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接入网络》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明琪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030100859
  • 页数:2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介绍最新宽带接入网络技术。内容包括:ATM无源光网络、以太网无源光网络、宽带无线接入网络技术以及非主流的电力线接入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

1.1 宽带接入网络的类型 3

1.1.1 数字用户线(DSL) 3

1.1.2 电缆调制解调器 4

1.1.3 光纤技术 5

1.1.4 无线接入网络 6

1.1.5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 7

1.2 宽带家庭网络 7

1.3 与宽带接入有关的网络协议 8

第二章 Internet 9

2.1 当前的Internet的结构 9

2.2 Internet的演化 10

2.3 Internet的资源 10

2.3.1 E-mail 10

2.3.2 FTP 11

2.3.3 在线服务 11

2.3.4 IRC 11

2.3.6 WWW 12

2.3.5 NEWS 12

2.3.7 Gopher 13

2.3.8 BBS 13

2.4 Internet的应用 13

2.4.1 商业应用 13

2.4.2 广告 14

2.4.3 通信 14

2.4.4 教育与科研 14

2.5.1 IP电话的诞生 15

2.5 IP电话 15

2.4.5 娱乐 15

2.5.2 IP电话的基本技术原理 16

2.5.3 IP电话的未来方向 16

第三章 网络融合 17

3.1 推动网络融合的因素 17

3.1.1 技术因素 17

3.1.2 经济因素 18

3.1.4 政策法规变化的因素 19

3.1.3 消费者需求的因素 19

3.2.1 未来电信的发展趋势 20

3.2.2 公共趋势 20

3.2 国际电联的长期架构研究 20

3.2.3 网络趋势 21

3.2.4 多媒体服务所需的网络支持 21

3.2.5 LTA的商业模型 22

3.3 公共交换电话网 22

3.3.1 传统的PSTN 23

3.3.2 明天的PSTN 26

3.4 有线电视网络 28

3.4.1 有线电视网络的现代化改造 28

3.4.2 下一代的有线网络HFC 29

3.4.3 HFC的不足之处 30

3.4.4 HFC承载语音解决方案 30

4.1 ATM的历史 33

4.2 ATM的优点 33

第四章 异步传递模式(ATM)与宽带ISDN 33

4.3 ATM接口 36

4.4 B-ISDN协议参考模型(PRM) 37

4.4.1 物理层 37

4.4.2 物理链路 38

4.4.3 ATM层 38

4.5 ATM适应层 40

4.6.2 控制平面或信令 42

4.6.1 用户平面 42

4.6 B-ISDN的高层 42

4.7 多媒体中的信令 44

4.8 管理平面 44

4.9 B-ISDN的其它方面 45

4.9.1 用户网络接口 45

4.9.2 交易控制 45

4.9.3 服务种类 47

4.9.4 路由 48

5.1.1 光纤入户 50

5.1 宽带接入网络的光纤解决方案 50

第五章 光纤解决方案1:ATM无源光网络 50

5.1.2 影响光纤入户实现方案的一个主要障碍 52

5.2 光纤接入网络的类型 52

5.3 完美服务接入网络行业集团 54

5.4 ATM无源光网络 55

5.4.1 物理层操作 56

5.4.2 APON的带宽管理 59

5.4.4 在APON上运用加密技术 60

5.4.3 APON确定距离范围协议 60

5.5 防止ONU的泄密 61

5.6 APON系统的实验配置 61

第六章 以太网 63

6.1 以太网技术 63

6.1.1 以太网的连接方式 63

6.1.2 以太网的帧格式 64

6.2 历史 65

6.2.3 高速光以太网 66

6.2.2 校园光以太网 66

6.2.1 第一个光以太网中继器 66

6.2.4 光千兆以太网 67

6.2.5 GBIC模块 67

6.3 光以太网的今天 68

6.3.1 LAN 68

6.3.2 CAN 68

6.3.3 MAN 68

6.4.1 光以太网交换机 69

6.4 最近的趋势 69

6.3.4 WAN 69

6.4.2 GBIC模块 70

6.4.3 弹性信息包环 70

6.4.4 万兆以太网建议标准 70

6.5 未来展望 71

6.5.1 光以太网进入消费者 71

6.5.2 光以太网LAN 72

6.5.3 超过万兆的以太网 73

7.1 无源光网络的演变 74

第七章 光纤解决方案2: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74

7.2 从经济的角度审视以太网PON 76

7.3 无源光网络体系结构 77

7.4 有源网络元素 78

7.4.1 CO机架 78

7.4.2 光网络单元 79

7.4.3 EMS 79

7.5 以太网PON的工作过程 79

7.5.1 EPON的上行/下行交易管理 80

7.5.2 EPON的帧格式 81

7.6 光系统设计 82

7.7 服务质量 83

7.8 应用 84

7.8.1 降低成本的应用 84

7.8.2 新的收益机会 85

7.8.3 竞争优势 86

7.9 以太网PON的效益 86

7.9.1 高带宽 86

7.9.3 高收入 87

7.9.2 低成本 87

7.10 第一公里以太网起步 88

7.11 以太网PON的未来 88

第八章 ADSL和VDSL 89

8.1 引言 89

8.2 铜双绞线的容量的增长过程 90

8.3 铜双绞线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传输质量问题 92

8.4 ADSL 94

8.4.1 系统需求参考模型 94

8.4.2 性能 94

8.4.3 传输模式 95

8.4.4 DMT传送 95

8.4.5 频带与位的分配 95

8.4.6 差错校正 96

8.4.7 位速率适应性改变 96

8.4.8 ADSL的特性 96

8.4.9 单载波传送(RADSL) 101

8.4.10 ADSL-Lite 102

8.5 VDSL 103

8.5.1 系统需求参考模型 103

8.5.2 传输模式 103

8.5.3 性能 104

8.5.4 传送频带 104

8.5.5 功率消耗 104

8.5.6 传送技术 105

第九章 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网络 109

9.1 概述 109

9.2 宽带接入网络是市场和技术的竞争 109

9.3 电缆网络及其向HFC的演变 110

9.3.1 电缆网络的历史 110

9.3.2 传统电缆网络 111

9.3.3 HFC网络 112

9.3.4 上行/下行电缆频谱 113

9.3.6 电缆网络的现代化改造 114

9.3.5 数字电缆网络 114

9.3.7 HFC接入的不足之处 115

9.3.8 影响电缆调制解调器运行的因素 115

9.3.9 噪声 116

9.3.10 抑制噪声的方法 118

9.4 电缆调制解调器 118

9.4.1 两种类型的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对比 119

9.4.2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运行简述 120

9.4.3 电缆调制解调器参考结构 121

9.4.4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基础层 123

9.4.5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运行(服务方面) 132

9.4.6 高速物理层 133

第十章 高速无线接入 136

10.1 引言 136

10.2 卫星通信基本原理 137

10.2.1 GEO卫星 138

10.2.3 LEO卫星 139

10.3 SkyBridge 139

10.2.2 MEO卫星 139

10.3.1 SkyBridge的历史 140

10.3.2 SkyBridge星群 140

10.3.3 SkyBridge的优点 141

10.3.4 SkyBridge的体系结构 141

10.4 Teledesic 143

10.4.1 Teledesic的历史 143

10.4.2 Teledesic卫星群 144

10.4.3 Teledesic的体系结构 144

10.5 Iridium(铱星) 146

10.5.1 Iridium的历史 146

10.5.2 Iridium卫星群 146

10.5.3 Iridium的体系结构 146

10.5.4 Iridium的工作频率 148

10.6 LMDS 148

10.6.1 LMDS的体系结构 149

10.6.3 LMDS的标准化 151

10.6.2 有哪些因素推动LMDS成功 151

10.7 无线宽带调制解调器 152

10.7.1 Internet的传送基础 152

10.7.2 电缆调制解调器系统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基本要素 153

10.7.3 无线下行系统的体系结构 155

10.7.4 频带和限制 155

10.7.5 在用户的场所接收信号 157

10.7.6 获取到达广播无线发射机的信号 158

10.7.7 无线返回(双向无线)选择 158

10.7.8 无线Internet接入的市场背景 160

10.7.9 用于Internet接入的MMDS/WCS发射机系统 161

第十一章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 163

11.1 引言 163

11.2 历史 163

11.3 电力线作为高速传送媒体 164

11.4 电力线传送的体系结构 164

11.5 电力线上的噪声 166

11.6 物理层传输 166

11.6.2 展宽频谱调制 167

11.7 媒体接入控制和数据链路层 167

11.6.1 多频率调制 167

11.8 电力线通信的应用 168

第十二章 家庭网络 170

12.1 引言 170

12.2 家庭网络的类别 171

12.3 HomeRF LAN 171

12.3.1 HomeRF系统概念 172

12.3.2 HomeRF的体系结构 172

12.3.3 物理平面 173

12.3.4 控制平面 173

12.3.5 HomeRF的优点和缺点 174

12.4 电力线以太网 174

12.4.1 电力线以太网的应用 175

12.4.2 电力线以太网系统概念 175

12.4.3 可供选择的物理层技术 176

12.4.4 可供选择的控制层技术 177

12.5 家庭电话线 178

12.4.5 关于数字电力线技术的总体评述 178

12.5.1 家庭电话线系统概念 179

12.5.2 电话线接入需求 179

12.5.3 电话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80

12.5.4 物理层 180

12.5.5 电话线网络的服务和优缺点 181

12.6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 182

12.6.1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的体系结构 182

12.7 几种家庭网络技术的对比 183

12.6.2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的优点和缺点 183

第十三章 应用 185

13.1 引言 185

13.2 服务与应用的定义 185

13.3 服务概况 186

13.3.1 服务分类 186

13.3.2 ATM的服务结构 187

13.4 应用领域 190

13.4.1 关键传统应用 190

13.4.2 正在开发的应用 192

13.4.3 正在研究中的应用 195

第十四章 接入性能 198

14.1 概述 198

14.2 网络性能问题 198

14.3 性能需求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199

14.3.1 有多少个九就足够了 199

14.3.2 网络性能的原理阐述 200

14.4 ADSL技术简要回顾 202

14.5 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简要回顾 205

14.6 ADSL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对比 205

14.6.1 容量 206

14.6.2 吞吐量 206

14.6.3 可伸缩性 206

14.6.4 性能/服务类别 207

14.6.5 安全性 207

14.6.6 成本 207

14.6.7 语音适应能力 207

14.6.9 Internet应用方面的对比 208

14.6.8 可靠性 208

第十五章 标准 210

15.1 标准的作用 210

15.2 与接入技术有关的标准 210

15.2.1 ADSL/VDSL 210

15.2.2 电缆调制解调器/HFC 212

15.2.3 电缆网络上的数据接口规范(DOCSIS)项目 214

15.2.4 IEEE 802.14 215

15.2.5 CableLabs 216

15.2.6 ATM论坛 217

15.2.7 DAVIC 218

15.2.8 Internet相关的标准 219

15.2.9 XIWT 220

15.2.10 ISOC 220

15.2.11 VON 220

15.2.12 IETF 220

15.2.13 ECTF 221

15.2.14 IMTC 221

主要参考文献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