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述龙,林建银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030085450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导言 1

二、人体血吸虫的发现简史 1

三、关于古尸血吸虫感染的记载 3

第二章 血吸虫分类、种类与分布 6

一、吸虫概述 6

(一)吸虫 6

(二)吸虫与螺类同进化 6

(三)吸虫的生活史 7

二、血吸虫分类与种类 8

(一)血吸虫在动物界的地位 8

(二)血吸虫分类阶元与命名 8

(三)血吸虫的分类 9

(四)血吸虫的种类 12

三、人体主要血吸虫的种类与分布 13

(一)血吸虫病的分布与人体血吸虫种类 13

(二)我国血吸虫的种类及尾蚴性皮炎的病原 16

第三章 血吸虫形态与结构 23

一、人体血吸虫的一般形态 23

(一)日本血吸虫 23

(二)湄公血吸虫 29

(三)马来血吸虫 30

(四)5种人体血吸虫成虫和卵形态的比较 31

二、血吸虫的超微结构 32

(一)成虫 32

(二)卵 39

(三)毛蚴 40

(四)胞蚴 43

(五)尾蚴 44

(六)童虫 47

三、血吸虫染色体的研究 50

(一)已知染色体数目的血吸虫种类 50

(二)血吸虫性染色体与核型 51

(三)血吸虫核型的演化与亲缘关系 52

(一)虫体表膜断裂面的膜内颗粒(IMP)的密度及其分布 54

四、血吸虫表膜的分子组分 54

(二)虫体表膜抗原及受体的变化 56

(三)虫体表膜分子组分的变化与其宿主免疫的关系 58

五、关于日本血吸虫种间与种内品系问题 59

第四章 血吸虫分子生物学 65

一、血吸虫基因组及其克隆 65

(一)血吸虫基因组结构 65

(二)基因组DNA片段的克隆和分析 66

(三)血吸虫cDNA的克隆、分析和表达 67

二、几种重要的血吸虫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68

(一)血吸虫酶蛋白 68

(二)血吸虫肌肉结构蛋白 69

(三)其他血吸虫蛋白 71

三、血吸虫糖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73

(一)血吸虫糖复合物结构 73

(二)血吸虫糖基转移酶 75

(三)血吸虫糖复合物的功能 76

四、血吸虫种群的分子种系发生学 77

(四)结论 77

(一)核糖体RNA(rRNA)基因复合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 78

(二)血吸虫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79

(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81

(四)重复DNA序列和DNA指纹图谱 81

(五)性别特异的标记物 82

五、抗血吸虫药物的靶分子及其抗药性 82

(一)抗血吸虫药物简介 82

(二)抗血吸虫药物的靶分子 83

(三)杀血吸虫药的抗药性 85

第五章 血吸虫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与生理 93

一、血吸虫童虫发育与生理 93

(一)童虫阶段的划分 93

(二)童虫的移行与发育 93

(三)血吸虫异位寄生现象 98

二、血吸虫成虫生理 99

(一)血吸虫的营养 99

(二)血吸虫的新陈代谢 101

(三)血吸虫生殖生理 104

三、血吸虫生殖细胞发生、受精和虫卵发育 108

(一)生殖细胞发生 108

(二)受精 110

(三)卵形成过程 112

(四)虫卵在宿主组织内的发育和演变 114

第六章 血吸虫组织化学 122

一、血吸虫组织化学的研究概况 122

(一)碳水化合物 122

(二)氨基酸与蛋白质 126

(三)核酸 127

(四)脂类 128

(五)无机成分 128

(六)酶类 129

二、血吸虫组织化学技术 134

(一)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要求 134

(二)组织化学技术 134

(二)影响毛蚴孵化的因素 140

(一)卵的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140

第七章 血吸虫的生态 140

一、卵的生态 140

二、毛蚴的生态 141

(一)毛蚴的向性 141

(二)毛蚴寿命与抗力 143

三、在钉螺体内的幼虫期发育 143

(一)幼虫在钉螺体内发育的部位 143

(二)胞蚴的活动性 144

(三)母胞蚴与子胞蚴的繁殖力 144

(四)尾蚴的发育 145

四、尾蚴的生态 146

(一)尾蚴的逸出 146

(二)尾蚴的逸出条件 146

(三)尾蚴的活动与分布 147

(四)尾蚴的寿命与感染力 148

(五)尾蚴钻穿皮肤的方式及过程 148

一、血吸虫螺类宿主的种类 152

第八章 血吸虫与螺类宿主 152

(一)日本血吸虫螺类宿主的种类 153

(二)湄公血吸虫的螺类宿主 155

(三)马来血吸虫的螺类宿主 155

(四)曼氏血吸虫的螺类宿主 155

(五)埃及血吸虫及间插血吸虫的螺类宿主 155

二、钉螺的形态与生态 156

(一)钉螺的形态与结构 156

(二)钉螺所属各级分类阶元的形态学鉴别要点 157

(三)钉螺的生态 159

三、血吸虫与螺类宿主的起源与共进化 162

(一)起源与共进化学说 163

(二)化石记载 164

(三)点状分布与扩散 164

(四)特异性增加及进化速度 167

(五)宏观进化趋势 167

(六)微观进化 169

(七)血吸虫与螺类宿主相互作用的遗传机制 170

一、宿主种类与易感性 175

第九章 血吸虫与终末动物宿主 175

二、血吸虫的实验动物模型 176

三、常规实验动物感染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79

(一)常规实验动物感染方法 179

(二)实验动物感染的注意事项 181

一、血吸虫抗原 184

(一)抗原的种类及其特性 184

第十章 血吸虫病免疫 184

(二)抗原提取、分离和纯化 186

二、宿主免疫 188

(一)血吸虫感染免疫学的概述 188

(二)先天性免疫 189

(三)获得性免疫 191

三、免疫效应机制及其调节 196

(一)补体 196

(二)抗体 196

(三)效应细胞 197

(四)效应机制的调节 204

四、免疫致病机制 206

(一)与免疫有关的临床表现 206

(二)细胞免疫 207

(三)体液免疫 210

第十一章 血吸虫疫苗 215

一、血吸虫疫苗研制的必要性 215

二、血吸虫疫苗研制的可行性 216

三、血吸虫疫苗策略 217

四、血吸虫疫苗的历史和现状 219

(一)死疫苗 219

(二)活疫苗 219

(三)抗感染分子疫苗 221

(四)其他新型疫苗的探讨 225

五、我国血吸虫疫苗研究进展 228

(一)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 229

(三)多价疫苗的构建与初试 230

(二)新抗原分子的研究鉴定 230

(四)DNA(核酸)疫苗与合成肽疫苗 231

(五)人群保护性免疫力的流行病学研究 231

(三)免疫诱导机制的差异 232

(四)糖基表位 232

(五)保护力水平不高 232

(二)动物模型与人体免疫机制的差异 232

(一)血吸虫存在免疫逃避 232

六、血吸虫疫苗存在的问题 232

(六)超敏反应 233

(七)佐剂对人体的危害 233

七、血吸虫疫苗前景展望 233

第十二章 血吸虫体外培养 239

一、血吸虫体外培养的研究概况 239

(一)五种血吸虫体外培养 239

(二)体外培养中影响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因素 244

二、血吸虫体外培养技术 248

(一)曼氏和日本血吸虫毛蚴培养 248

(二)曼氏血吸虫子胞蚴培养 249

(三)日本血吸虫毛蚴、胞蚴与双脐螺胚胎细胞系(Bge)体外培养体系 250

(四)日本血吸虫尾蚴人工转变至童虫 251

(五)曼氏和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 252

(六)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 253

三、血吸虫体外培养技术的应用 253

(一)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253

(二)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55

(三)在生理生化研究中的应用 258

(一)曼氏血吸虫的细胞培养 261

第十三章 血吸虫的细胞培养 261

一、血吸虫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 261

(二)日本血吸虫细胞培养 262

(三)影响血吸虫细胞培养的几个因素 267

二、血吸虫细胞培养技术 271

(一)曼氏血吸虫成虫细胞培养 271

(二)曼氏血吸虫童虫细胞培养 272

(三)曼氏血吸虫体外转变子胞蚴细胞培养 273

(五)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培养 274

(四)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培养 274

三、血吸虫细胞培养存在问题与展望 275

第十四章 血吸虫病实验诊断 278

一、病原检查 278

(一)粪便检查的沿革 278

(二)粪便检查技术 281

(三)组织内虫卵检查技术 282

二、免疫学检测 284

(一)抗体检测 284

(二)循环抗原的检测 290

(三)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293

(四)抗原、抗体与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互补意义 294

(五)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的评价 294

第十五章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与化学治疗 300

一、血吸虫病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300

(一)发病机制 300

(二)临床类型与表现 302

(一)三价锑制剂 310

二、抗血吸虫药物的历史发展 310

(二)非锑制剂 312

(三)中草药 317

三、现代抗血吸虫药物和临床应用 318

(一)吡喹酮 318

(二)奥沙尼喹 327

(三)敌百虫 330

(四)硝硫氰胺 331

(五)篙甲醚 336

(六)青篙琥酯 338

四、防治血吸虫病化疗策略研究进展 339

(一)化疗策略的种类 340

(二)化疗策略的研究 341

五、血吸虫病化疗中的一些问题 343

(一)化疗中的伦理问题 344

(二)化疗时机的选择 344

(三)影响化疗效果的因素 344

(四)吡喹酮早期治疗的时机与效果 346

(五)不同化疗策略的费用与效果 347

六、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治疗 348

(一)化学药物 348

(二)中医药 350

第十六章 晚期血吸虫病的外科治疗 357

一、晚期血吸虫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357

(一)血吸虫病性门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 357

(二)临床分型 359

(一)腹水 360

二、晚期血吸虫病的外科治疗 360

(二)巨脾 361

(三)侏儒 362

(四)结肠增殖 362

(五)肝性昏迷 362

(六)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363

第十七章 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377

一、几种数学模型简介 377

(一)生态平衡模型 377

(二)Macdonald的传播转折点模型 382

(三)人宿主免疫力 383

二、我国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384

(一)血吸虫卵落入有钉螺水体机率的现场研究 384

(二)血吸虫卵孵出率的研究 385

(三)不同比例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的计量研究 385

(四)阳性钉螺逸蚴的计量研究 385

一、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387

(一)地方性 387

第十八章 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与预防 387

(二)季节性 389

(三)年龄、性别分布 390

(四)急性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 392

(五)自然疫源性 393

(六)有螺无病地区 393

二、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概况与防治成就 393

(一)流行概况 393

(二)防治成就 394

(一)政府规划 395

三、血吸虫病的综合治理基本内容 395

(三)群众参与 396

(二)部门配合 396

(四)科学防治 397

四、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研讨 397

(一)控制传染源 397

(二)粪便管理及杀卵 398

(三)消灭钉螺 399

(四)防止感染 400

(六)血吸虫病的监测 401

(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401

五、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社会经济评价 402

(一)效果分析 403

(二)效益分析 403

(三)效果、效益分析的几种常用指标 403

英文目录 405

英汉名词索引 408

汉英名词索引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