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古生物学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史学教研室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0
  • ISBN:
  • 页数:442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2

上册 2

第一部分 总论 2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内容与进化论 2

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分科 2

第二节 生物的种数 3

第三节 生物体的物质组成 6

第四节 化石的形成 7

一、化石形成的条件 8

二、化石保存的方式 9

一、选择学说 13

第五节 进化论 13

二、遗传与变异 14

三、物种和物种形成 16

(一)达尔文的性状分歧学说 16

(二)近代关于物种形成问题的研究 18

(三)物种的鉴别 22

(四)居群内的变异 23

四、生物进化的特征 25

五、生物进化的历程 33

第六节 古生物分类和命名 35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40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0

第二节 现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42

一、现代海洋环境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生物的控制 44

第三节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 44

二、现代海区的划分 51

第四节 大陆环境与陆生生物 54

一、大陆环境的某些特点及其对陆生生物的控制 54

二、淡水盆地与淡水生物 55

第五节 古生态学 56

一、生态学的一些名词概念 56

二、古生物形态功能分析方法 57

三、古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57

第三章 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59

第一节 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59

一、确定相对地质年代和划分对比地层 59

二、重建古地理 61

四、构造地质学上的应用 62

三、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生因 62

五、地球物理和天文学的意义 63

六、研究生物演化和生命起源 64

第二节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5

一、一般的研究程序 65

二、化石鉴定步骤和论文撰写格式 65

三、标本处理方法 66

四、化石标本的复原方法 67

五、化石的研究手段 67

六、研究结果的图表表示方法 69

七、数理统计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 71

第四章 古生物学发展简史 74

第一节 我国古代人们对化石的认识 74

第二节 古代欧洲人对化石的认识 75

第三节 英国产业革命以后人们对化石的认识及古生物学的诞生 77

第四节 近代古生物学的发展 79

第五节 我国近代古生物学的发展 80

第二部分 古无脊椎动物 84

第五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84

第一节 概述 84

第二节 肉足纲(Sarcodina) 85

第三节 根足亚纲(Rhizopoda) 85

第四节 有孔虫亚纲(Foraminifera) 87

一、概述 87

二、?(目)外有孔虫 94

(一)主要特征 103

三、?目(Fusulinida) 103

(二)分类 107

(三)演化趋向和地质历程 113

(四)制片和鉴定 115

四、有孔虫的生态及地质历程 117

第五节 太阳虫亚纲(Heliozoa) 118

第六节 放射虫亚纲(Radiolaria) 119

第七节 孢子虫纲(Sporozoa) 123

第八节 纤毛虫纲(Infusoria) 123

一、概述 123

二、铃纤虫类(Tintinnids) 124

第九节 原生动物的系统发生 125

第六章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 127

第一节 形态构造 127

第二节 分类及代表属 129

第三节 生态 132

第四节 地史分布及地质意义 133

第七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 135

第一节 概述 135

第二节 水沟系和骨骼 137

第三节 分类 139

第四节 生态和地史分布 143

第八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144

第一节 概述 144

第二节 水螅纲(Hydrozoa) 147

第三节 钵水母纲(Scyphozoa) 155

第四节 原水母纲(Protomedusae) 160

第五节 珊瑚纲(Anthozoa) 161

第六节 珊瑚纲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169

一、钝胶珊瑚亚纲(Ceriantipatharia) 169

二、八射珊瑚亚纲(Octocorallz) 169

三、菟海葵珊瑚亚纲(Zoantharia) 172

四、系统发生 175

第七节 皱壁珊瑚目(Rugosa) 177

一、骨骼构造 177

二、分类及代表属 184

三、构造类型 190

四、演化及地质历程 192

五、鉴定方法 194

第八节 横板珊瑚目(Tabulata) 195

一、概述 201

第九节 硬珊瑚目(Scleractinia) 201

二、分类 205

三、演化趋向 207

第十节 腔肠动物(刺胞亚门)的生态 207

第十一节 腔肠动物(刺胞亚门)骨骼的生成和化学成分 209

第十二节 腔肠动物(刺胞亚门)的系统发生 210

第十三节 无刺胞亚门(Acnidaria)〔=栉水母亚门(Ctenophora)〕 210

第九章 无体腔和具假体腔的后生动物 213

第一节 无体腔动物(Acoelomate) 214

第二节 假体腔动物(Psedocoelomate) 216

第十章 具体腔的蠕形原口动物 220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220

一、概述 220

二、多毛纲(Polychaeta) 227

三、虫颚(Scolecodont) 229

第二节 螠门(Echiurida) 232

第三节 星虫门(Sipunculida) 233

第四节 鳃曳动物门(Priapuloidea) 233

第五节 帚虫动物门(Phoronida) 234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235

第一节 概述 235

第二节 原节肢亚门(Protoarthropoda) 238

第三节 三叶形虫亚门(Trilobitomorpha) 239

第四节 三叶虫纲(Trilobita) 240

一、背甲构造 240

二、腹面构造 245

三、分类 246

四、个体发育 252

五、生态 254

六、演化趋向 256

七、地质历程 257

第五节 有螯肢亚门(Chelicerata) 258

一、肢口纲(Merostomata) 258

二、蛛形纲(Arachnida) 262

三、坚角蛛纲(Pycnogonida) 264

第六节 有颚亚门(Mandibulata) 265

第七节 甲壳纲(Crustacea) 265

一、蔓足亚纲(Cirripedia) 267

二、鳃足亚纲(Branchiopoda) 267

一、软体构造 268

第八节 介甲目(Conchostraca) 268

二、壳瓣特征 269

三、生态 271

四、个体发育 271

五、分类及其代表属 272

六、地质历程 275

第九节 介形亚纲(Ostracoda) 275

一、概述 275

二、壳瓣构造 276

三、分类 281

四、演化及地史历程 283

第十节 软甲亚纲(Malacostraca) 285

第十一节 多足纲(Myriapoda) 287

第十二节 昆虫纲(Insecta)或六足纲(Hexapoda) 289

第十二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295

第一节 概述 295

一、一般特征 295

二、分类 296

第二节 双神经纲(Amphineura) 296

第三节 腹足纲(Gastropoda) 299

一、概述 299

二、外壳构造 300

第六节 生态 301

三、分类 302

四、生态 305

第四节 掘足纲(Scaphopoda) 307

第五节 双壳纲(Bivalvia) 308

一、概述 308

二、软体构造 309

三、壳体构造 311

四、观察坐标、度量及其它 318

五、分类 319

六、生态 326

第六节 头足纲(Cephalopoda) 328

一、概述 328

二、外壳类的硬体构造 329

三、鹦鹉螺亚纲(Nautiloidea) 334

四、杆石亚纲(Bactritidea) 338

五、菊石亚纲(Ammonoidea) 339

六、鞘形亚纲(Coleoidea) 342

七、头足纲形态构造的功能分析和生态 344

八、头足纲的演化及地质历程 346

第七节 软舌螺纲(Hyolitha) 349

一、概述 349

二、壳体构造 349

三、观察座标及度量 350

四、分类 351

五、古生态 352

六、地质历程及地理分布 353

第八节 竹节石纲(Tentaculita) 353

一、概述 353

二、分类 354

三、古生态 355

第九节 软体动物各纲的系统发生 356

四、地质历程和地理分布 356

第十三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 357

第一节 概述 357

第二节 硬体构造 359

第三节 分类 362

第四节 研究方法、生态及地质历程 364

第十四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366

第一节 概述 366

第二节 软体构造 367

第三节 壳子构造 370

一、壳子的外部构造 370

二、壳子的内部构造 374

一、无铰纲(Inarticulata) 376

第四节 分类 376

二、有铰纲(Articulata) 378

第五节 地质历程 389

第十五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附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 395

第一节 概述 395

第二节 海胆亚门(Echinozoa) 398

一、海蛇螺纲(Helicoplacoidea) 398

二、海座星纲(Edrioasteroidea) 399

三、海蛇匣纲(Ophiocistioidea) 399

四、海环擒纲(Cyclocystoidea) 401

五、海参纲(Holothuroidea) 401

六、海胆纲(Echinoidea) 402

第三节 海扁果亚门(Homalozoa) 406

二、海林擒纲(Cystoidea) 408

第四节 海百合亚门(Crinozoa) 408

一、始海百合纲(Eocrinoidea) 408

三、拟海百合纲(Paracrinoidea) 411

四、垫海蕾纲(Edrioblastoidea) 411

五、拟海蕾纲(Parablastoidea) 412

六、海蕾纲(Blastoidea) 412

七、鳞海林擒纲(Lepidocystoidea) 414

八、海百合纲(Crinoidea) 414

第五节 海星亚门(Asterozoa) 419

一、海星纲(Asteroidea) 419

二、海蛇尾纲(Ophiuroidea) 419

第六节 棘皮动物的系统发生 420

第八节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 421

第七节 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 421

第十六章 笔石动物门(Graptolithina) 423

第一节 概述 423

第二节 骨骼构造 424

第三节 繁殖和发育 428

第四节 分类及代表属 429

一、实茎笔石纲(Stereostolonata) 430

二、正笔石纲(Graptoloidea) 432

第五节 演化趋向和地质历程 437

第六节 生活方式和保存特点 440

二、分类 443

一、脊索动物的一般特点 443

第一节 概述 443

第十七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443

第三部分 古脊椎动物 443

下册 443

第二节 半索动物亚门(Hemichordata) 444

第三节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444

第四节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445

第五节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447

一、脊椎动物的一般特点 447

二、脊椎动物的基本构造 447

三、脊椎动物的起源问题 451

四、脊椎动物亚门的分类 451

五、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 452

第一节 圆口纲(Cyclostomata) 453

第十八章 无颌类(Agnatha) 453

第二节 甲胄鱼纲(Ostracodermi) 454

第三节 甲胄鱼纲的地质历程 460

第十九章 鱼纲(Pisces) 461

第一节 颌的出现及其它 461

第二节 棘鱼亚纲(Acanthodii) 462

第三节 盾皮鱼亚纲(Placodermi) 464

第四节 软骨鱼亚纲(Chondrichthyes) 471

第五节 硬骨鱼亚纲(Osteichthyes) 478

一、概述 478

二、内骨骼的模式构造 478

三、硬骨鱼的其它系统构造 479

四、分类 480

第六节 鱼纲的地质历程 489

第二十章 两栖纲(Amphibia) 490

第一节 最先登陆的脊椎动物 490

第二节 骨骼的基本构造 490

第三节 分类 491

第四节 起源及地质历程 495

第二十一章 爬行纲(Reptilia) 498

第一节 概述 498

第二节 缺弓亚纲(Anapsida) 501

第三节 单弓亚纲(Synapsida) 504

第四节 阔弓亚纲(Euryapsida) 506

第五节 双弓亚纲(Diapsida) 507

第六节 起源、演化及地质历程 514

第二节 骨骼的基本构造 516

第二十二章 鸟纲(Aves) 516

第一节 概述 516

第三节 分类 517

第二十三章 哺乳纲(Mammalia) 521

第一节 概述 521

一、骨骼特征 521

二、牙齿特征 525

三、表皮衍生物 529

四、起源和分类 529

第二节 始兽亚纲(Eotheria) 529

第三节 原兽亚纲(Prototheria) 530

第四节 多瘤齿兽亚纲(Allotheria) 530

一、古兽次亚纲(Pantotheria) 531

第五节 兽亚纲(Theria) 531

二、后兽次亚纲(Metatheria) 532

三、真兽次亚纲(Eutheria) 532

1.食虫目(Insectivora) 533

2.?兽目(Anagalida) 533

3.翼手目(Chiroptera)和皮翼目(Dermoptera) 534

4.纽齿目(Taeniodonta)和裂齿目(Tillodontia) 535

5.灵长目(Primates) 535

6.贫齿目(Endentata) 543

7.啮齿目(Rodentia) 543

8.兔形目(Lagomorpha) 544

9.鲸目(Cetacea) 544

10.古食肉目(Creodonta) 544

11.食肉目(Carnivora) 545

12.踝节目(Condylarthra) 549

13.钝脚目(Pantodonta) 550

14.南方有蹄目(Notoungulata) 551

15.奇蹄目(Perissodactyla) 552

16.偶蹄目(Artiodactyla) 561

17.长鼻目(Proboscidea) 569

18.海牛目(Sirenia)和索齿兽目(Desmostylia) 576

19.蹄兔目(Hyracoidea) 576

20.重脚目(Embrithopoda) 576

第六节 哺乳动物的时代 576

第一节 概述 579

第二节 细菌(Bacteriophyta) 579

第二十四章 低等植物 579

第四部分 古植物 579

第三节 蓝藻(Cyanophyta) 582

一、蓝藻的构造 583

二、蓝藻的化石 586

第四节 绿藻(Chlorophyta) 590

一、概述 590

二、分类 590

第五节 轮藻(Charophyta) 597

一、形态构造 597

二、分类 601

三、生态 603

四、演化趋向及地质历程 603

第六节 裸藻(Euglenophyta) 605

二、金藻的内生孢子 606

第七节 金藻(Chrysophyta) 606

一、概述 606

三、颗石藻类(Coccolithopolida) 607

四、硅鞭毛藻类(Silicoflagellates) 609

第八节 黄藻(Xanthophyta) 611

第九节 甲藻(Pyrrophyta) 612

第十节 疑源类(Acritarch) 616

第十一节 硅藻(Bacillariophyta) 619

一、壳壁构造 619

二、分类 621

三、生态及地质意义 623

第十二节 红藻(Rhodophyta) 623

第十三节 褐藻(Phaeophyta) 628

第十四节 叠层石(Stromatolith) 630

第十五节 粘菌(Myxomycophyta)和真菌(Eomycophyta) 639

第二十五章 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641

第一节 植物体的维管束系统 641

第二节 茎 644

第三节 叶 648

第四节 根 655

第五节 繁殖器官 656

第二十六章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660

第一节 概述 660

第二节 分类 660

第三节 地质历程、生活环境与演化 661

第二节 裸蕨纲(Psilotopsida) 662

第二十七章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662

第一节 概述 662

第三节 石松纲(Lycopsida) 667

一、特征 667

二、分类 668

三、地质历程、生活环境和演化 676

第四节 楔叶纲(Sphenopsida) 677

一、特征 677

二、分类 678

三、地质历程、环境和演化 686

第五节 真蕨纲(Filicopsida) 687

一、特征 687

二、蕨叶的形态 688

三、分类 689

四、地质历程、环境和演化 697

第二十八章 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 699

第一节 概述 699

第二节 种子蕨纲(Pteridospermopsida) 701

第三节 苏铁纲(Cycadopsida) 713

第四节 苛达树纲(Cordaitopsida) 718

第五节 银杏纲(Ginkgopsida) 719

第六节 松杉纲(Coniferopsida) 722

一、树叶化石 725

二、木材化石 727

第七节 买麻藤纲(Gnetopsida) 727

第八节 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 728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s) 729

二、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s) 732

第九节 起源及地质历程 733

第二十九章 孢子花粉分析 735

第一节 基本原理和方法 735

第二节 孢子花粉的一般形态特征 737

第三节 各类植物的孢子花粉形态特征和举例 741

第四节 化石孢子花粉常见属举例 746

第五节 孢粉样品的野外采集和实验室处理 748

第五部分 亲缘关系不明的门类和遗迹化石 751

第三十章 牙形刺(Conodonts) 751

第一节 概述 751

第二节 形态构造 751

第三节 分类 753

第四节 古生态和研究方法 755

第五节 来源问题 756

第三十一章 几丁虫(Chitinozoa) 758

第一节 形态构造 758

第二节 壳壁的构造和成份 761

第三节 分类位置问题 761

第四节 地质意义和古生态 763

第三十二章 遗迹化石(Trace Fossil) 765

第一节 概述 765

第二节 分类 766

第三节 研究遗迹化石的意义 772

索引 776

主要参考文献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