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1
第一节起源和发展 1
目 录 1
第二节作用机理 4
第三节运用原则 5
第四节常用方法和剂型 6
一常用方法 6
二常用剂型 8
一经络 10
第五节经络穴位简介 10
二穴位 11
三取穴方法 14
第六节临床注意事项 16
第七节常用穴位 17
一手太阴肺经穴位 17
二手阳阴大肠经穴位 18
三足太阴脾经穴位 18
四 足阳明胃经穴位 19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位 20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20
五手少阴心经穴位 20
八足少阴肾经穴位 22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位 22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位 22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位 23
十三任脉穴位 23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位 23
十四督脉穴位 24
十五经外奇穴 25
第二章各论 27
第一节传染病 27
一流行性感冒 27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8
三流行性腮腺炎 29
四肺结核 29
七疝气 (2 31
五麻疹 31
六白喉 36
七百日咳 39
九传染性肝炎 40
八猩红热 40
十痢疾 44
(一)预防方剂 50
(二)治疗方剂 50
十一疟疾 50
十二血丝虫病 77
十三破伤风 78
十四血吸虫病 79
十五蛔虫病 80
一感冒 81
第二节内科 81
二咳嗽(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症) 85
三哮喘 90
四肺炎 102
五咳血 104
六呕血 105
七腹泻 106
八呕吐 119
九胃病 125
十胃下垂 128
十一腹痛 129
十二噎膈 134
十三呃逆 136
十四臌胀 137
十五便秘 144
十六积聚 146
十七水肿 147
十八肝硬化 154
十九肝癌 154
二十一头痛 155
二十脾肿大 155
二十二眩晕 166
二十三高血压 167
二十四盗汗 168
二十五自汗 169
二十六面神经麻痹 171
二十七二便不通 178
二十八癃闭 181
二十九尿道炎 192
三十淋症 193
三十一遗尿 194
三十二尿频 195
三十三肾炎 196
三十四血尿 197
三十五白浊 198
三十六遗精 198
三十七阳萎 200
三十八强中症 201
三十九缩阳症 201
四十失眠 202
四十一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203
四十二高热 208
四十三昏迷 210
四十四脚气病 211
四十五癫痫 212
四十六黄疸 213
四十七内科杂症 217
第三节外科 226
一皮肤病 226
二淋巴结炎 227
四阴部水肿 228
三淋巴结核 228
五乳腺炎 229
六睾丸炎 230
八前列腺肥大症 234
九脱肛 234
十肠梗阻 236
十一阑尾炎 238
十二慢性胆囊炎 242
十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42
十五腰痛 243
十四坐骨神经痛 243
十六肩漏风 245
十七溺水 246
十八毒蛇咬伤 247
第四节妇产科 249
一痛经 249
二闭经 250
三月经过多 251
四月经不调 251
六妇女乳缩 252
五倒经 252
七妇女乳卸 253
八功能性子宫出血 253
九白带 254
十妇女血痞 255
十一子宫脱垂 256
十二胎动 258
十三子淋 259
十五妊娠伤寒护胎 260
十四子悬 260
十六先兆流产 261
十七难产 261
十八胎盘滞留 264
十九死胎 265
二十产后小便不止 266
二十一产后出血 266
二十二产后血晕 266
二十三坠胎 267
二十五妇科杂症 268
二十四盘肠产 268
第五节儿科 269
一疳积 269
二 流涎 274
三夜啼 275
四惊风 278
五夜惊 284
六 囟肿 284
七囟陷 285
九断乳 286
八颈软 286
十小儿麻痹后遗症 287
十一颅骨不合 287
十二儿科杂症 288
第六节五官科 291
一咽喉 291
二口腔 295
三耳 309
四鼻 310
五眼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