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绪论 1
一、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
二、中国文化诸形态与特点 3
三、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5
四、关于中外文化交流 8
五、研究学习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意义 10
六、研究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方法 12
上编古代部分 16
第一篇哲学思想 17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17
第一节儒墨显学 17
第二节道家、法家、名辩 21
第三节 阴阳五行 26
第二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 29
第一节 两汉经学 29
第二节魏晋玄学 34
第三节 隋唐佛学 38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终结 43
第一节 宋明理学 43
第二节 清代实学 48
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53
第一节 哲学思想的特点 53
第二节 哲学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57
第一节 原始宗教 61
第二篇宗教礼俗 61
第一章中国古代宗教 61
第二节道教 67
第三节 佛教 75
第四节 其它宗教 84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礼制习俗 90
第一节 礼制 91
第二节婚姻习俗 94
第三节 丧葬祭祀习俗 96
第四节 岁时节令习俗 98
第五节 衣食住行习俗 103
第六节 姓名与避讳 109
第一节 史学的萌芽 112
第三篇史学 112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学概况 112
第二节 史学的确立 114
第三节 史学的发展 118
第四节 史学的繁荣 121
第五节 古代史学的终结 126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129
第一节 重视历史借鉴 129
第二节 详今略古 132
第三节爱国 134
第四节直书 137
第五节 博览与调查相结合 139
第四篇文学艺术与美学 142
第一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142
第一节 先秦文学作品 142
第二节秦汉文学作品 145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 147
第四节 隋唐文学作品 150
第五节 宋元文学作品 154
第六节 明清文学作品 157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160
第一节 先秦两汉文论 160
第二节 魏晋至隋唐文论 163
第三节 宋金元明清文论 165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167
第五节 文学批评方法的认识途径 172
第三章中国古典艺术 174
第一节 先秦艺术 174
第二节 两汉艺术 17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艺术 181
第四节 隋唐宋元艺术 183
第五节 明清艺术 187
第四章中国古典美学 191
第一节 先秦美学 191
第二节 两汉美学 195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美学 196
第四节 隋唐美学 199
第五节 宋元美学 201
第六节 明清美学 202
第五篇典章制度 205
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205
第一节 学校制度 205
第二节 书院制度 210
第三节教育思想 215
第四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 219
第二章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221
第一节 隋唐以前选举制度的沿革 221
第二节 隋唐以后选举取士制度 224
第三节 人才选拔同政治、国力的关系 230
第四节 古代选官制度留给后世的经验教训 232
第三章中国古代官制 236
第一节 历代官制沿革 236
第二节 官吏的勋爵品阶 247
第三节 官吏的奖惩和监察制度 250
第四节 历代官制的基本特征 256
第四章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257
第一节 历代法律制度 258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264
第六篇科学技术 267
第一章中国古代科学 267
第一节数学 267
第二节 天文学 271
第三节 农学 277
第四节 医学 282
第五节地理学 286
第二章中国古代技术发明及科技特点 294
第一节技术发明 294
第二节 古代科技基本特点 301
第七篇图书档案 310
第一章中国古代图书 310
第一节 图书的形式 310
第二节 图书的收集、编目与劫难 317
第三节 图书的编纂 323
第二章中国古代档案 328
第一节早期档案 329
第二节 发展时期的档案 330
第三节 成熟时期的档案 334
第八篇中外文化交流 338
第一章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 338
第一节 丝绸之路 338
第二节 中国文化西传 341
第三节 西方文化东渐 344
第二章 中国同日本、朝鲜的文化交流 347
第一节 中日文化交流 347
第二节 中国同朝鲜的文化交流 356
第三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的文化交流 359
第一节 中国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 360
第二节 中国同南亚的文化交流 363
第三节 中国同西亚的文化交流 366
第四节 中国同非洲的文化交流 369
第四章明清时期的西学东传与东学西渐 374
第一节 西学东传 374
第二节 东学西渐 378
下编近代部分 383
第一篇学术思想 384
第一章中国近代哲学 384
第一节哲学的主线 385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特点 396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学 399
第一节 史学的主要内容 400
第二节 史学的特点 412
第二篇宗教礼俗 419
第一章中国近代佛教 419
第一节佛教概况 419
第二节 杨文会与佛教的发展变化 423
第三节 佛学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426
第二章中国近代基督教 430
第一节 基督教发展概况 431
第二节 基督教的重大影响 437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在近代的变化 440
第一节 社会习俗变化概况 441
第二节 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内容 443
第一节诗歌 454
第三篇文学艺术与美学 454
第一章中国近代文学 454
第二节散文 457
第三节 小说 461
第四节 戏剧 465
第五节 文学理论批评 468
第二章中国近代艺术 471
第一节 书法与绘画 471
第二节 雕塑与建筑 474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 477
第四节 摄像与电影 481
第三章中国近代美学 485
第一节 梁启超与王国维 485
第二节 蔡元培 487
第三节 朱光潜与鲁迅、蔡仪 488
第四篇典章制度和文化事业 490
第一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490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说 490
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 497
第二章中国近代官吏制度 502
第一节 清末官制改革 502
第二节 中华民国的官制 508
第三章中国近代法律制度 515
第一节 法律制度概说 516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特点 526
第一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事业 531
第四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 531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事业 533
第三节 中华民国初年进步的新闻事业 536
第四节 “五四”运动前后的新闻事业 538
第五节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540
第六节 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新闻事业 542
第五章中国近代图书档案 546
第一节 图书形态的变革 546
第二节 图书出版的特点 548
第三节 档案事业的发展 553
第一章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559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主要成就 559
第五篇科学技术 559
第二节 技术的发展 568
第三节 医学的进程 574
第二章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76
第一节 科学理论知识的传入 577
第二节 技术知识的引进 582
第三节 医学知识的传入 584
第三章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反思 586
第一节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586
第二节 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588
第三节 近代科技与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 591
后记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