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 3
总论 3
第一章 血细胞生成与发育 3
第一节 造血组织和血细胞生成 3
一、造血组织 3
二、胚胎造血期造血部位及血细胞生成 4
三、出生后造血期造血部位及血细胞生成 4
第二节 造血因子与造血调控 5
第二章 造血系统疾病的分类 7
第一节 红细胞疾病 7
第二节 白细胞疾病 8
第三节 出血、凝血性疾病 8
第四节 血栓性疾病 9
第三章 造血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技术 10
第一节 主要临床表现 10
一、贫血 10
二、发热、感染 11
三、出血 11
四、肝、脾、淋巴结肿大 11
第二节 血液病的主要诊断技术 12
一、一般诊断技术 12
二、特殊诊断技术 16
第四章 造血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18
第一节 药物治疗 18
一、抗贫血药物 18
二、升白细胞药物 20
三、止血药物 22
四、抗凝及溶栓药物 25
五、免疫抑制剂 27
六、抗肿瘤药物 29
七、抗感染药物 41
第二节 生物制剂的应用 53
第三节 输血治疗 54
一、全血输注 54
二、成分输血 56
三、血细胞分离机的治疗与血液成分去除术 57
第四节 胎肝细胞悬液输注 59
第五节 血液光照治疗 60
一、光疗 60
二、紫外线照射血液充氧回输疗法 60
三、光动力治疗 62
第六节 血液病的放射治疗 62
第七节 血液病脾切除治疗 63
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63
二、海洋性贫血 63
三、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64
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4
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64
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64
七、骨髓纤维化 64
第八节 骨髓移植 64
第九节 基因治疗 64
各论 65
第五章 红细胞系统疾病 65
第一节 贫血概述 65
第二节 铁代谢异常性贫血 72
一、缺铁性贫血 73
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77
三、血色病 79
四、无或低转运铁蛋白血症 80
第三节 巨幼细胞贫血 81
第四节 溶血性贫血 86
一、概述 86
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87
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89
四、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92
五、冷凝集素病 92
六、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93
七、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93
八、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94
九、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 94
十、异常血红蛋白病 97
十一、海洋性贫血 99
十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01
十三、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102
十四、药物和化学毒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02
十五、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03
十六、红细胞机械性损伤性贫血 104
第五节 骨髓增生低下性贫血 106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106
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114
三、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15
第六节 卟啉病 116
一、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 116
二、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116
三、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117
四、混合性卟啉病 118
五、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118
六、遗传性粪卟啉病 118
七、获得性卟啉病 119
第七节 继发性贫血 119
一、感染性贫血 119
二、肾性贫血 120
三、恶性肿瘤性贫血 121
四、结缔组织病性贫血 122
五、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 123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 123
七、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贫血 124
第六章 白细胞系统疾病 126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 126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 130
一、慢性肉芽肿性疾病 130
二、Chediak-Higashi综合征 131
三、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 131
四、中性粒细胞肌动蛋白功能不良 132
第三节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132
一、概述 132
二、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133
三、Churg-Strauss综合征 135
四、嗜酸粒细胞心内膜炎 135
五、嗜酸粒细胞胃肠炎 136
六、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136
七、肉芽肿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137
八、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137
第四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37
第五节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40
第七章 类白血病反应 142
第八章 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 144
一、概述 144
二、诊断依据 146
三、MDS的特殊类型及诊断标准 146
第九章 白血病 150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150
第二节 白血病分类 151
一、按细胞形态组织化学及免疫学分型(FAB) 151
二、按免疫学分型 151
三、细胞遗传学分型 152
四、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型 153
第三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54
第四节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156
第五节 难治性白血病 159
一、多药耐药(MDR)是导致白血病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159
二、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标准 160
三、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160
四、耐药的逆传 161
第六节 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与诊断 161
第七节 慢性白血病 164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64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67
第八节 少见类型白血病 169
一、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169
二、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169
三、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 170
四、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170
五、急性浆细胞白血病 171
六、多毛细胞白血病 171
七、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172
八、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 172
九、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 173
十、急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 173
十一、急性混合细胞型白血病 174
十二、不能分型的白血病 174
十三、继发性白血病 175
第十章 恶性淋巴瘤 176
第一节 恶性淋巴瘤的分类及分期 176
第二节 霍奇金病 178
第三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182
第四节 皮肤T细胞淋巴瘤 187
一、蕈样霉菌病(MF) 187
二、Sezary综合征(SS) 188
第五节 并发症的治疗及处理 189
第六节 预后因素 190
第十一章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192
第十二章 浆细胞病 194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 194
第二节 局限性浆细胞瘤 199
第三节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00
第四节 重链病 201
一、γ型重链病 201
二、α型重链病 201
三、μ型重链病 202
第十三章 组织细胞性疾病 203
第一节 高雪病 203
第二节 尼曼—匹克病 204
第三节 海蓝细胞增多症 204
第四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 205
第五节 组织细胞增多症 206
第六节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207
第十四章 骨髓增殖性疾病 208
第一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08
第二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10
第三节 骨髓纤维化症 211
第十五章 脾功能亢进 214
第十六章 出血性疾病 216
第一节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216
第二节 血管性紫癜 217
一、过敏性紫癜 217
二、老年性紫癜 220
三、自身红细胞过敏性紫癜 220
第三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0
一、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1
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2
第四节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25
第五节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7
第六节 同族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9
第七节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 229
一、遗传性血小板粘附功能缺陷性疾病 230
二、遗传性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血小板无力症) 231
三、遗传性血小板释放功能缺陷性疾病 232
第八节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 233
第九节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 235
一、血友病 235
二、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 239
三、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 239
四、遗传性因子Ⅴ缺乏症 240
五、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 240
六、遗传性因子Ⅹ缺乏症 241
七、遗传性因子Ⅻ缺乏症 241
八、遗传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242
九、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 242
十、遗传性凝血因子联合缺乏 243
第十节 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 243
一、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 244
二、严重肝病引起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 245
三、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症 246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48
第十八章 血栓性疾病 252
第一节 血栓形成 252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 252
二、血栓的结构及分类 252
三、血栓的结局 253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253
第二节 易栓症的分类 253
一、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 253
二、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254
三、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 254
四、活化蛋白C辅因子—Ⅱ缺乏症 254
五、遗传性肝素辅因子—Ⅱ缺乏症 255
六、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过多 255
七、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255
八、家族性富含组氨酸糖蛋白增多症 255
九、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55
第三节 血栓前状态 255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测定 255
二、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检测 256
三、凝血因子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测定 256
四、抗凝系统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检测 257
五、纤溶系统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测定 257
第四节 动脉血栓栓塞 258
一、急性心肌梗塞 258
二、脑梗塞 269
三、外周动脉闭塞性疾患 284
第五节 静脉血栓栓塞 292
一、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292
二、肺栓塞 296
第十九章 其他血液疾病 299
第一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99
第二节 高γ-球蛋白血症 300
第三节 骨髓坏死 300
第二十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301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 301
一、骨髓移植 301
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302
三、脐带血干细胞移植 302
第二节 脐血移植 305
第二十一章 输血与输血反应 306
第一节 输注血液成分的种类 306
一、全血 306
二、成分输血 306
第二节 输血反应和处理 308
第二十二章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310
第二十三章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 314
一、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314
二、放射治疗在血液病中的临床应用 315
第二十四章 血液病的基因治疗 323
一、ADA免疫缺乏症 323
二、血友病 323
第二十五章 血液病的护理 325
第一节 心理护理 325
一、焦虑 325
二、抑郁 325
三、依赖 325
四、疑虑 325
五、寂寞 325
六、愤怒 325
第二节 病人的营养 326
第三节 皮肤、粘膜反应的护理 327
第四节 静脉护理 328
第五节 锁骨下静脉插管术的应用及护理 328
第六节 白细胞减少病人的护理 330
第七节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护理 330
一、病房的清洁消毒 331
二、人体环境的保护 331
第八节 层流室的应用及病人的护理 332
参考文献 333
下篇 血液病实验室检查技术 339
第二十六章 血液细胞学基础 339
第一节 血细胞的来源、分化与成熟 339
一、造血理论的发展 339
二、造血干细胞 340
三、血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 340
四、血细胞的成熟 341
第二节 红细胞的生理及生化 341
一、红细胞的增殖、分化和释放 341
二、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341
三、红细胞的破坏 343
四、红细胞的功能和生理特征 343
五、红细胞的代谢 344
六、血红素的合成与铁的代谢 345
七、珠蛋白 347
八、红细胞膜 347
九、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子 348
第三节 白细胞的生理及生化 349
一、粒细胞系统 349
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52
三、淋巴—浆细胞系统 353
四、血小板 356
第四节 血细胞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 359
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359
二、细胞浆的结构和功能 360
三、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363
第二十七章 骨髓及血液细胞形态学 365
第一节 瑞氏染色下的血细胞形态学 365
一、干细胞 365
二、红细胞系统 365
三、粒细胞系统 367
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68
五、淋巴-浆细胞系统 368
六、巨核细胞系统 370
七、骨髓中其他细胞 370
八、各类原始细胞鉴别 371
第二节 相差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学 372
一、正常血细胞的形态 372
二、病理状态下的各系统细胞形态 373
第三节 荧光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学 374
一、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374
二、病理形态血细胞学 375
第四节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 376
一、红细胞系统 376
二、粒细胞系统 376
三、单核细胞系统 379
四、淋巴—浆细胞系统 379
五、巨核细胞系统 380
六、其它细胞 381
第五节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学 381
一、红细胞系统 381
二、白细胞 382
三、血小板 383
第二十八章 血液病的一般检查技术 384
第一节 血液细胞分析技术 384
一、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简介 384
二、各项参数的代号、参考值及其简要临床意义 385
三、网织红细胞自动化分析与临床应用 386
四、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的质量控制 387
第二节 血细胞涂片与染色 391
一、血细胞涂片 391
二、瑞氏(Wright)染色法 391
三、姬姆萨(Giemsa)染色法 393
四、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 393
第三节 血细胞的一般检查技术 393
一、血红蛋白测定—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 393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394
三、血清结合珠蛋白定量测定 395
四、红细胞计数 395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 396
六、点彩红细胞计数 397
七、白细胞计数、分类 397
八、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检查 400
第四节 骨髓穿刺术 406
一、胸骨穿刺术 406
二、棘突穿刺术 406
三、骼前上棘穿刺术 407
四、骼后上棘穿刺术 407
五、骨髓象检查 407
六、骨髓标本的保存和存档 409
第五节 脾脏穿刺术 410
第六节 淋巴结穿刺术 410
第二十九章 血液病的特殊检查技术 412
第一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 412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412
二、红细胞温育后渗透脆性试验 413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413
四、糖水溶血试验 415
五、酸溶血试验 415
六、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417
七、人红细胞膜的制备 417
八、红细胞膜胆固醇的测定 418
九、红细胞膜磷脂的分析 419
十、红细胞膜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21
十一、红细胞膜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422
十二、红细胞膜磷脂两侧不对称性分布的测定 423
十三、红细胞膜巯基总量的测定 423
第二节 红细胞酶缺陷试验 424
一、红细胞乙酰胆碱脂酶测定 424
二、红细胞膜Na+、K+-ATP酶测定 425
三、ATP、哇巴因测定 425
四、红细胞膜Ca2+、Mg+-ATP酶的测定 427
五、红细胞膜Na+、K+—ATP酶及Ca2+、Mg2+-ATP酶一次测定法 429
六、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430
七、高铁血红蛋白定量测定 431
八、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 431
九、丙酮酸激酶的生化测定 433
十、还原型谷胱甘肽测定 434
十一、谷胱甘肽稳定性试验 435
十二、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酶荧光“点”试验 435
十三、丙酮酸激酶的荧光“点”试验 435
十四、磷酸丙糖异构酶荧光“点”试验 435
十五、红细胞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436
第三节 异常血红蛋白检验 436
一、血红蛋白溶液的制备 437
二、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437
三、异丙醇沉淀试验 438
四、热不稳定试验 438
五、含血红蛋白F的红细胞染色 439
六、血红蛋白H包涵体染色 439
七、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 440
八、还原型血红蛋白溶解度试验 440
九、血红蛋白镰变试验 441
十、血红蛋白S胶溶试验 441
十一、血红蛋白吸收光谱测定 442
十二、血红蛋白C试验 442
十三、血红蛋白电泳 442
十四、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1 443
十五、淀粉胶电泳-2 444
十六、琼脂胶电泳-3 445
十七、pH6.25琼脂胶电泳 445
第四节 白细胞系统检验技术 446
一、白细胞凝集试验 446
二、白细胞溶解试验 447
三、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 448
四、细胞毒试验 449
五、骨髓中粒细胞储存能力的测定 449
六、边缘池粒细胞数量的测定 450
七、粒细胞动力学及寿命的测定 450
八、白血病相关抗原的测定 450
九、溶菌酶测定(比浊法) 450
第三十章 出血、凝血及血栓性疾病的实验技术 452
第一节 血管壁和内皮细胞检查 452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LCFT,束臂法) 452
二、出血时间测定(BT,IVY法) 452
三、阿斯匹林耐量试验(ATT) 453
四、内皮细胞功能试验 453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454
一、凝血因子筛选试验 454
二、内源系统凝血因子纠正试验 456
三、凝血因子活性检查 457
四、凝血因子抗原测定 459
五、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检查 460
第三节 抗凝蛋白测定 461
一、抗凝血酶Ⅲ抗原测定(ATⅢ:Ag,免疫火箭电泳法) 461
二、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ATⅢ:C,凝胶空斑法) 462
三、蛋白C抗原测定(PC:Ag,免疫火箭电泳法) 462
四、蛋白C活性测定(PC:A,发色底物法) 463
第四节 纤溶系统的检查 463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加钙法) 463
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t-PA:A,发色底物法) 464
三、纤溶酶原活性测定(PLG:A,发色底物法) 464
四、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时间(3P)试验 465
五、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ELISA法) 465
第五节 循环抗凝物质的检查 465
一、凝血酶时间测定(TT) 465
二、血浆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检查(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466
三、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检查 466
第六节 全自动凝血仪 467
一、全自动凝血仪简介 467
二、全自动凝血仪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467
三、各项参数的代号、参考值及主要临床意义 468
第三十一章 血液细胞化学染色 470
第一节 酶类的显示 470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法(POX) 470
二、单胺氧化酶染色(Glenner法) 471
三、DOPA氧化酶染色(Clqidlaco改良法) 472
四、琥珀酸脱氢酶染色(Hayhoe法) 472
五、乳酸脱氢酶染色(Hayhoe法) 472
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染色(Hayhoe法) 473
七、苹果酸脱氢酶染色(Barka法) 473
八、水解酶染色法 473
第二节 蛋白质的显示 480
一、蛋白质结合硫氢基染色法 480
二、碱性蛋白染色法(Poroyny法) 481
第三节 核酸的显示 482
一、脱氧核糖核酸(DNA)染色 482
二、核糖核酸(RNA)染色 482
第四节 糖类的显示 483
一、过碘酸-Schiff反应PAS(改良Wislocki法) 483
二、甲苯胺蓝染色 484
三、玫瑰红-耐尔蓝染色法 484
四、胶体铁染色(改良Kieman法) 485
五、阿利新蓝染色(改良Lison法) 485
第五节 脂类的显示 486
一、苏丹黑B染色(SBB) 486
二、油红O染色(Calalan法) 486
三、酸性氧化苏木素染色(改良Baker法) 486
四、缩醛磷脂染色(Hayes法) 487
第六节 无机盐显示 487
一、铁染色(Perls法) 487
二、锌染色(Smith法) 488
第七节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488
一、直接免疫酶标染色(安田法) 488
二、间接免疫酶标染色(安田法) 489
三、免疫酶标PAP染色(安田法) 489
四、免疫酶标ABC染色(改良Sandhaus法) 489
五、免疫酶标APAAP染色 490
六、免疫金银染色(李春海法) 491
七、铁蛋白结合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邓明亮法) 491
八、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染色(张晓红等法) 492
九、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的酶标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法 492
十、二肽酰氨基肽酶染色法 493
第八节 双重染色技术 494
一、氯酸AS-D萘酚酯酶与过氧化酶双染色(Yam等法) 494
二、α-醋酸萘酯酶与过氧化酶双染色(Yam等法) 494
三、α-醋酸萘酯酶与氯醋酸AS-D萘酯酶双染色(Yam法) 494
四、α-丁酸萘酯酶与氯醋酸AS-D萘酯酶双重染色(Li法) 495
五、溶菌酶与过氧化酶双染法(改良Kageok法) 495
六、酸性磷酸酶与硷性磷酸酶双重染色(铃木法) 496
第九节 其他染色技术 496
一、墨汁吞噬试验(改良寺田秀夫法) 496
二、尿水解试验 496
三、热盐水溶解试验 497
四、嗜银染色(Grimelius法) 497
五、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 497
六、溶菌酶的细胞细菌学染色法 497
七、血细胞超活体染色法(Supravitalstain) 498
八、细胞?(phi)小体染色 499
第三十二章 血液病骨髓病理学诊断与检查技术 501
第一节 骨髓活检的意义 501
第二节 正常骨髓的组织形态学 502
一、骨髓的分布 502
二、骨髓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502
三、骨髓活检切片中血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504
第三节 血细胞的发生和免疫表型的表达 507
一、血细胞发生 507
二、正常血细胞免疫表型的表达 509
三、血细胞免疫表型检查的意义 514
四、CD单抗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合理应用 516
五、对白血病免疫分型的评价与瞻望 516
第四节 骨髓活检与标本处理 517
一、骨髓取材前的准备 517
二、骨髓穿刺术 517
三、骨髓活检标本的制备 518
第五节 骨髓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524
一、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 525
二、Giemsa(姬姆萨)染色 526
三、苏木素-Glemsa-酸性品红(HGF)染色 526
四、May-Grunwald-Giemsa(MGG染色) 527
五、GOmori网状纤维染色 527
六、Masson胶原纤维三色染色 528
七、淀粉样物质染色(改良刚果红染色法) 529
八、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染色) 529
九、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染色) 529
十、肥大细胞染色(甲苯胺蓝法) 530
十一、铁染色(Perlsblue反应) 530
十二、核仁形成体区银染色(AgNOR) 530
第六节 骨髓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531
一、染色前组织切片的预处理 531
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536
三、免疫组化染色注意事项 539
第七节 骨髓组织形态测量技术及造血细胞的分类计数法 543
一、骨髓组织切片中单位面积的计算方法 543
二、Chalkley计点法 543
三、网形目镜测微尺计点法 544
四、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544
五、骨髓活检组织切片中造血细胞的分类计数法 545
六、网状纤维增生的分级标准 545
七、骨髓活检组织中含铁量的分级标准 546
第八节 骨髓组织切片观察内容及注意事项 547
一、骨髓活检观察内容 547
二、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注意事项 548
第九节 骨髓活检报告 549
第十节 贫血的骨髓组织病理学诊断 550
一、缺铁性贫血 550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 550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552
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553
五、铁粒幼细胞贫血 554
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555
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55
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556
九、海洋性贫血 556
十、继发性贫血 557
第十一节 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诊断 558
一、白血病的定义和分类 558
二、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 561
三、微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 562
四、未分化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562
五、急性部分分化型粒细胞白血病 563
六、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564
七、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564
八、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566
九、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567
十、急性红白血病 568
十一、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569
十二、绿色瘤 570
十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71
十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75
十五、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76
十六、多毛细胞白血病 578
十七、浆细胞白血病 579
第十二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骨髓病理学诊断 580
一、MDS诊断标准及分型 580
二、MDS血象和骨髓象的特征 581
第十三节 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病理学诊断 583
一、骨髓纤维化 583
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84
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585
第十四节 淋巴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病理学诊断 586
一、霍奇金病 586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587
三、多发性骨髓瘤 589
四、巨球蛋白血症 589
五、重链病 590
六、淀粉样变性 591
七、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591
第三十三章 染色体检验技术 592
第一节 常规染色体检验技术 592
一、基本方法和技术 592
二、非显带染色体的识别 595
第二节 染色体显带技术 596
一、染色体显带技术 596
二、显带染色体的识别 598
第三节 染色体显带的命名 600
一、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 600
二、染色体的命名 601
第四节 其他常用染色体分析技术 604
一、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技术 604
二、染色体脆性位点显示 604
三、性染色质检查 605
第三十四章 血型血清学检查技术 607
第一节 ABO血型鉴定 607
一、ABO血型鉴定 607
二、A1和A2亚型鉴定 609
三、其他A亚型鉴定 610
四、B亚型鉴定 610
第二节 Rh血型鉴定 610
一、Rh血型定型 610
二、Du型鉴定 611
第三节 其他血型鉴定 612
一、MN血型定型 612
二、P血型定型 612
第四节 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 613
一、抗球蛋白试验 613
二、唾液中ABH血型物质测定 614
三、吸收试验 615
四、放散试验 616
五、IgG抗A(B)测定 617
六、凝聚胺试验 617
第五节 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检 617
第六节 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 619
第七节 交叉配血试验 619
一、交叉配血方法 619
二、交叉配血试验中的不配合问题 620
第八节 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 621
一、ABO HDN血型血清学检查 621
二、Rh HDN血型血清学检查 622
三、患儿换血的准备 623
第三十五章 血液寄生虫检查技术 624
第一节 疟原虫检查 624
一、形态 624
二、检查方法 624
第二节 微丝蚴检查 625
一、虫种鉴定 625
二、检查方法 625
第三节 回归热螺旋体检查 626
一、虫体形态 626
二、检查方法 626
第四节 黑热病利-朵氏体检查 626
一、虫体形态 626
二、检查方法 626
第五节 弓浆虫检查 626
一、虫体形态 627
二、检查方法 627
第三十六章 血液病免疫学检查技术 628
第一节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 628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628
二、粘附法纯化淋巴细胞 629
三、吞噬粘附法纯化淋巴细胞 629
四、T、B淋巴细胞分离法(E花环沉降法) 630
五、尼龙毛柱法分离T、B淋巴细胞 630
六、NK细胞与LAK前体细胞的分离 631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功能测定 631
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 631
二、外周血细胞促凝血活性(LPCA)测定 633
三、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633
四、B淋巴细胞的测定 635
五、NK细胞活性测定 636
六、K细胞活性测定 638
七、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测定 640
八、干扰素测定 640
九、人肿瘤坏死因子酶联免疫检测 641
十、LAK细胞和TIL细胞活性测定 642
十一、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643
第三节 血液病自身抗体检测 646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试验) 646
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47
三、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47
四、专一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48
五、酶处理红细胞凝集试验检测不完全抗体 648
六、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 649
七、青霉素抗体测定 649
八、壁细胞抗体的检测(酶联免疫染色法) 650
九、内因子抗体测定 650
十、血小板抗体测定 652
十一、冷凝集素测定 653
十二、冷溶血素试验(D-L试验) 654
十三、免疫荧光法测定红细胞抗体 654
十四、白细胞抗体测定 655
第三十七章 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 657
第一节 流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 657
一、概述 657
二、工作原理 657
三、流式细胞术的影响因素 658
第二节 流式细胞术的荧光染色、检测及分析 659
一、流式细胞术的荧光染色 659
二、样品的检测和分析 663
三、人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666
四、外周血NK细胞活性测定 666
五、流式细胞术检测癌基因蛋白 666
第三节 流式细胞术对细胞DNA的测定 667
一、流式细胞术DNA检测的组织来源 667
二、常用于流式细胞术DNA检测的荧光染料 667
三、定量分析DNA的染色方法 668
第四节 白血病的表型检测 671
一、急性淋巴母细胞白细胞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672
二、恶性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分析 673
三、白血病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 674
四、白血病细胞凋亡与多药耐药基因分析 675
第三十八章 细胞凋亡检查技术 676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基本概念 676
一、PCD的形态学变化 676
二、PCD的生物化学变化 677
三、PCD的诱导和抑制 677
四、PCD的基因调控 677
五、PCD与肿瘤 678
第二节 形态学检测细胞凋亡 678
一、甲基绿-派诺宁染色法 678
二、吖啶橙染色法 679
第三节 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 679
一、常规法检测PCD 679
二、快速法检测PCD 679
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680
一、碘化丙啶染色法 680
二、Hoechst-PI染色法 681
第五节 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 681
一、5’-32P末端标记法 681
二、原位末端标记法 682
第六节 免疫学方法(ELISA法)检查细胞凋亡 683
第七节 生物化学法检查细胞凋亡 683
第八节 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溶解试验 684
第三十九章 血液病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检查技术 685
第一节 核酸的提取与纯化 685
一、DNA的提取(酚/氯仿提取法) 685
二、RNA的提取 686
三、核酸的纯化 686
四、样品中核酸浓度的测定 687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 687
一、Southern印迹分析法 688
二、Northern印迹分析法 690
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692
一、PCR基本原理 693
二、PCR的特点 694
三、PCR基本操作技术、设备与试剂 694
四、PCR技术的影响因素 697
五、PCR操作过程中避免假阳性的措施 702
六、PCR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 704
七、荧光定量PCR 712
八、PCR的质量控制 714
第四节 PCR技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718
一、原癌基因、癌基因的一般检测方法 718
二、原癌基因、癌基因的PCR检测 720
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嵌合基因mRNA的PCR检测 726
四、B淋巴细胞瘤染色体重排 727
五、PCR检测白血病时T细胞受体β链基因重组 728
六、PCR检测白血病时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 728
七、PCR检测白血病时t(10;14)(q24;q11)染色体易位 729
八、PCR检测白血病时ras癌基因突变 730
九、PCR检测急性白血病p53基因突变 731
十、PCR分析白血病的耐药基因 732
十一、海洋性贫血的基因诊断 733
十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诊断 735
十三、甲型血友病基因诊断 736
第五节 端粒酶检测技术 737
第六节 DNA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739
一、DNA芯片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739
二、DNA芯片基本原理 740
三、目前DNA芯片制造技术 741
四、芯片杂交的检测方法 742
五、DNA芯片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744
六、DNA芯片技术存在的问题 745
第四十章 放射性核素检查技术 746
第一节 红细胞寿命测定 746
一、示踪剂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 746
二、测定方法 746
第二节 红细胞破坏部位的测定 748
第三节 血浆及红细胞铁更新和红细胞铁利用率测定 749
第四节 血小板动力学研究及血小板存活时间(PLS)测定 750
第五节 骨髓γ照相 751
第六节 脾脏显像 753
第七节 淋巴显像 754
第四十一章 X线、B型超声、CT、MRI检查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757
第一节 X线检查 757
一、骨骼X线检查 757
二、胸部改变 758
三、消化道侵犯 759
第二节 B型超声波检查 760
一、淋巴结探查 760
二、浆膜腔探查(液性暗区) 760
三、腹部实质性脏器的探查 760
四、胆囊探查 761
五、睾丸探查 761
六、乳腺探查 761
七、其他 761
八、介入性超声 761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761
一、淋巴瘤 761
二、骨髓瘤 763
三、白血病 763
四、血色病 763
第四节 MRI磁共振成像 763
一、白血病 763
二、淋巴瘤 763
三、骨髓瘤 764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764
五、骨髓纤维化 764
六、放疗、化疗对骨髓的影响 764
参考文献 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