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计划总论 7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家计划 8
第一节 国家计划的内涵 8
第二节 计划理论的发展和国家计划的实践 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计划 14
第四节 国家计划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21
第二章 国家计划的内容和体系 28
第一节 国家计划的内容 28
第二节 国家计划的体系 30
第三节 国家计划的形式 35
第一节 国家计划制定的程序和方法 39
第三章 国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9
第二节 制定和实施计划的社会参与制度 48
第三节 国家计划实施中的调控和协调 50
第四节 国家计划的组织系统 54
第四章 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 57
第一节 国家计划制定和实施的信息基础 57
第二节 宏观经济监测 60
第三节 宏观经济预警 63
第二篇 战略与规划 69
第五章 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70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70
第二节 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与选择 74
第三节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80
第一节 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转换战略 86
第六章 产业结构转换战略和产业政策 86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转换战略的选择 94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97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10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03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09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12
第四节 区域发展政策 114
第八章 国土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与规划 117
第一节 国土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战略 117
第二节 我国国土及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则 122
第三节 国土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与规划的实施 128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0
第九章 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 130
第二节 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133
第三节 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137
第十章 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 144
第一节 社会发展战略的制订 144
第二节 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 148
第三节 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 152
第四节 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资金支持问题 157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战略和规划 161
第一节 环境保护战略和规划的基本概念 161
第二节 我国环境保护战略 163
第三节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计划) 166
第四节 我国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和规划的主要政策和制度 171
第三篇 目标与政策 174
第一节 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内容及意义 175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175
第二节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测算 176
第三节 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分析判断与调节 187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与主要比例 192
第一节 经济增长及其规律性 192
第二节 经济增长目标与宏观调控 201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中的主要比例关系 206
第十四章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 211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的任务和方针 211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15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224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下国家对消费进行计划指导的必要性 231
第十五章 消费水平与消费政策 231
第二节 消费水平 233
第三节 消费结构 239
第四节 消费政策 243
第十六章 社会商品流通与国家订货制度 249
第一节 商品流通计划管理改革的方向 249
第二节 建立国家订货制度 252
第三节 建立国家储备、投放体系 258
第四节 建立国家订货制度的配套条件及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261
第十七章 对外经济与国际经济政策 265
第一节 对外经济概述 265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规划管理与政策 267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规划管理与政策 272
第四节 国际收支平衡与调节 277
第十八章 宏观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 281
第一节 宏观收入分配的作用和机制 281
第二节 宏观收入分配计划的基本内容 283
第三节 宏观收入分配政策 292
第十九章 物价水平与价格政策 298
第一节 价格的计划管理与调控 298
第二节 价格总水平与价格结构 302
第三节 重要商品与服务的价格 308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市场价格宏观调控体系 311
第二十章 社会资金总量平衡 314
第一节 社会资金总量计划管理的必要性和任务 314
第二节 社会资金总量平衡 318
第三节 社会资金总量调控的政策选择 326
第四节 国家公共资金动员和运用计划 330
第四篇 模式比较 334
第二十一章 外国计划模式的比较 335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与计划模式 335
第二节 计划经济的计划模式 338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计划模式 344
第二十二章 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变革 352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变动(1949-1978年) 352
第二节 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计划体制的改革与发展(1979年以来) 355
第三节 我国计划体制的演变和外国计划模式比较给我们的启示 358
后记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