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漫长的远古时代 1
第一节叙说 1
第二节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0
一猿人的广泛分布 10
二早期智人 14
三晚期智人 18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 23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区域 23
二仰韶文化时期的北方与南方 26
三龙山文化时期文化区域的扩大 30
四新石器时代的社会面貌 32
1经济的发展 32
2社会组织的演变 33
3文化观念与原始艺术 35
4原始宗教 37
第四节古代文明的曙光 39
一贫富分化与阶级的萌芽 39
二社会观念的变革 40
第五节我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42
一关于远古时代的朦胧记忆 43
二黄帝和炎帝 44
三颛顼和帝喾 46
四唐尧和虞舜 47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 50
第一节叙说 50
第二节夏朝 58
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 58
二夏朝的建立 60
三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62
四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64
五夏朝的衰落和灭亡 65
六关于夏代的考古学探索 67
第三节商朝 69
一商族的起源和发展 69
二商朝的建立 73
三伊尹摄政与早商时期的政治发展 76
四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 78
五商朝制度和阶级结构 79
六晚商政治与纣的灭亡 82
一周族的兴起 83
第四节西周 83
二周朝的建立 86
三周公当政和成康之治 89
四西周中期的社会发展 92
五西周政治制度 93
六共和行政与宣王中兴 96
七西周的衰亡 98
第五节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00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00
二畜牧业的情况 103
三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105
四商业的初步发展 108
五居住和交通 109
六服饰与饮食 112
七丧葬情况 114
第六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116
一 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及纹饰 116
二史学与文学 119
三宗教与哲学 122
四筮法与《周易》 124
五歌舞艺术和科技 126
第三章春秋战国社会的变革 130
第一节叙说 130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演变 136
一周的东迁 136
1平王东迁 137
2王室式微 137
3霸局奠基 138
二大国争霸 140
1齐桓首霸 140
2晋、楚称霸 142
3宋襄、秦穆 143
4吴、越争霸 144
三七国争雄 145
1魏霸中原 145
2东齐、西秦 146
3合纵连横 148
4远交近攻 151
5秦灭六国 152
1管仲相齐 153
第三节各国的变法改革 153
一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 153
2晋、楚整顿 154
3子产图新 155
4吴、越改革 156
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156
1李悝变法 157
2吴起变法 158
3商鞅变法 159
6“胡服骑射” 162
5申不害相韩 162
4威王新政 162
7乐毅改革 164
三列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164
1春秋时期宗法制的破坏 165
2战国时期官僚制的建立 166
第四节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68
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168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68
2水利灌溉和施肥 170
3冶金、盐业、纺织、漆器业 172
二城市交换经济的繁荣 174
4私人手工业 174
1商业交换与商人的活跃 175
2货币流通与城市发展 177
三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79
1井田制的破坏 179
2新型土地所有制的出现 181
一“士”的兴起与学术发展 182
1士阶层的兴起 182
第五节文化史的黄金时期 182
2学术文化的新时代 183
二思想领域的诸子百家思潮 184
1老子其人其书 184
2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185
3墨子和墨家 187
4儒家的孟子和荀子 188
5《易传》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189
6道家与庄子 190
7法家与韩非 191
8阴阳家 192
9名家 193
10杂家 194
三史学、文学与自然科学 195
1史学 195
2文学 196
3自然科学 197
第四章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 199
第一节叙说 199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 209
第二节统一的秦王朝 209
1统一岭南 210
2开通西南夷 210
3对匈奴的战争 211
4修筑长城 211
5秦都咸阳 212
二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213
1皇帝制度 213
2郡县制 214
4秦律 215
3封建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215
三巩固统治的政策和措施 216
1“使黔首自实田” 216
2上农除末 216
3迁徙豪富 217
4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217
5收天下之兵器、通川防、修驰道 219
6焚书坑儒 219
四秦末农民大起义 220
1秦始皇残酷统治 220
2陈胜吴广起义 221
3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 222
4秦的灭亡 223
第三节西汉的盛衰 224
一刘邦建立汉朝 224
1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 224
2稳定封建秩序 225
3消灭异姓王 227
4 加强军队与完善法律 228
二文景之治 228
1政治体制的改革 233
三汉武帝的盛世 233
2财经制度的改革 235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37
4打击和削弱地方分割势力 238
四昭宣之治 240
1整顿吏治 240
2招抚流亡,劝民农桑 241
五王莽改制和农民起义 241
1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241
2王莽代汉及改制 244
3绿林赤眉大起义 247
第四节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动荡 249
一东汉初的稳定和发展 249
1东汉王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249
2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 251
3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251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253
1外戚、宦官擅权 253
2累世公卿官僚集团的出现 256
3党锢之祸 257
4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258
三黄巾起义 260
1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260
2黄巾大起义 261
第五节汉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263
1汉与匈奴的关系 263
2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 266
3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269
4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272
1山西经济区 275
第六节汉代的社会经济 275
一各地区经济状况 275
2山东经济区 277
3江南 278
4龙门碣石以北 279
二农业 280
1 牛耕与铁农具 280
2水利工程 282
3耕作技术 283
三手工业 284
4人口、垦田 284
1冶铁 285
2纺织 286
3漆器 287
4手工艺制造 287
四商业和城市 288
1商业的发展 288
第七节封建关系的成长 289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289
2都市 289
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290
2地主土地所有制 291
3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292
二赋役制度 293
1田租、藁税 293
2算赋、口赋 294
3徭役 295
三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 295
1地主阶级 295
2农民阶级 297
3商人 299
4奴婢 300
第八节秦汉时期的东西交通 301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301
二汉文化的远播 302
1中国同日本、朝鲜等国的关系 302
2中国同南亚各国的关系 304
三异域文化的传入 306
1汉初的黄老思想 307
一哲学 307
第九节汉代学术文化 307
2董仲舒思想和经学谶纬 308
3王充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310
二经学和经今古文学 311
三史学 313
1《史记》 313
2《汉书》 315
四文学 316
1汉赋 316
2乐府诗 316
1绘画 317
五艺术 317
2雕刻 318
3音乐 318
六科技 319
1天文历法 319
2数学 319
3医学 320
4地理学 321
5纸的发明 321
第一节叙说 322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 322
第二节三国和两晋 331
一魏蜀吴三国 331
1三国鼎立 331
2魏 334
3蜀 336
4吴 338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339
1西晋的建立 339
2统治阶级的腐败 341
3八王之乱 342
三东晋十六国 343
1十六国的兴替 343
2东晋门阀政治 346
3北伐与淝水之战 348
第三节南北朝的对峙 350
一南北朝初期 350
1刘宋的盛衰 350
2北魏统一北方 352
3宋魏和战 354
二南北朝中期 355
1齐梁政局 355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57
3北魏的分裂 359
三南北朝后期 362
1侯景之乱与陈的兴亡 362
2北齐与北周 364
第四节民族和民族融合 366
一少数民族的分布与迁徙 366
1北方与东北民族 366
2西北民族 368
3南方民族 370
二民族大融合 372
1内迁后的各少数民族 372
2少数民族政权和民族融合 373
第五节社会经济 376
一农业、手工业、商业 376
1农业 376
2手工业 378
3商业 382
二封建关系的发展 384
1屯田制和占田制 384
2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87
3北朝均田制的实施 390
三赋役与阶级关系 392
1租调 392
2徭役 395
3依附关系 398
一哲学和宗教 400
1魏晋玄学 400
第六节文化 400
2佛教与道教 403
3无神论 406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 408
1史学 408
2文学 410
3艺术 412
三科学技术 415
1数学和天文历法 415
2医学、化学 417
3农学、地理学 419
第七节中外关系 422
一与海东诸国的关系 422
1高句丽、百济、新罗 422
2日本 423
二与中亚诸国的关系 424
1大宛、大月氏、?哒 424
2波斯、大秦 425
三与南亚、东南亚诸国的关系 427
1天竺、师子国 427
2林邑、扶南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