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我军逝世的公告 台湾省合作金库(1956) 2
张深切 4
悼张我军(1955) 4
春晖 7
张我军逝矣(1955) 7
苏芗雨 8
怀念张我军先生(1956) 8
洪炎秋 13
怀才不遇的张我军兄(1975) 13
龙瑛宗 23
高举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觉者(1980) 23
苏子蘅 31
怀念老友张我军先生(1985) 31
悼挚友张我军(1985) 33
叶苍芩 33
盛成 38
心中的一个伤痕--张我军之死(1985) 38
甄华 40
甄华复何标函(1984) 40
宿白 44
北平沦陷期间有关张我军先生的二、三事(2001) 44
叶平子 47
怀念我军伯伯(2001) 47
张光直 51
“父亲可以放心了”(1985) 51
父亲把我的“罪证”藏了起来(1999) 53
悲、欢、离、聚话我家--一个台湾人家庭的故事(2000) 56
张光正 56
张光直 78
《张我军文集》编者的话(1975) 78
《增订本后记》(1989) 80
张光正 82
《张我军选集》编后话(1985) 82
《张我军全集》编后话(2000) 90
《乱都之恋》出版说明(1986) 92
武治纯 94
张我军先生在现代台湾文学史上的不朽功绩--《乱都之恋》重版代序(1986) 94
张垣豪 97
苦闷的北京经验--张我军集序(1991) 97
《张我军评论集》编者的话(1993) 100
秦贤次 100
彭小妍 102
《漂泊与乡土--张我军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序(1996) 102
张克辉 103
《张我军全集》序言(2000) 103
苏世昌 106
《追寻与回归--张我军及其作品研究》增修版 自序(2000) 106
骆宾基 110
纪念张我军先生(1985) 110
周青 113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觉者张我军(1985) 113
张仲景 119
张我军(1987) 119
张我军的理论贡献与创作实践(1991) 145
刘登翰、黄重添 145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张我军(1985) 156
蔡子民 156
古继堂 164
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的奠基人张我军(1993) 164
赵遐秋 182
张我军在台湾拉开新文学的大幕(1999) 182
赵遐秋、吕正惠 190
台湾新文学思潮史钢(节录) 190
张光正 214
略论父亲的乡土性格和开放性格(1995) 214
张我军与中日文化交流(1995) 226
张泉 247
张我军与沦陷时期的中日文学关联(2000) 247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健将--张我军(1977) 263
杨曼 263
陈少廷 271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始--新旧文学的论战(1977) 271
叶石涛 278
新文学摇篮期代表性作家张我军(1985) 278
张我军与台湾新文学运动(1990) 279
“五四”与张我军(1990) 283
张我军与鲁迅(1990) 287
中岛利郎 290
鲁迅在台湾文坛的影响(1987) 290
叶寄民 301
张我军及其诗集《乱都之恋》--日治时代文学道上的清道夫(1988) 301
作家的创作与爱情(1984) 316
赵天仪 316
台湾新诗的出发--试论张我军与王白渊的诗及其风格(1984) 319
秦贤次 332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张我军(1987) 332
张我军及其同时代的北京留学生(1995) 352
张我军逝世四十周年纪念专辑(1995) 379
(一)台湾新文学的先锋[林海音] 379
(二)为新旧文学论争点燃战火--张我军对台湾文学的贡献[叶石涛] 381
(三)把台湾人的话统一于中国话--张我军的新文学理论[陈明柔] 383
(四)血泪的表现--张我军的诗观[莫渝] 386
彭小妍 388
文学典律、种族阶级与乡土书写--张我军与台湾新文学的起源(1995) 388
新与旧的变革:“祖国意象”内在意涵的转化--试以张我军文学理论为中心的探索(1995) 413
陈明柔 413
林瑞明 445
撑起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大旗--张我军和他的文集(1976) 445
张我军的文学理论与小说创作(1995) 451
附:对厘清台湾新文学运动一些问题的思考(何标) 474
吕兴昌 483
张我军新诗创作的再探讨(1995) 483
苏世昌 499
张我军文学理论之建构(2000) 499
为台湾人提出一个抗议(1946) 530
致直儿函(1954-1955) 536
张我军遗嘱(1955) 543
张我军研究论著登录表(苏世昌编写,张光正校补)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