三、科技成果的推广交流 233
四、科技成果的保密与解密 234
五、武器装备知识产权 234
六、国防专利工作 235
工作技巧篇 237
一、熟悉工作环境的内容 239
熟悉工作环境 239
二、熟悉工作环境的方法和途径 240
情况汇报 241
一、摸准情况 242
二、充分准备 242
三、抓住重点 243
请示问题 243
一、口头和书面请示 243
二、请示的程序 244
三、提出建议 245
跟随首长出差 248
一、出差前的工作 248
二、出差中的工作 250
落实首长交办事项 251
一、要切实弄清任务 251
三、出差后的工作 251
二、要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 252
三、要及时检查落实情况 252
四、要按时报告落实结果 252
接待上级工作组 253
一、做好接待准备 253
二、搞好接待 254
陪同上级工作组下部队 255
三、安排好送行 255
一、详细了解工作组的意图 256
二、通知有关单位做好准备 256
三、进行必要的自我准备 256
四、认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257
五、注意记录和掌握情况 257
单独外出执行任务 258
一、不可一心二用 258
二、不可麻痹大意 258
到基层蹲点 259
一、要做好蹲点的各项准备 259
三、不可流连忘返 259
二、要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 260
三、要切实帮助基层解决问题 260
四、要收好尾 260
听取部队情况汇报 261
一、听取汇报前的准备 261
二、听取汇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61
三、听完汇报后的工作 262
四、答复部队提出的问题 263
接打电话 264
一、拨打电话 264
二、接应电话 265
克服忙乱现象 266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66
二、弄清意图再干 267
三、注意经验和资料的积累 267
四、科学利用时间 268
五、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269
协调艺术篇 271
协调的形式 273
一、会议协调 273
二、文字协调 275
三、电话协调 278
四、面商协调 279
协调的方法 281
一、督导和疏导协调法 281
二、随机式协调法 283
三、对等式协调法 284
四、感情式协调法 287
协调的时机 290
一、把握最佳的协调时机 290
二、把握最佳协调时机的必要条件 291
三、问题处在萌芽状态时 292
四、有关部门尚未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时 292
五、对职级比较高的领导 293
六、凭协调者本身的直觉判断 293
七、巧妙选择冷处理与热处理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