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加印;张利满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0288628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际汉语教师短期培训”丛书中的一种。全书论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技巧,通过案例分析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探讨了如何体现多元素文化意识及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如何让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等多方面问题。

第一编 中华文化 1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3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生成背景 5

一、地理环境 5

二、农耕经济 6

三、社会结构 6

第三节 传播中华文化应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 6

第二章 中国姓氏与名、字、号 8

第一节 姓和氏 8

第二节 姓氏的来源 9

第三节 名、字、号 10

第三章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 12

第一节 诸子百家 12

一、儒家学说 12

二、道家学说 14

三、其他学说 15

第二节 两汉经学 16

第三节 魏晋玄学 16

第四节 宋明理学 17

第五节 清代朴学 17

第四章 中国古代典籍藏书 18

第一节 经书 19

一、“十三经” 19

二、“四书五经” 19

第二节 史书 20

一、编年体 20

二、纪传体 21

三、纪事本末体 22

第三节 类书 22

第四节 辞书 23

第五节 书籍的分类 24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 25

第一节 早期教育 25

第二节 国子监 26

第三节 书院的兴盛与衰落 27

第四节 家庭教育、学塾教育 29

第五节 科举制度 30

第六章 中国宗教信仰 33

第一节 佛教 34

第二节 道教 34

第三节 其他宗教 36

一、伊斯兰教 37

二、基督教 37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38

第一节 天文历法 38

第二节 农学 39

第三节 算学 40

第四节 医学 41

第五节 水利地学 43

第六节 民居建筑 44

一、古城民居 44

二、宫殿皇陵 46

三、万里长城 48

四、园林艺术 49

五、其他建筑 50

第八章 中国古代艺术 52

第一节 书法艺术 52

第二节 绘画艺术 54

第三节 戏曲艺术 56

第四节 音乐艺术 59

第五节 手工业艺术 61

第六节 服饰艺术 62

第九章 中国的风俗习惯 64

第一节 节日 64

一、除夕 65

二、春节 66

三、元宵节 66

四、清明节 67

五、端午节 68

六、中秋节 69

七、其他节日 70

第二节 饮食 70

一、茶 70

二、酒 72

三、菜系 73

第三节 婚丧嫁娶 74

第四节 颜色寓意 75

第五节 祥兽文化 76

第十章 中国文学 78

第一节 古代文学 78

一、神话 78

二、《诗经》与《楚辞》 79

三、先秦散文 80

四、汉赋 81

五、《乐府诗集》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82

六、唐诗宋词 83

七、元杂剧 86

八、明清小说 87

第二节 现代文学 88

一、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运动 88

二、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89

三、现代文学代表作家及经典作品 90

第二编 中国国情 97

第一章 国土资源 99

第一节 国土疆域 99

一、地理概况 99

二、高原盆地 100

三、黄河、长江 101

四、半岛岛屿 102

第二节 各类资源 102

一、土地 102

二、江河湖海 103

三、名山峻岭 104

第二章 历史发展 106

第一节 远古时期 106

第二节 夏商周 107

第三节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108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10

第五节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111

第六节 宋元明清时期 113

第七节 近代变革 114

第八节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16

第三章 中国的行政区划 120

第一节 古代行政划分 120

第二节 当代中国行政区划 121

第三节 省级行政区名称的由来 122

一、由历史旧名或地名而来 122

二、由境内的地理环境而来 123

三、由境内有名的地方或城市而来 123

第四节 古都文明 123

第四章 人口与民族 126

第一节 人口及民族构成 126

第二节 民族分布 126

第三节 民族政策 127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8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8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29

第三节 政治协商制度 129

第四节 国家行政制度 130

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1

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 131

第三编 跨文化交际 135

第一章 绪论 137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 137

第二节 交际的含义 138

第三节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139

第二章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及主要障碍 141

第一节 语言障碍 141

一、语音 142

二、词汇 143

三、汉字 144

四、语法 144

五、语用 145

第二节 非言语障碍 146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146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其与语言交际的主要区别 147

三、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148

四、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失误 149

第三节 其他潜在障碍 153

一、中华文化的特点 153

二、价值观念 154

三、伦理道德 155

四、思维方式 156

五、文化定式 157

六、文化偏见 159

七、民族中心主义 160

八、陌生人心理 161

九、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161

第三章 跨文化适应与国际汉语教学 165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的阶段 165

第二节 中介文化行为系统理论 166

一、母语文化的迁移过程 166

二、习得目的语文化的过滤过程 166

三、目的语文化的泛化过程 166

四、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 167

第三节 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167

一、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 168

二、文化休克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影响 169

三、如何消除文化休克现象 170

第四章 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与方法 173

第一节 培养并提高跨文化理解力 173

第二节 培养并提高跨文化敏感性 174

第三节 培养并提高跨文化有效性 176

模拟题与案例分析 178

模拟题一 178

模拟题二 184

模拟题三 190

模拟题四 196

模拟题五 202

案例分析一 208

案例分析二 209

案例分析三 210

案例分析四 211

案例分析五 213

参考答案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