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章 国民党建立全国统治 1
一、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和十年内争的开端 1
二、宁汉对立与合流 4
三、蒋介石再起与汪精卫的再失败 11
四、二次北伐和济南惨案 16
五、北洋王朝的覆灭 22
六、张学良怒对日本:“我是个中国人!” 25
七、东北易帜的实现 32
第二章 国民党政权初期的内政外交 35
一、厉行“清党” 35
二、实施“训政” 37
三、财政举措 39
四、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的设立 42
五、改订新约 45
六、挑起中东路事件 49
一、鲍罗廷改组中共中央 54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4
二、挽救革命的紧急会议 58
三、打响第一枪 63
四、转向农村的伟大开端 68
五、打起苏维埃旗帜 72
六、从城市退兵时的最后一战 75
七、星火遍地 78
八、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 80
九、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 87
第四章 国民党军阀混战 93
一、蒋介石的“削藩策”和编遣会议的召开 93
二、一个在野反对派的出现 98
三、“三全大会”的风波 101
四、收拾桂系 103
五、拉阎打冯 106
六、少帅助蒋剪群雄 110
七、软禁胡汉民和召开国民会议 116
八、骨鲠在喉是两广 120
第五章 工农武装割据 124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24
二、古田会议前后 129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确立 135
四、《红旗》报上的争论 139
五、苏区的土地革命 144
六、红军前期反“围剿”战争 151
一、转入秘密活动 155
第六章 共产党的白区工作 155
二、中央特科 158
三、党组织的恢复和整顿 163
四、白区工人运动 166
五、中国托派的出现 170
六、中共对托陈取消派的清除 174
第七章 路线之争和大肃反 181
一、李立三冒险主义 181
二、王明上台及其“左”倾路线 186
三、打“AB团”和富田事变 192
四、闽西肃清“社会民主党”案 198
五、血染白雀园 201
六、湘鄂西四反“改组派” 206
第八章 第三种势力的活跃 210
一、内争局面中的第三派 210
二、邓演达组建第三党 211
三、第三党的“平民革命”论 216
四、人权派高呼“人权” 222
五、胡适的“演进改革”论和罗隆基的反共策略 228
六、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233
七、梁漱溟和晏阳初的乡建理论与实践 236
第九章 “九一八”国难 246
一、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 246
二、石原构想 252
三、九一八事变 254
四、东三省沦丧 258
五、事变中的张学良与蒋介石 261
六、伪满洲国开场 265
七、一二八上海抗战 269
八、人民群众的抗日浪潮 274
九、东北义勇军的崛起和失败 280
第十章 国民党强化统治 283
一、蒋介石确定“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283
二、强化军事政治统治 286
三、法西斯宣传和新生活运动 289
一、热河沦陷 295
第十一章 日本继续扩张和中国局部抗战 295
二、血战长城线上 299
三、丧权辱国的《塘沽?定》 304
四、冯玉祥举兵张家口 307
五、福建人民政府反日反蒋 314
六、抗联战斗在白山黑水间 320
第十二章 红军的悲壮历程 324
一、红军战争的发展 324
二、李德的“单纯防御”战略 337
三、红军被迫长征 340
四、中共历史的转折 343
五、中共中央与张国焘的斗争 348
六、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和进军山西 354
七、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56
八、西路军的悲惨失败 358
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362
第十三章 思想文化界的论争 366
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366
二、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374
三、文化出路问题的争论 380
四、左翼文化运动和抗日文化宣传 390
第十四章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394
一、察东事件 394
二、“何梅?定” 397
三、日本策动的“华北自治”运动 403
四、一二九运动 408
一、瓦窑堡会议和中共白区工作的转变 412
第十五章 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 412
二、“共组北方联合战线” 416
三、国民党政策的变化 422
四、“打通共产党的关系” 427
五、国共上层的初步接触 431
第十六章 内战的停止 436
一、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436
二、两广事变 442
三、蒋介石支持的绥远抗战 448
四、东北军、十七路军与中共的关系 451
五、从洛川会谈到肤施会谈 458
六、西安事变的爆发 461
七、事变震惊中外 464
八、释蒋和平解决 469
第十七章 全国抗战的准备 476
一、国共合作局面的初步形成 476
二、中共为迎接全国抗战的努力 480
三、国共谈判联合抗日 484
四、国民党的抗战装备 496
第十八章 十年间的经济 503
一、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的增长和商品倾销 503
二、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掠夺和在华北的经济走私 506
三、国家金融垄断网的建立 515
四、从“废两改元”到“法币政策” 520
五、资源委员会的成立和重工业开发 525
六、私人民族资本的艰难发展 529
七、民族资本集中趋势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534
第十九章 现代民族资本集团 541
一、荣氏兄弟企业集团 541
二、上海永安公司 550
三、大中华火柴公司 557
四、“永久黄”实业集团 566
五、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572
六、卢作孚与民生公司 578
后记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