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第一章创基(公元前五—四世纪) 1
柏拉图 5
乌托邦(7)理式论和对艺术摹仿的解释(13)文艺与政治的关系(19)关于美和美感(22)论灵感(27)小结 29
亚里士多德 29
摹仿说(31) 悲剧理论(37) 论美和艺术批评标准 47
合适说(51) 形象的感染力(53)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 54
第二章守业(公元前三世纪—公元—或三世纪) 56
贺拉斯 56
摹仿与创造(58) 合适与类型(60) 体裁与语言(61)天才与习练(62) 判断力与感染力(63) 娱乐与教益 64
朗加弩斯 65
崇高的定义(66) 理智与感情的真假(67) 崇高的来源(68) 摹仿与实践标准(69)朗加弩斯与贺拉斯 70
第三章上天(公元三—十三世纪) 74
普罗提诺 77
美的来源在于理式的分享(78) 美感的实现在于对善的理解(80) 艺术创造高于自然(82) 美的目的在于复归上帝 83
圣·托马斯·阿奎那 83
圣·奥古斯丁 84
但丁 93
人生完善的道路和信仰(95) 诗的四义说及美与善的不同(96) 最伟大的主题:安全·爱情·美德(98) 论人民语言的优越性(100) 悲剧与喜剧 102
第四章人间(公元十四—十六世纪) 104
人与神的关系 108
古今之争 112
文艺类型的创新和发展 115
镜子说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119
语言问题 121
文艺的社会功用 122
为艺术辩护 123
小结 126
第五章宫廷(公元十七—十八世纪) 127
法国 128
高乃依圣·艾菲蒙 130
布瓦罗 132
理性与感性(133)真与美(133) 论摹仿(134) 规则与合适(135)体裁与类型(136)完整与明晰(137)好作品的标准(138)小结 138
英国 139
德莱顿蒲柏 140
约翰逊 144
真的标准(145) 善的标准(146) 合理的标准 146
关于文艺批评和莎评 149
第六章自觉(公元十八世纪) 151
法国 153
伏尔泰卢梭 154
狄德罗 156
论真实(157) 剧本与表演(163) 文艺批评标准 166
美在关系说 170
博马舍 173
德国 175
康德 176
莱辛 183
歌德席勒 201
小结 209
英国 210
杨格 211
荷迦斯菲尔丁 214
博克 219
启蒙文论的特点及其同人文主义文论的比较 223
第七章奔放(公元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225
赫尔德 227
文艺的人道意义(229) 关于艺术想象(231) 民族的和历史的观点(234) 关于民族戏剧 236
奥·史雷格尔弗·史雷格尔 237
黑格尔 241
论美和艺术的本质(244) 自然美与艺术美(249) 艺术类型的发展(252) 论情致与性格(257) 戏剧理论 261
小结 266
渥兹华斯柯勒律支 272
关于诗的定义和目的(274) 想象与幻想(278)关于民间语言及散文与诗的区别(280) 浪漫派与新古典主义的对比 284
司汤达 285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286) 关于古典主义(289) 笑与喜剧 290
雨果 291
社会发展与诗的特征(291) 关于美与丑(296)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298) 论诗与诗人(299) 小结 303
第八章严峻(公元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二十世纪初) 305
社会学派(实证论) 309
史达尔夫人圣·佩韦泰纳 311
阿诺德莫里斯 316
资本主义与文艺(317) 文艺及其批评的目的和任务 319
文艺与乌托邦 321
左拉与实验小说 323
文学研究的对象和小说的任务(325)实验的自然主义 327
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 332
艺术的对象与目的(332)艺术表现的直觉性(336)悲剧的发展(338)论喜剧性与普遍性 341
别林斯基 342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345)文艺的本质和目的(347)文艺的人民性(349)关于形象思维和典型(352)内容与形式 356
车尔尼雪夫斯基 358
文艺理论中的唯物主义(360)艺术的起源和作用 366
现实美与艺术美(369) 关于典型与想象(371)悲剧理论 375
年轻的美国:爱伦·坡惠特曼 378
马克思恩格斯 386
文艺活动的存在 389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89)在制约中的文艺活动 392
艺术作为一种活动存在 395
文艺的作用与发展 397
文艺的积极作用(307)资本主义与文艺(398)文艺的前途 400
关于文艺创作 402
内容与形式(402)现象与本质(403)文艺创作的倾向性 405
文艺创作的典型性(407)关于悲剧 409
关于文艺批评 411
批判与继承的问题(413)整体而辩证地对待文艺现象 414
重视艺术的自身规律 415
托尔斯泰 416
资本主义与艺术(417)宗教与艺术(420)全民艺术(422)艺术标准和批评标准(424)对莎士比亚的评论(428)小结 430
附录:一、本书所论主要人物生平简介 432
二、主要参考书目 451
后记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