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
二、各家学说概述 6
三、各家学说的源流、演变和分析 11
四、各家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和发展 22
各论 25
一、孙思邈 26
二、王冰 31
三、钱乙 35
四、许叔微 43
五、朱肱 48
六、刘完素 52
七、张元素 61
八、张从正 68
九、李杲 77
一○、陈自明 87
一一、王好古 91
一二、朱震亨 95
附一 戴思恭 100
附二 王履 104
附三 汪机 106
一三、滑寿 109
一四、薛己 113
一五、赵献可 115
一六、孙一奎 118
一七、杨继洲 123
一八、李中梓 127
一九、陈实功 132
二○、张介宾 136
二一、绮石 142
二二、喻昌 146
二三、吴有性 152
附 戴天章 157
二四、张璐 159
二五、张志聪 165
二六、柯琴 171
二七、叶桂 174
二八、王维德 181
二九、徐大椿 184
三○、陈念祖 190
三一、吴瑭 193
附 王士雄 201
三二、王泰林 207
三三、吴师机 213
三四、唐宗海 217
附编 223
一、《大医精诚》 孙思邈 224
二、《治病略例》 孙思邈 225
三、《有无虚实辨》 王冰 226
四、《“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辨》 王冰 227
五、《虚实腹胀》 钱乙 227
六、《辨少阴脉紧证》 许叔微 227
七、《问表证》 朱肱 229
八、《问里证》 朱肱 230
九、《病机论》 刘完素 230
一○、《用药用方辨》 张元素 235
一一、《制方法》 张元素 235
一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法诠》 张从正 236
一三、《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张从正 238
一四、《脾胃虚实传变论》 李杲 240
一五、《脾胃胜衰论》 李杲 241
一六、《月经序论》 陈自明 245
一七、《血枯方论》 陈自明 245
一八、《暴崩下血不止方论》 陈自明 246
一九、《三法、五治论》 王好古 246
二○、《论?言妄语有阴阳》 王好古 246
二一、《阳有余、阴不足论》 朱震亨 247
二二、《相火论》 朱震亨 248
二三、《中风》 戴思恭 249
二四、《亢则害、承乃制论》 王履 251
二五、《五郁论》 王履 253
二六、《营卫论》 汪机 255
二七、《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 薛己 256
二八、《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 薛己 257
二九、《五行论》 赵献可 258
三○、《论五行各有五》 赵献可 260
三一、《丹溪相火篇议》 孙一奎 261
三二、《痿论》 孙一奎 262
三三、《诸家得失策》 杨继洲 263
三四、《头不多灸策》 杨继洲 265
三五、《穴有奇正策》 杨继洲 266
三六、《药性合四时论》 李中梓 268
三七、《乙癸同源论》 李中梓 269
三八、《痈疽治法总论》 陈实功 269
三九、《三焦、包络、命门辨》 张介宾 270
四○、《大宝论》 张介宾 273
四一、《真阴论》 张介宾 276
四二、《理虚三本》 绮石 280
四三、《理虚二统》 绮石 280
四四、《大气论》 喻昌 281
四五、《秋燥论》 喻昌 282
四六、《原病》 吴有性 283
四七、《辨时行疫疠与风寒异受》 戴天章 285
四八、《辨传经》 戴天章 285
四九、《脉象》 张璐 286
五○、《诸见血证》 张璐 288
五一、《辨血》 张志聪 290
五二、《辨气》 张志聪 291
五三、《全论大法》 柯琴 291
五四、《六经正义》 柯琴 294
五五、《十六种治法》 叶桂 297
五六、《痈疽总论》 王维德 300
五七、《阴疽论》 王维德 301
五八、《阴疽治法》 王维德 301
五九、《知病必先知证论》 徐大椿 301
六○、《病证不同论》 徐大椿 302
六一、《病同因别论》 徐大椿 302
六二、《病同人异论》 徐大椿 303
六三、《虚痨》 陈念祖 303
六四、《虚痨续论》 陈念祖 304
六五、《汗论》 吴瑭 305
六六、《温病起手太阴论》 吴瑭 306
六七、《六气辨》 王士雄 306
六八、《霍乱热证》 王士雄 307
六九、《霍乱寒证》 王士雄 307
七○、《辨证概述》 王泰林 308
七一、《温病》 王泰林 309
七二、《略言》(摘录) 吴师机 310
七三、《阴阳水火气血论》 唐宗海 313
七四、《脏腑病机论》 唐宗海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