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审计本质论 1
1.1 受托经济责任与审计 2
1.1.1 审计产生的动因 2
1.1.2 受托经济责任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式 7
1.1.3 审计发展的客观基础 14
1.2 审计职能 16
1.2.1 审计职能的研究现状 16
1.2.2 审计职能主流说存在的问题 17
1.2.3 审计职能分层论的提出 23
1.3 审计的性质和定义 27
1.3.1 审计的性质 27
1.3.2 审计的定义 35
二、 审计目标 41
2.1 财务审计目标 44
2.2.1 详细审计阶段的审计目标 50
2.2 财务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 50
2.2.2 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的审计目标 51
2.2.3 会计报表审计阶段的审计目标 52
2.3 财务审计目标与管理当局的会计认定 56
2.3.1 会计报表中包含的单位管理当局认定 57
2.3.2 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审计目标 60
三、 审计假设 63
3.1 西方审计假设的发展概述 65
3.1.1 莫茈和夏拉夫模式 65
3.1.2 汤姆·李模式 73
3.1.3 C·W·尚德尔模式 74
3.1.4 戴维·费林特的审计假设 76
3.2 我国的审计假设说 77
3.3 对我国审计假设研究的反思 86
四、 审计理论结构 92
4.1.1 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模式 93
4.1 西方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和发展 93
4.1.2 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模式 96
4.1.3 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 97
4.2 我国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之现状 97
4.3 我们的认识 106
五、 审计中的概念 110
5.1 独立性概念 111
5.1.1 审计独立性的内涵 111
5.1.2 审计独立性进程中的障碍 122
5.2 重要性概念 135
5.2.1 重要性的涵义 136
5.2.2 重要性的运用 140
5.3 审计风险概念 153
5.3.1 风险概念及其特征 153
5.3.2 审计风险、成功及其特征 156
5.3.2.1 审计风险的成因 157
5.3.2.2 审计风险的特征 162
5.3.3 审计风险要素及其结构 166
5.3.4 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173
5.4 内部控制概念 178
5.4.1 内部控制概念及目标 179
5.4.2 有关内部控制的一般考虑 186
5.4.3 了解描述内部控制系统的方法研究 188
5.5 符合性测试概念 195
5.5.1 符合性测试概念研究 195
5.5.2 符合性测试的两种模式 203
5.6 审计策略概念 209
5.6.1 初步审计策略及其认识上的偏差 209
5.7 审计程序概念 218
5.7.1 审计程序及其模式研究 218
后记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