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诊断测量图谱》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庆德,贾雨辰等编
  • 出 版 社:战士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14185·24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第一章头颅 1

第一节平片 1

一、头颅发育 1

二、儿童头颅各囱示意图 2

三、头颅各径测量 2

四、头颅指数 4

五、儿童颅顶指数 5

六、头颅厚度测量 6

七、松果体定位 7

(一)吴恩惠法 8

(二)范-金(Vastine-Kinney)氏法 8

(三)张发初法 10

(四)阶芬(Geffen)氏定位尺法 11

(五)迪-鲁(Decrinis-Rüsken)氏法 12

(六)颅角法 12

(八)尤氏法 13

(七)翁(Oon)氏法 13

(九)鲍-瓦(Pawl-Walter)氏法 14

(十)工滕达之法 15

(十一)依-贝(Isley-Baylin)氏法 15

(十二)松果体和深部静脉关系 16

八、蝶鞍测量 16

(一)蝶鞍长径和深径 16

(二)鞍长与前颅底长的关系 17

(六)蝶鞍宽径 18

(七)蝶鞍面积与性别、年龄和身长的关系 18

(三)鞍深与颅高的关系 18

(五)蝶鞍面积 18

(四)鞍长与颅长的关系 18

(八)成人垂体窝大小 20

(九)蝶鞍体积 20

九、颅底陷入测量 20

(一)钱伯伦(Chamberlain)线 20

(三)马格芮格(Mc Gregor)线 21

(二)马克锐(Mac Rae)线 21

(四)克(Klaus)氏高度指数 22

(五)外耳孔高度指数 23

(六)布尔(Bull)角 23

(七)波(Boogaard)氏角 23

(八)双乳突线或二腹肌沟线 24

(九)颅底角测量 24

十、新生儿硬腭的测量 26

十一、颅底各孔测量 26

1. 棘孔 27

2. 卵圆孔 27

3. 破裂孔 27

4. 颈静脉孔 27

第二节脑血管造影 27

一、正常颈内动脉造影 27

二、正常椎动脉造影 29

四、颈内动脉各分支的大小 31

三、颈部大血管离中线的距离 31

五、颈动脉鞍上段与前动脉水平段的关系 33

六、虹吸部C2与C4和M2之间的距离 34

七、豆纹动脉与头颅中线的距离 35

八、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位置的测量 35

九、大脑中动脉外侧裂点与胼胝体周围动脉间的距离 36

十、大脑中动脉主枝供区分布 36

十一、侧裂三角测量 37

十三、脑血管造影脑岛三角的计测(王钟祺法) 39

十二、脑岛上沟定位测量 39

十四、大脑中动脉主干位置测量(侧位) 41

十五、大脑中动脉主干的测量(Jimenez氏法) 41

十六、大脑前动动脉测量 42

十七、杰克逊(Jackson)氏脑血管定位 43

(一)胼胝体周围动脉 43

(二)大脑中动脉侧裂支定位 43

(三)颈内动脉鞍上段定位 44

十八、脉络膜前动脉的测量 45

(六)基底静脉定位 45

(五)大脑大静脉和直窦定位 45

(四)大脑后动脉定位 45

十九、脉络膜后动脉的测量 47

二十、静脉角的测量 48

(一)静脉角位置 48

(二)王忠诚法(一) 48

(三)王忠诚法(二) 48

(五)杰克逊(Jackson)法 49

(四)王忠诚法(三) 49

(六)赖英(Laine)法 50

(七)云(Ring)氏法 50

(八)沃尔福(Wolf)法 50

(九)冦锐(Curry)法 50

(十)岳汉逊(Johanson)法 51

(十一)勒弟(Nettl)法 51

(十二)林(Lin)氏法 52

(十三)安藤协三法 52

(十四)图表法 53

二一、大脑内静脉测量 55

(一)杰克逊(Jackson)法 55

(二)大脑内静脉测量图解 55

二二、基底静脉的测量 56

二三、正常椎动脉测量 57

二四、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的距离 57

二五、小脑后下动脉测量 58

二七、头位不正时对大脑前动脉移位的判断 60

二六、下蚓静脉的测量 60

二八、大脑前动脉最大移位点在正、侧位上的关系 61

二九、脑积水的测量 62

三十、脑血管造影剂循环时间 62

第三节气脑造影 63

一、脑室系统解剖示意图(上下位观) 63

二、脑室系统解剖示意图(侧位观) 64

三、侧脑室各部分在不同照片位置的相互关系 64

四、正常脑室在前后位及后前位X线表现 65

五、脑室测量(一) 65

六、脑室测量(二) 66

七、胼胝体角测量 67

八、正常第三脑室测量 68

九、颅宽径和脑室的关系 69

十、侧脑室外上角的测量 69

十一、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线和沙斯特(Sahlstedt)线 70

十二、第四脑室位置测量 71

十三、撒屯(Sutton)角 71

十四、鲁智欧(Ruggiero)线 72

十五、第四脑室底与水平线和枕大孔关系 72

十六、第三脑室底部与鞍背斜坡的关系 73

十七、第三脑室松果体上隐窝的测量 73

十八、第三脑室与蝶鞍的距离 74

十九、脑池和脑沟测量 74

1. 枕大池 74

2. 桥池 74

3. 脚间池 74

5. 第三脑室后部与环池翼的距离 75

4. 环池 75

6. 胼胝体和胼胝体池 76

7.中央沟和外侧裂定位 76

(1)推勒尔(Taylor)法 76

(2)克让连(Kr?nlein)法 77

二十、正常及后颅窝占位性病变时蛛网膜下腔示意图 78

第二章五官及颈部 79

第一节眼 79

一、眼眶间距离测量 79

二、眶上裂测量 80

三、视神经孔测量 81

第二节耳及乳突测量 82

一、外耳道 82

二、鼓室 82

三、耳咽管 83

四、乳突窦 83

五、茎突 83

六、乙状窦和导静脉 83

3. 45°后前斜位 84

2. 额枕位 84

1. 额鼻位 84

七、内听道 84

八、中耳断层摄影的测量 85

第三节鼻 86

一、鼻旁窦发育 86

二、上颌窦、额窦、蝶窦测量 87

三、鼻旁窦粘膜厚度测量 88

第四节咽喉 88

一、咽部位置 88

二、正常鼻咽部软组织厚度 89

三、正常成人鼻咽腔测量 90

四、儿童鼻咽部淋巴样组织 91

五、腭、咽测量 92

六、声带测量 93

七、牙齿发育 93

八、颞颌关节的测量 95

一、颈部软组织测量 96

第五节颈部 96

二、舌骨颈椎角 97

三、胸腔入口侧面测量 98

第三章脊椎 99

第一节平片 99

一、颈椎各节排列关系及其与头颅关系 99

二、第一、二颈椎关系(一) 99

三、第一、二颈椎关系(二) 100

四、环椎齿突距离测量 100

六、颈椎前凸曲线测量 101

五、环枢关节脱位测量 101

七、婴儿颈椎管前后径测量 102

八、儿童颈椎管前后径测量 103

九、成人颈椎管前后径测量 104

十、颈椎椎间孔大小及形态 104

十一、椎弓根距离测量最大值 105

十二、椎弓根距离与年龄关系 106

十三、正常胸椎旁线测量 109

十四、儿童椎体指数和椎间盘指数 111

十五、女性胸、腰椎椎体高径和椎间盘高径测量 112

十六、男性椎体高径和椎间盘高径 113

十七、腰椎前突距离 114

十八、腰椎指数 115

十九、儿童及成人腰椎椎管前后径测量 115

二十、腰骶角测量 116

二十一、承重线与腰骶部稳定性 117

(一)梅叶丁(Meyerding)法 118

(二)伽尔南(Garland)法 118

二十二、脊椎滑脱测量 118

(三)梅森(Meschan)法 119

(四)脊柱滑脱与位置关系 120

二十三、脊椎侧凸测量 120

(一)李-柯(Lippman-Cobb)法 120

(二)付格生(Ferguson)法 121

(三)脊柱侧凸(弯)测量 121

(五)椎体楔形畸形测量 122

3. 椎体旋转度测量 122

2. 椎弓根位置测量法 122

1. 棘突位置测量法 122

(四)脊椎旋转测量 122

(六)躯干平衡线 123

(七)侧凸模式 123

第二节造影检查 123

一、颈髓气造影测量 123

(一)颈髓蛛网膜下腔宽度 123

二、脊髓与椎管软组织比例关系 124

(二)颈椎椎管内软组织厚度 124

三、正常情况下颈髓的移动性 125

四、成人颈部和胸部脊髓前后径测量 125

五、成人颈髓宽径测量 126

六、脊髓碘油造影上脊髓和油柱横径 127

七、硬脊膜盲袋的位置和形态 127

第四章骨胳系统 128

第一节骨胳发育 128

一、骨胳发育(一)图解 128

二、骨胳发育(二)图解 129

三、儿童骨胳发育(一)图解 134

四、儿童骨胳发育(二)表解 135

五、胸骨发育 136

六、桡骨和尺骨生长估计 137

七、掌、指骨长度的测量 138

八、卵巢发育不全的测量 138

(一)掌骨征象 138

(二)腕骨征象 138

一、肩关节 141

(一)肱骨轴角与关节间隙测量 141

第二节上肢 141

(三)指骨征象 141

(二)肱颈角 142

(三)肩肱曲线 142

(四)肱骨干角 143

二、肘关节各角测量 143

5. 肱髁角 144

4. 尺 角 144

3. 肱 角 144

1. 外偏角 144

2. 携带角 144

6. 肱骨小头前倾角 145

三、肱骨小头定位测量 145

1. 肘外线 145

2. 肘前线 145

四、桡骨纵轴线 146

3. 尺腕角 147

4. 桡骨茎突长度 147

1. 桡骨前倾角 147

2.桡骨内倾角 147

五、腕关节测量(一) 147

5. 尺骨茎突长度 148

6. 尺桡关节间隙 148

7. 尺桡关节面内缘上下差距 148

8. 腕骨角 148

六、腕关节测量(二) 148

2. 桡尺关节面与腕关节横轴线所成角 149

1. 桡、尺茎突高点差距 149

八、腕关节测量(四) 149

2. 桡前角 149

七、腕关节测量(三) 149

1. 桡内角 149

1. 伸角 150

2. 屈角 150

3. 运动全角 150

4. 桡腕角 150

5. 腕间角 150

6. 王溱氏腕关节测量结果 150

九、腕舟骨骨折线角度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151

十、手测量 152

(一)掌骨指数 152

(二)儿童和成人掌骨和肱骨皮质总厚度测量 154

(三)掌骨皮质厚度与年龄关系 156

(四)手指测量 156

1. 拇指各骨相对比例 156

一、髋关节测量 157

第三节骨盆和髋关节 157

2. 指骨指数 157

二、髋关节间隙宽度测量 159

三、髋臼内突测量 159

四、儿童髋关节测量 160

五、儿童髋臼角测量 161

六、儿童髂角及髂指数测量 162

七、儿童髋关节瓦氏重迭及髋关节三角 163

八、儿童髋关节泪滴 163

十、儿童髋关节股干中纵轴线 164

九、儿童髋关节股颈外缘切线 164

十一、股骨颈骨折线倾斜角测量 165

第四节下肢 166

一、股骨颈前倾角测量 166

二、股骨测量 167

三、膝关节测量(一) 167

2. 股髁角 168

四、膝关节测量(二) 168

1. 胫后角 168

2. 上胫骨角 168

1. 下股骨角 168

五、膝关节(三)股髁窝角 169

六、腓踝角和胫踝角 170

七、踝关节测量 170

八、跟骨跟距角测量 171

九、跟骨轴角 172

十、足测量 172

十一、扁平足测量(一) 173

十二、扁平足测量(二) 174

十三、畸形足测量 175

十四、畸形足矫正过度 176

十五、?外翻测量 177

十六、跖内翻测量 177

十七、弓形足测量 178

十八、跖模式 178

4. 子骨指数 179

5. 软组织指数 179

3. 食指指骨宽度 179

6. 指簇宽度 179

二十、肢端肥大症测量 179

2. 掌指关节宽度 179

1. 食指宽度 179

(一)手 179

十九、X线所见各关节间隙宽度 179

(二)软组织 180

1. 跟垫厚度测量 180

2. 皮肤厚度测量 180

二一、截骨角的测量 181

第五章呼吸系统 183

一、新生儿气管管径测量 183

二、气管分叉位置测量 184

三、气管分叉移动度 184

四、气管角测量 185

六、肺门宽度测量 186

(一)中条山矿厂法 186

五、肺门位置测量 186

(二)芮格勒(Rigler)法 187

(三)儿童肺门宽度 188

(四)一般法 188

七、肺段命名 188

八、横膈呼吸运动功能测量 189

九、测量横膈高低换算尺 189

十、肺纹动度率测量 192

十一、总肺容量测量 192

十二、肺血管密度测量 194

十三、桶形胸测量 195

十四、直背征群测量 196

十五、胸腔积液的估量 196

十六、气胸的测量 197

十七、肺门高度比 198

二、心胸比率 200

(一)横径—成人 200

一、心型测量 200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 200

(二)横径—儿童 201

(三)前后径—成人 202

三、心脏横径测量 203

(一)儿童心横径预测公式 204

(二)成人心横径预测公式 204

(三)部队战士、干部心横径预测公式 205

(四)儿童心横径预测表 206

(五)成人心和主动脉横径测量 209

(六)男性心横径百分位数 210

四、心脏径线测量 211

(一)心脏径线测量之一 211

(二)心脏径线测量之二 212

(三)心脏径线测量之三 213

五、心胸面积比率 214

六、心脏面积测量 215

(一)心脏面积实测公式 216

(二)心脏面积预测公式 216

(三)心脏面积实测和预测表之一 216

(四)心脏面积实测和预测表之二 217

(五)心脏面积预测表 218

(六)部队战士、干部心脏面积测量公式 218

(七)部队战士、干部心脏面积预测表 219

(八)运动员心脏面积测量 219

七、心脏体积测量 220

(一)心脏体积测量公式 221

(二)心脏体积最大限 221

(三)儿童和青年心脏体积与体重关系 222

(四)心脏体积与体表面积和体重关系 222

(五)婴儿心脏体积预测和实测比较 223

八、左心房测量 223

九、左心室测量 224

十、主动脉测量 225

(一)主动脉大小 225

(二)主动脉指数 226

十一、右心房测量 228

(一)肺动脉干长度 229

十二、肺动脉测量 229

(二)肺动脉干径 230

(三)肺动脉干径与肺动脉/胸比率和肺动脉压力关系 230

(四)肺动脉凸出度 230

(五)右肺动脉第一降枝宽径 230

(六)左肺动脉第一降枝在深吸、呼时的测量 230

(七)肺心病右肺动脉第一降枝测量 231

(八)儿童肺动脉测量 231

(九)儿童肺动脉直径与年龄和体表面积关系 231

十三、奇静脉测量 232

(一)奇静脉宽度 233

(二)奇静脉宽度与中央静脉压关系 233

十四、血管心造影显影时间 233

(一)静脉血管心造影心脏一般显影时间 233

(二)静脉血管心造影造影剂循环时间与年龄关系 233

十五、血管心造影中右心室内腔和室壁厚度测量 234

十六、右心室漏斗部测量 236

十七、腹主动脉测量 237

十八、心脏记波摄影的测量 238

(二)腹主动脉分支起点与椎体关系 238

(一)腹主动脉不同部位平均直径 238

十九、多次胸片中心脏影象大小改变及其意义 240

第七章胃肠系统 242

一、食管 242

(一)食管直径测量 242

(二)下食管环测量 242

二、成人胃和十二指肠测量 243

(四)十二指肠大小 244

(六)胃和十二指肠在不同体型和胃型下与脊椎关系 244

(五)胃形态 244

(二)十二指肠第二段最大直径 244

(三)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皱襞宽度 244

(一)胃底与横膈间距离 244

(七)胃后和十二指肠后间隙测量 245

(八)胃窦后间隙与体重关系 245

(九)胃下垂的测量 246

(十)十二指肠乳头测量 247

(十一)十二指肠壶腹的测量 248

四、大肠 249

(一)盲肠直径测量 249

三、儿童和成人小肠大小测量 249

(二)回盲瓣测量 250

(三)儿童和成人骶椎前间隙测量 251

(四)大肠各段的测量 251

第一节肝脏 254

一、肝脏各径测量 254

第八章肝、脾系统 254

二、肝脏面积测量 255

三、肝脏体积测量 257

四、总胆管直径测量 258

五、胰胆管测量 259

第二节脾脏 262

一、脾脏下极位置和宽径 262

二、脾脏长径 263

第三节门静脉 263

一、门静脉大小 263

二、门静脉血流速度测量 265

一、肾脏位置测量 266

第九章泌尿系统 266

二、肾脏测量 267

1. 长径 268

2.宽径 268

3. 实质厚度 268

4. 上、下肾盏间距离 268

5.肾脊角 268

6. 肾面积 268

7. 肾面积与体表面积关系 268

8. 身长与肾长径关系 268

9. 肾两极实质厚度与肾长径比率 268

10. 肾皮质指数 268

三、肾指数 269

1. 儿童 270

四、肾脏大小与椎体高度关系 270

2. 成人 271

五、肾盂和输尿管位置(侧位) 271

六、肾动脉大小测量 272

七、肾面积、肾实质面积和肾动脉大小关系 272

八、压迫性尿失禁中尿道膀胱角测量 274

九、骶尾耻下线与膀胱尿道的关系 274

十、儿童尿道测量 275

十一、肾上腺测量 276

十二、骨盆静脉石 277

第十章女性生殖系统 279

一、避孕环测量 279

二、子宫及输卵管测量 280

三、子宫与卵巢测量 281

(二)前置胎盘测量 282

(一)正常胎盘测量 282

四、胎盘测量 282

五、骨盆测量 284

(一)骨盆型式 284

(二)各种类型骨盆特点 284

(三)女性骨盆特点 285

(四)骨盆测量适应症 285

(五)骨盆测量 286

(六)测量计算法 287

(七)骨盆测量数值 288

(八)骨盆临床和X线测量对照 289

(九)中国四大流域骨盆测量平均值 289

(十)骨盆X线测量计算图 289

六、胎儿测量 291

(一)胎头测量 291

(二)胎龄估计 292

(三)胎儿重量估计 293

(1)胎头 293

(2)脊椎长度 294

(3)总长度 294

(4)子宫 294

(5)胎头、总长度、子宫总测 294

(6)胎儿重量平均值估计 294

(7)孕期估计 294

(8)各长骨长度与胎儿重量关系 294

第十一章异物定位 296

第一节异物定位 296

一、方法 296

(一)透视法 296

1. 单纯透视法 296

2. 正侧位透视法 296

(十一)三角定位法 300

三、定位注意事项 301

二、定位法选择原则 301

第二节眼内异物定位 302

一、生理学定位法 302

四、定位结果的标记和报告 302

二、金属环定位法 303

三、两脚规定位法 304

四、手持定位环定位法 304

五、眼球筋膜囊造影法 305

六、无骨定位法 306

八、几何定位法 307

七、立体定位法 307

1. 眼球外异物的分辨 308

九、多数异物定位法 308

3. 眼球内多数异物的定位法 309

2. 两眼球异物的分辨 309

2. 换算表 310

1.放大率计算法 310

一、X线影象放大计算 310

第十二章附录 310

3. 换算尺 311

1. 两次照相法 312

二、体层照相深度测量法 312

2. 体层深度换算尺 313

3. 肺段体层照相的深度 314

三、身体表面面积测量 315

1. 儿童 315

2. 成人 316

3. 体表面积与体重 316

四、度、量、衡 317

(一)国际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对照 317

(二)市制 317

(三)英美制 318

(四)六个基本单位 318

(五)基本单位比较 318

(六)换算因素 319

(七)长度换算表 319

(八)重量换算表 320

(九)温度换算表 321

(十)简便尺寸 321

五、人体检验正常值 321

(一)血液 321

(二)血液化学 323

(三)尿 325

(四)粪 325

(五)胃液 326

(六)脑脊液 326

(七)滑膜液 326

(八)肺功能测定 326

(九)内分泌功能测定 327

(十)其它 328

六、几种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 328

(一)血清钙 328

(二)尿液钙 329

(三)血清无机磷 329

(四)尿液无机磷 329

(五)血清酸性磷酸酶 329

(六)血清碱性磷酸酶 329

(七)血清或血浆尿酸 329

(八)血清钾 330

(九)血清钠 330

(十)血清镁 330

(十一)血清氯化物 330

(十二)乳酸脱氢酶 330

(十三)血浆蛋白 330

(十四)抗羊血球凝集试验 331

七、心导管检查 331

(一)插管途径 331

(二)常见病变的插管途径 332

(三)血管、心压力 332

(四)血管、心脏血氧含量 333

(五)有关公式计算 333

八、放射科急救备用药品和器械 336

(一)药品 336

(二)器械 336

(三)急救情况 336

(二)双平面照片法 396

(三)X线管球单方向移动法 396

(四)X线管球双方向移动法 397

(五)定视器定位法 397

(六)视差法 398

(七)插针法 398

(十)直角三角形定位法 399

(九)集光筒定位法 399

(八)X线管球与萤光屏前后联动定位法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