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手册 第1卷 第1篇 机械设计总论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11017544
  • 页数:60 页
图书介绍:

1.1.1 机器或系统的失效类型 3

第1章 常用符号和数据 3

1 常用符号 3

1.1 常用字母 3

第3篇 机械工程材料 3

第1章 铸铁 3

1 铸铁牌号的表示方法 3

2 铸铁品种 3

2.1 灰铸铁 3

1.1.1 电动机的工作制、安装型式和外壳防护代号 3

1.1 概述 3

1 常用交直流电动机 3

第1章 电动机 3

第9篇 电动机和常用低压电器 3

第6篇 机械振动和噪声 3

1.1.2 零部件失效类型 3

第2篇 常用资料和数学公式 3

1.1 失效类型 3

1 机器产品的失效(故障)类型及影响因素 3

第1章 总述 3

第8篇 失效分析和故障诊断 3

2 造型设计的组成要素 3

1 造型设计定义 3

第1章 机器造型设计概述 3

第7篇 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 3

第4篇 机械设计力学基础 3

第1章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 3

1 静力学 3

1.1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第1篇 机械设计总论 3

2 机械振动的表示方法 3

1 机械振动的类型 3

第1章 机械振动的基础资料 3

2 产品质量和水平 3

第1章 机械设计 3

1 机械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3

4 造型设计的工作程序与步骤 4

1.2.4 材质因素 4

1.2.3 装配调试因素 4

1.2.2 制造工艺因素 4

1.2.1 设计因素 4

1.2 失效的基本影响因素 4

1.2 国内和国外部分标准代号 4

1.2.5 运转维修因素 4

3 造型设计的特征与原则 4

3.2 从传统设计到现代设计 4

3.1 新形势 4

3 机械设计的发展 4

1.2 力矩和力偶矩的计算公式 4

4 构件刚度的计算与折算 5

3.3 CAD系统 5

1.3 力的平移与力系简化 5

1.4 平衡方程 5

1.3 数学符号 5

2 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与故障诊断的基本类型 5

3 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5

2.1.1 失效分析对象与作用 5

2.1.2 失效分析工作三要素 5

2.1.3 失效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

2.2 故障诊断的基本类型 5

2.2.1 性能诊断和运行诊断 5

2.1 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 5

1.2 特征 6

2.1 质点运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计算公式 6

2.2 可锻铸铁 6

2.2.5 简易诊断和精密诊断 6

2.2.4 常规诊断和特殊诊断 6

2.2.3 直接诊断和间接诊断 6

2.2.2 定期诊断和在线监测 6

2.1.1 质点运动的失量与坐标表示 6

1.3 造型设计常用比例与特征 6

1.1 定义 6

1 机器造型的比例与尺度 6

第2章 造型设计的艺术表现法则 6

3 失效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6

3.1 失效分析的一般思路 6

2 运动学 6

1.1.2 常用电动机的特点及用途 7

3.2 失效分析系统工程方法 7

1.2.1 电阻应变计的基本构造 7

1.2 电阻应变计的基本构造及分类 7

1.1.2 半导体应变计的工作原理 7

1.1.1 金属材料的电阻应变效应 7

1.1 电阻应变计的工作原理 7

1 电阻应变计 7

第2章 电阻应变计测量技术 7

第1章 概论 7

第5篇 实验应力分析 7

2 强度计算 7

1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 7

第2章 机械设计的内容 7

2.1 机械零件的失效 7

2.2 载荷 7

2.3 球墨铸铁 7

2.3.2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8

2.3 零件的强度计算 8

2.5 耐热铸铁 8

2.4 蠕墨铸铁 8

1.2.2 电阻应变计的分类 8

2.3.1 机械零件的静强度 8

2.3.3 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8

2.1.2 质点运动的几种简章情形 8

3.3.1 失效对象的现场调查 8

3.3 失效分析的一般过程与步骤 8

2.3.4 机械零件的高温下的强度 9

1.5 化学元素符号 9

1.4 常用物理量名称及其符号 9

3.3.3 检测试验、查清失效原因 9

2.2 刚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公式 9

2.6 高硅耐蚀铸铁 9

2.2.1 刚体的平面运动 9

2.1.3 点的合成运动 9

1.4 常用比例的相互转换(特征矩形面的分割) 9

3.3.2 现场初步分析 9

3.1 机械零件的磨擦 9

3.2 机械零件的磨损 9

3.3 机械零件的润滑 9

3 磨擦学计算 9

5 机械振动系统的阻尼系数 9

4.1.4 钢材利用率 10

3.3.4 提出结论与报告 10

2.7 耐磨铸铁 10

2.2.2 刚体绕定点运动和自由刚体运动 10

1.3 电阻应变计的工作特性 10

4 材料的选用 10

4.1 机械工业的材料消耗 10

2.1 金属硬度与强度换算 10

2 常用数据表 10

4.1.3 产品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10

4.1.2 材料消耗预测 10

4.1.1 各种材料消耗比重 10

1.1.2 裂纹源 11

1.1.1 低应力断裂 11

1.1 基本特点 11

1 金属零件的脆性断裂 11

第2章 金属断裂与断口分析 11

1.1.4 宏观断口形貌 11

1.1.3 韧性转变脆性 11

1.2 微观机理 11

1.2 一般异步电动机 11

1.2.1 Y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 11

2.2.3 刚体运动的合成 11

1.4 各种应变计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1

1.4.1 金属应变计 11

6 机械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11

4.2 材料的选用原则 11

2.8.1 机床导轨用耐磨铸铁 11

2.8 专用耐磨铸铁 11

1.2.1 解理断裂 11

4.2.1 使用要求 11

5 工艺性 12

1.2.2 准解理断裂 12

2 金属零件的过载断裂 12

3 动力学 12

4.2.2 经济要求 12

3.1 质点和质点系支力学基本公式 12

5.1 工艺性与设计的关系 12

2.8.2 机床零件用耐磨铸铁 12

3.3 转动惯量 13

2.8.3 汽缸套用耐磨铸铁 13

5.2 工艺性与材料的关系 13

3.2 刚体的运动方程和动能 13

2.2.3 撕裂韧窝 13

2.1 韧窝的形成和性质 13

3 金属零件的疲劳断裂 13

2.2 韧窝的类型与应力状态 13

2.2.1 正交韧窝 13

2.2.2 剪切韧窝 13

3.1 疲劳断裂的基本类型 14

2.8.4 活塞环用磨铸铁 14

7.1 产品质量和成本 14

1.5 比例设计方法 14

3.2.1 疲劳断口三区的宏观一般特征 14

3.2 疲劳断口的宏观形貌特征 14

3.1.2 按疲劳断裂寿命分 14

3.1.1 按疲劳断裂的不同产生基因分 14

6 标准化 14

2.8.5 冷硬铸铁 15

3 铸铁件处理状态、名称及代号 15

3.2.2 加载类型对疲劳断口三区的影响 15

3.3 疲劳断口的微观形貌特征 15

7 价值工程 15

7.2 产品的技术评价 15

7.3 产品的经济评价 15

2.1 定义 16

7.4 产品的研制 16

7.5 价值工程举例 16

第2章 钢 16

1 钢分类及钢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16

1.1 钢分类 16

1.2.2 Y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 16

2 机器形态的均衡与稳定 16

2.2 获得均衡稳定的方法 16

1.2 钢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17

第2章 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 17

1 应力分析 17

1.1 应力分析表达式 17

3.3.1 疲劳源的典型微观特征 17

3 机器形态的统一与变化 18

3.1 定义 18

3.3.2 疲劳扩展区的微观结构 18

2 铸钢 19

3.3.3 瞬断区的微观形貌特征 19

1.2.3 YR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 19

8 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 19

8.1 造型设计 19

3.2 造型整体统一的方法 19

2.1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 19

1.2 平衡方程 19

2.1 应变分析表达式 20

2 应变分析 20

8.1.1 机械产品的外形 20

4 金属零件的环境致断 20

4.1 应力腐蚀破裂 20

2.2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 20

4.1.1 应力腐蚀破裂的特点的和影响因素 20

2.2 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 20

8.1.2 机械产品的色彩 21

3.3 造型统一中求变化的方法 21

2.4 高锰钢铸件 21

2.3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铸钢件 21

2.2 变形协调方程 21

1.2.1 力方程 22

2.6 大型铸件用低合金铸钢 22

4.1.2 应力腐蚀破裂的断口特征 22

8.2 人机工程 22

2.3 常用材料及物体的磨擦系数 22

3 应力应变关系 22

2.5 铸造锚链钢 22

1.2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 22

1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 22

1 机械系统的自由振动 22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振动 22

1.2.4 YR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 22

3.1 广义虎克定律表达式 22

2 造型的形态要素及其形式心理 23

8.2.4 听觉 23

1 定义 23

第3章 机器形态的构成方法 23

8.2.3 作用力 23

8.2.2 视野 23

8.2.1 人体尺度 23

1.4.2 半导体应变计 23

4.2.1 氢脆的特点与一般影响因素 23

3.2 屈服条件和强度理论 23

4.2 氢脆 23

1.2.2 位移方程 23

1.2.3 固有频率和振型 23

4.1 一般问题的基本方程、边界条件及解法 24

1.2.5 YH系列高转差率三相异步电动机 24

2.7 不锈耐酸钢铸件 24

4 弹性力学基本方法及其解法 24

4.2.2 氢脆的主要类型及其预防措施 24

2.4 机械传动效率的概略值 24

3.3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24

9.1.3 振动和冲击 25

9.1.2 腐蚀 25

9.1.1 温度 25

9.1 环境 25

9 环境保护和安全制度 25

9.2 环境保护 25

4.2.3 氢脆的断口形貌特征 25

4.2 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25

2.5 常用物理量常数 25

1.2.4 坐标变换与模态参数 25

1.2.6 YEJ系列电磁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 25

1.2.6 系统的自由振动 26

1.4.3 其他应变计 26

1.2.5 正则坐标 26

1 国际单位制(SI)单位 26

3 常用几何曲线的构成与演变 26

4.3 能量原理表达式 26

1.4.4 应变计安装的几个问题 26

第2章 计量单位和单位换算 26

9.3 安全制度 26

9.4.2 控制系统和操纵器 26

9.4.1 工作环境安全设计要求 26

9.4 工作环境安全设计 26

9.4.4 事故预防 27

2.8 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 27

2 机械系统的受迫振动 27

2.9 大型铸件用不绣钢铸钢 27

9.4.3 工作环境 27

4.3 蠕变断裂 27

4.3.1 蠕变断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7

1.3.1 YD系列(IP44)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 27

1.3 变速和减速异步电动机 27

1.2.7 YEP系列傍磁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 27

2 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27

3 常用物理量符号及其法定单位 28

5 热应力 28

5.1 热弹性方程和热传导方程 28

2.1 单自由度受迫振动系统 28

2.1.1 简谐激励引起的受迫振动 28

9.4.5 信号和显示器 28

2.10 耐热钢铸钢件 28

4.3.2 蠕变断裂的裂纹状态与断口形貌 28

5.2 一些典型热应力解 29

10 安全防爆设计 29

5.1 金属零件裂纹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29

10.1 燃烧 29

5 金属零件的裂纹分析 29

4 计量单位换算 30

6.1 塑性力学解法 30

6 塑性力学解法及一些典型问题塑性极限载荷 30

10.2 爆炸 30

2.11 承压钢铸钢 30

6.2 一些典型问题塑性极限载荷 31

10.3 防爆 31

2.1.2 非简谐周期性激励引起的受迫振动 31

1.1 二项公式、多项式公式和因式分解 32

1.1.1 二项式公式 32

1.1.2 多项式公式 32

1 代数 32

1.1.3 因式分解 32

第3章 常用数学公式 32

5.2 裂纹源的位向 32

5.2.1 裂源的宏观位向 32

1.2.1 圆截面直杆的扭转 32

1 机械设计步骤 32

1 杆 32

1.2.1 指数 32

1.2.2 根式 32

1.3 对数 32

1.3.1 运算法则 32

1.1 动向预测 32

1.2 方案设计 32

2.1.3 任意激励引起的受迫振动 32

第3章 机械设计的方法 32

1.2 指数和根式 32

1.2 直杆的扭转 32

1.1 直杆的轴向拉伸与压缩 32

第3章 典型构件的应力和变形的计算 32

5.2.2 裂源的微观局部位向 33

1.3 技术设计 33

1.3.2 YDJ系列齿轮减速三相异步电动机 33

1.4.3 含有指数、对数的不等式 33

1.3.2 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33

1.4 不等式 33

1.4.1 代数不等式 33

1.4.2 三角不等式 33

1.2.2 非圆截面直杆的自由扭转 33

1.5 代数方程 33

1.5.1 一元方程的解 33

2.1.1 交流电桥应变仪 34

2.2 二自由度受迫振动系统 34

2.1 应变仪 34

2 电阻应变及应变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34

4 常用几何面的构成与演变 34

1 磨损失效分析 34

1.1 磨损伤与磨损失效 34

1.1.1 磨损概述 34

1.1.2 磨损量、度与耐磨性 34

1.1.3 磨损失效 34

1.2 磨损失效的基本类型 34

1.2.1 粘着磨损 34

第3章 表面损伤及变形失效 34

1.6.2 等比级数 34

1.6.5 二项级数 34

1.6.4 一些特殊级数的和 34

1.6.3 一些级数及其部分和 34

1.5.2 一次方程组的解 34

1.6 级数 34

1.6.1 等差级数 34

2.3 无阻尼多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35

1.6.8 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35

1.7 傅立叶级数 35

1.5 试生产 35

1.6 新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 35

1.2.2 磨粒磨损 35

1.6.7 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开展式 35

1.6.6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35

2.1.2 直流电桥应变仪 35

1.4 施工设计 35

1.2.4 冲蚀磨损 35

1.2.3 表面疲劳磨损 35

1.3 磨损失效的基本影响因素 36

1.3.1 摩擦副材质对磨损失效的影响 36

1.8 行列式和矩阵 36

1.8.1 行列式 36

1.8.2 行列式的性质 36

2.12 轧辊铸钢 36

1.2.6 气蚀磨损 36

1.2.5 腐蚀磨损 36

1.8.3 矩阵的运算 37

5 常用几何体的构成与演变 37

1.3.3 YCT、YCTD系列电磁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 37

1.2.3 开口薄壁截面直杆的约束扭转 37

3.1 扭转振动与直线振动的比较 37

3 扭转振动 37

2.13 铸钢件热处理状态名称、代号及定义 37

2 设计方法学 38

2.1 机械设计流程 38

2.1.1 抽象 38

1.3.2 工况参数对磨损失效的影响 38

2.1.2 系统化 38

3.1 碳素结构钢 38

3 变形钢 38

3.2 传递矩阵法 38

2.1.4 功能分析 39

2 三角函数与双曲函数 39

2.1 三角函数 39

2.1.1 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39

2.1.2 和差角公式 39

2.1.3 和差化积公式 39

2.1.4 积化和差公式 39

1.8.4 分块矩阵 39

2.1.3 黑箱法 39

1.1 概述 40

2.1.6 功能综合 40

2.1.7 设计原理方案 40

6 造型形态构成的基本法则 40

1.4.1 特点 40

3.2 优质碳素结构钢 40

2.1.5 倍角公式 40

1.1.1 非线性特性 40

2.1.5 物理效应和解法 40

1.4 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40

1.4.1 YZ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40

1 非线性振动 40

第3章 非线性振动和随机振动 40

2.1.6 半角公式 40

2.1.7 正弦和余弦的幂 40

2.1.8 三角形 40

2.2.1 多点静态应变数据测量系统 40

2.2 多点应变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40

1.4 磨损失效的分析方法 40

2.3.1 双曲函数间的关系 41

2.2 反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41

3 微分 41

3.1 特殊极限值 41

2.1.8 构形 41

1.1.2 非线性振动的物理特性 41

2.3 双曲函数 41

3 计算机程序 42

2.2 评价和决策 42

3.2.3 基本导数公式 42

3.2.2 求导法则 42

3.2.1 导数符号 42

2.2.2 动态应变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42

3.2 导数 42

2.3.3 双曲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关系 42

2.3.2 反双曲函数的对数表达式 42

7 造型设计中的错视与矫正 43

1.2 求解非线性振动的常用方法 43

1.2.1 应用椭圆积分法求单摆诸元的精确值 43

3.3 泰勒公式和马克劳林公式 43

1.4.2 磨损失效分析的一般步骤 43

1.4.3 磨损失效分析手段 43

3.2.4 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 43

1.4.2 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绕线转子三相异步电动机 43

3.1 测量电桥特性的应用 43

3 静态应变测量 43

3.4 曲线性状的导数特征 43

1.5 YB系列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 44

1.3.2 与梁的平面弯曲有关的截面几何性质 44

1.3.1 平面弯曲的定义与条件 44

1.3 杆的平面弯曲 44

3.5 曲率和曲率中心 45

2 腐蚀失效分析 45

2.1.1 腐蚀失效的基本概念 45

3.2 应变-应力换算关系 45

2.2.1 大气腐蚀 45

1.2.2 绘底法线法 45

2.2 腐蚀失效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 45

2.1.2 金属腐蚀程度的表示法 45

2.1 腐蚀失效基本概念及腐蚀程度表示法 45

2 色彩体系与表达方法 45

3.6 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46

3.7 常用曲线 46

1 色彩性质与要素 46

3.3 几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6

3.3.2 应变计阻值的影响 46

3.3.1 长导线的影响 46

2.2.2 土壤腐蚀 46

1.2.3 小参数法 46

第4章 机器产品的色彩设计 46

3.3.3 灵敏系数的影响 47

第4章 机械设计的新进展 47

2.2.4 均匀腐蚀 47

2.2.3 海水腐蚀 47

1 新产品开发方案的制定 47

1.1 调查 47

1.2 评估 47

1.2.1 用户需求评估 47

1.6 YZO系列振动异步电动机 47

3.3.4 横向效应的影响 47

3.4 高低温静态应变测量 48

2.2.5 点腐蚀(穴点腐蚀) 48

1.3 融合应用例题 48

3.4.1 高低湿应变测量的特点及问题 48

1.3 自激振动 48

1.2.2 技术可行性评估 48

3.4.2 温度效应及其补偿 49

3.4.3 高低温应测量的其他技术问题 49

2.2.8 晶间腐蚀 49

2.2.6 缝隙腐蚀 49

2.2.7 接触腐蚀 49

4 产品色彩设计的指导性原则 50

3 常用色彩术语 50

2.3.1 现场检测注意事项 50

2.3 腐蚀失效分析方法 50

2.3.2 腐蚀表面检析 50

2 工业工程 50

2.2 工业工程中的动作设计 50

2.1 工业工程的发展 50

1.7 小功率电动机 50

4.1.1 不定积分法则 51

4.1.3 基本积分公式 51

5 色彩配置的方法与效果 51

5.1 色相调和法 51

4.1 不定积分 51

4 积分 51

4.1.4 有理函数的积分 51

4.1.2 常用换元积分法 51

4 动态应变测量 51

2.4.1 采用表面防护技术 51

2.4 防腐措施 51

4.1 动态应变测量的标定 51

2.3.3 反馈腐蚀试验 51

2 随机振动 51

2.3 应用实例 52

2.4.3 改善介质的抗腐蚀条件 52

2.4.2 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与表面状态 52

4.1.5 无理函数的积分 52

1.3.3 直梁平面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条件 52

5.2 明度调和法 53

2.4.4 电偶作用防腐法 53

4.2.2 防止和抑制干扰的方法 53

4.3 振动信号分析 53

4.2.1 动态测量的干扰 53

4.2 动态应变测量的干扰和抑制方法 53

3.1 并行工程概念 53

3 并行工程 53

2.4.5 采用合理的防蚀结构设计 54

5.3 纯度调和法 54

3 畸变失效分析 54

3.1 畸变和畸变失效 54

3.1.1 畸变 54

3.1.2 畸变失效 54

4.1.6 超越函数的积分 54

5.2 几种典型引电器的结构简介 54

5.1 引电器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 54

5 旋转件的应变测量 54

3.4 CE的实施方法 54

3.3 实现CE系统的要求 54

3.2 并行工程的目标 54

4.2 人工智能技术 55

第4章 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 55

4.1 人工智能 55

1 机械系统对冲击的响应 55

4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 55

1.1 冲击的应力与应变 55

1.3.4 直梁平面弯曲时的变形和刚度条件 55

4.2.1 定积分一般公式 55

4.2 定积分 55

1.2 无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响应 55

1.8 Z4系列直流电动机 55

3.2.1 弹性畸变失效 55

3.2 畸变失效的基本类型 55

6 色彩功能与应用 55

4.3 模糊逻辑及其应用 56

4.2.2 重要积分公式 56

4.4 专家系统 56

4.4.1 机械设计专家系统 56

3.2.2 塑性畸变 56

7 色彩的好恶 57

5.3 刷环引电器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57

3.3 畸变失效分析方法 57

4.4.2 人工神经网络 57

3.2.3 翘曲畸变 57

8 主体色的数量与配置方式 58

1 常用几何体公式 58

第4章 常用几何公式及截面的力学特性公式 58

5 机电一体化及其发展 58

5.1 机电一体化产品 58

6 应变遥测 58

5.2 数控技术的发展 59

5.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59

1.3 有阻尼单自由系统的的响应 59

1.4 多自由度系统及弹性体的响应 59

6.1 对遥测系统的技术要求 59

1.5 冲击谱的作用及计算 59

1.5.1 冲击谱的绘制 59

1.2 失效轴的检验 59

1.1 轴的失效类型 59

1 轴的失效及预防 59

第4章 金属零件失效及预防 59

2 截面几何及力学特性 59

1.3.1 轴的断口分析 60

1.3 某大型减速机齿轮轴的断裂分析 60

5.4 人机智能系统 60

参考文献 60

2 交直流伺服电动机 60

2.1 交流伺服电动机 60

2.1.1 SL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 60

1 线条装饰与方法 60

第5章 装饰设计和造型设计表现 60

1.5.2 典型冲击谱及其分析 60

2.1 临界转速的常用计算公式 61

2.1.1 两支承等直径轴的临界转速 61

1.3.3 轴的理化检验和分析 61

6.2 多路传输应变遥测系统 61

1.3.2 轴的力学分析 61

6.2.1 频分多路传输遥测系统 61

2 面板(标牌)设计与工艺选择 61

2 轴系的临界转速 61

2.1.3 两支承单盘轴的临界转速 62

1.3.4 轴断裂原因、机理与预防轴断裂的对策 62

2 螺纹联接件的失效及预防 62

2.1 螺纹联接件的失效类型 62

2.1.2 阶梯轴的临界转速 62

6.2.2 时分制遥测系统 63

2.2 用传递矩阵法计算临界转速 63

2.1.2 SD、SA 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 63

2.2 高强度螺纹件的断裂分析 63

2.2.1 断裂原因分析 63

2.2.2 材料的分析与试验 64

6.2.3 一种脉冲编码遥测系统 64

2.1.3 ASM系列交流永磁伺服电动机 64

参考文献 64

3.2 某大型减速器齿轮断齿分析 65

3.1 齿轮的失效类型 65

3 齿轮的失效及预防 65

2.2.3 结论与措施 65

3 造型设计表现 65

3.1 快速构思速写图 65

2.3.3 联轴器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66

7.1 应变计安装后的特殊防护 66

7 高压液下的应变测量 66

2.3 影响临界转速的因素 66

2.3.1 支承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66

2.3.2 向转力矩的影响 66

3.2 产品预想效果图 66

2.4 改变临界转速的措施 67

3 机械结构的动刚度 67

2.2.1 SZ系列直流伺服电动机 67

2.2 直流伺服电动机 67

3.1 动刚度的基本概念 67

2.3.4 其他影响因素 67

7.2 温度与压力效应的补偿 67

3.2.1 齿轮断裂的检查与分析 67

3.3 产品实体模型 67

8.1 核辐射条件下的应变测量 68

8 核辐射及磁场条件下的应变测量 68

3.2 影响动刚度的主要参数 68

3.4 计算机辅助三维立体造型 68

3.2.2 双圆弧齿轮试验及其结论 69

8.2 磁场条件下的应变测量 69

4 滚动轴承的失效及预防 70

4.1 滚动轴承的失效类型 70

3.2.3 结论与措施 70

9 残余应力测量 70

3.3.1 子结构的动刚度 70

3.3 动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 70

3.5 快速自动成型 70

9.1 钻孔法 71

1.3.5 曲梁平面弯曲时的应力与位移 71

3.3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71

2.2.2 SY系列永磁式直流伺服电动机 71

9.2 环芯法测残余应力 72

4.2 因轴承和轴不对中引起轴承的失效 72

3.3.2 结构动力特性的综合 72

4.3 亚表面金属缺陷引起轴承构件的失效 73

4.3.1 轴承损伤情况及检验 73

3.4 动刚度的测试方法 73

3.3.3 结构的总动刚度 73

1.2.1 术语 73

9.3 钻孔法测残余应力的几个问题 73

第6章 机器造型的宜人性设计 73

1 人机工程概述 73

1.1 术语与定义 73

1.2 人机能力比较与选择 73

1.2.2 人机能力比较 73

3.5.1 调整结构的频率比 74

3.4 非调质机械结构钢 74

4.1 基本概念 74

4 结构动态优化设计原理 74

3.5.3 改善结构的阻尼特性 74

1.3 人的感觉通道性质与选择 74

3.5 提高机械结构动刚度的措施 74

10.1 典型应变计式传感器 74

1.4 直杆的组合变形 74

10 电阻应变计式传感器 74

2.2.3 SN系列印制绕组直流伺服电动机 74

1.4.1 术语 74

1.3.6 直梁的塑性弯曲--塑性极限弯矩与塑性铰 74

3.5.2 提高结构的静刚度 74

1.4 人机关系设计的指导原则 74

4.3.2 分析及结论 74

2 杆结构 75

2.1 杆结构的位移计算 75

2.2 超静定梁和刚架的内力与位移 75

1.4.2 人机关系设计的一般指导原则 75

4.2 确定动态优化准则 75

4.2.1 响应准则 75

4.2.2 模态准则 75

4.2.3 模型参数准则 75

4.2.4 综合准则 75

3.5 锻件用结构钢 75

1 诊断技术 76

1.1 故障诊断技术 76

第5章 设备故障诊断与预防 76

4.3 选择结构系统的重分析法 76

4.3.1 结构小修改的重分析摄动法 76

4.3.2 结构局部修改的重分析法 76

1.1.2 识别诊断 76

1.1.1 状态监测 76

1.1.3 决策预防 76

2.2 成年男女人体的主要尺寸数据 76

2.1.2 人体尺寸数据来源 76

2.1.1 人体尺寸数据的使用目的 76

2.1 人体尺寸概念 76

2 人体尺寸数据 76

1.2 振动诊断技术 77

1.3 声诊断技术 77

1.3.1 声和噪声诊断法 77

1.3.2 超声波诊断法 77

1.3.3 声发射诊断法 77

3 BF系列反应步进电动机 77

4.4 建立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77

4.3.3 结构系统再设计中的灵敏度分析 77

10.2.1 弹性元件材料的选择 78

10.2 应变计式传感器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78

2.1.2 声信号采集方法 78

2.1.1 振动信号的采集方法 78

2.1 信号采集技术 78

2 信号采集 78

1.6.2 光诊断技术 78

4.5.1 模态柔度的计算及分析--查出需要改进的模态 78

1.6 其他诊断技术 78

1.5 铁谱分析技术 78

1.4 温度诊断技术 78

4.5.2 计算系统中的能量分布--查出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及浪费环节 78

1.6.1 振声诊断 78

4.5 动态优化设计 78

2.1.3 温度信号采集方法 79

2.1.4 铁谱分析中轴样采集方法 79

2.1.5 其他信号采集方法 79

4.5.3 改变设计变量--优化结构中质量、刚度及阻尼的配置 79

第2章 常用低压电器 80

1 继电器 80

1.1 中间继电器 80

1.1.1 3TH系列接触器式继电器 80

1.1.1 回转体的动力分析 80

2.2.1 传感器分类 80

2.2.2 常用传感器 80

2.2 传感器 80

第5章 机械振动的控制 80

1 机器及其零部件的平衡 80

1.1 刚性回转体的平衡 80

10.2.2 应变计选择 81

10.2.3 传感器电路补偿 81

3 信号处理 81

3.1 信号的预处理 81

3.1.1 滤波处理 81

3 线弹性范围内薄板的小挠度弯曲 81

1.1.2 JZX5(HH5)系列小型中间继电器 81

2.3 冲击应力与位移 81

1.1.2 平衡精度 81

1.1.4 JZC3系列中间继电器 82

1.1.3 JZ7、JDZ系列中间继电器 82

3.1.2 相加平均法 82

3.1.3 包络处理 82

3.2 以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技术为基础的相关分析与谱分析 82

3.2.1 确定性信号的数据处理 83

3.2.2 随机信号的数据处理 83

10.2.4 传感器稳定化处理技术 83

1.2.1 JRS1系列热继电器 83

1.2 热继电器 83

1.1.3 静平衡 84

10.2.5 防爆技术 84

3.4 小波分析法 85

1.2.2 JRS2(3UA5)系列热继电器 85

1.1.4 刚性回转体的动平衡 85

1.2 柔性回转体的动平衡 85

1.2.1 柔性回转体的动力分析 85

1.3 等差线及等倾线 85

3.3 时间序列法数据处理 85

第3章 光弹性法 85

3.5 其他信号的处理方法 85

3.5.1 温度信号处理方法 85

1.2 应力--光学定律 85

1.1 偏振光和双折射 85

1 光弹性基本原理 85

1.4 纯等差线的获取 86

2.3.2 采用百分比的建议与尺寸数值计算 86

2.3 采用人体数据百分位的建议与尺寸数值计算 86

2.3.1 术语 86

3 人的肢体正常活动范围与空间选择 86

3.5.2 光信号处理方法 86

3.5.3 声的信号处理 86

4 故障诊断系统 86

4.1 诊断方法与特征参数 86

1.3.1 曲柄滑块机构的惯性力 86

1.3 往复机械惯性力的平衡 86

1.2.3 各类回转体的平衡方法 86

1.2.2 柔性回转体的平衡方法 86

3.1.1 几种常用的光弹性材料 87

3.1 材料 87

3 材料、模型及仪器 87

2.4 主应力迹线 87

1.2.3 JR20系列热继电器 87

3.6 合金结构钢 87

1.3.2 曲柄滑块机构惯性力的平衡方法 87

4.3 监测与诊断系统实例 87

4.2 诊断用标准谱数据库 87

2.2 分数级等差线 87

2.1 整数级等差线 87

4.3.3 造纸工艺流程系统的在线监测 87

2.3 等倾线 87

4.3.2 旋转机械在线监测系统 87

2 基本数据测定 87

1.5 等色线 87

4.3.1 650轧机轧制力矩在线监测系统 87

2.2 扩散阻尼 88

2 阻尼减振 88

4.3.4 齿轮减速器的综合监测诊断系统 88

4.4 故障诊断的智能系统 88

2.1 材料阻尼 88

4.4.1 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 88

4.4.2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诊断系统 88

3.1.2 材料性能及其测定 88

5 故障预防 89

5.1 故障预防技术 89

5.2 机械设备维修原则 89

5.2.1 设备维修后勤功能分析和配置 89

5.2.2 生产系统功能分析 89

5.3 机器设备故障隐患消除 89

2.3 相对运动阻尼 89

2.4 结构阻尼 89

2.5 附加阻尼 89

4.1 人体模板 89

4 人体模板与操作姿势及空间设计 89

3.2.4 模型的浇铸和固化工艺 89

3.2.3 模具 89

3.2.2 模型原材料及其配比 89

3.2.1 光弹性模型设计 89

3.2 环氧树脂光弹性模型的设计与制造 89

参考文献 90

3 常用减振装置 90

1.2.4 T系列热继电器 90

3.2.5 模型的机械加工及粘接 90

4.1 切应力 90

4 二维光弹性 90

3.3 光弹性仪 90

3.2.6 模型加载 90

4.1 旋转面薄壳轴对称问题的无矩理论解 90

4 薄壳 90

4.2 自由边界应力 90

4.2 装配、维修的操作空间尺寸 91

4.4 内部应力 91

3.2 固体磨擦减制振器 91

4.3 应力集中系数 91

1.3.2 JS7系列空气时间继电器 92

3.3 动力减振器 92

4.5 应用举例 92

5 三维光弹性 92

1.3.1 JSG4系列固态时间继电器 92

1.3 时间继电器 92

4.2 旋转面薄壳轴对称问题的有矩理论解 92

3.3.1 动力减振器的工作原理 92

4.3 工作位置的平面高度与调节范围 92

5.2 三维模型表面应力的测量 93

4.4 操作姿态下的有利工作区域与方向 93

1.3.3 JS20系列晶体管时间继电器 93

5.1.2 三维应力--光学定律 93

5.1 冻结切片法 93

5.1.1 冻结应力 93

3.3.3 有阻尼动力减振器 93

3.3.2 无阻尼动力减振器 93

3.3.4 主振系统的阻尼对动力减振效果的影响 94

5.3 三维模型内部应力的测量 94

5.4 模型与原理的应力换算 94

5.5 冻结法试验技术 94

1.3.4 JS11S系列电子式时间继电器 94

1.3.5 JS14A系列电子式时间继电器 95

3.3.6 随面振动的动力减振器 95

5.6 应用举例 95

3.3.5 动力减振器的最佳参数 95

1.3.6 JS14S系列数显时间继电器 96

2 接触器与电磁起动器、电磁铁 96

2.1.1 CJX3系列交流接触器 96

2.1 交流接触器 96

3.5 摆式减振器 96

3.4 液体磨擦减振器 96

6 其他光弹性实验方法 97

6.1 散光法 97

3.6 冲击减振器 97

4.3 组合壳体连接处的弯曲内力及壳体应力 97

4.5 以身高为基准的设备与用具空间尺寸的推算图表 97

6.4 动态光弹性 98

5.1 厚壁圆筒 98

4.3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 98

4.2 隔振系统的特性 98

4.1 隔振的分类 98

4 隔振原理及隔振设计 98

5.1.1 线弹性范围内厚壁圆筒的应力与位移 98

6.3 全息光弹性法 98

6.2 贴片法 98

5 厚壳 98

6.5 热光弹性法 99

5 人的视野 99

6 人的肢体用力限度 100

3.7 弹簧钢 100

6.1 成人站姿操作的用力状态与范围 100

4.3.1 刚性联接的粘性阻尼隔振系统 100

5.1.2 弹塑性范围内受内压作用的厚壁圆筒的应力和极限压力 100

6.2 成人坐姿操作的用力状态与范围 101

4.3.2 刚性联接的库仑摩擦(干摩擦)隔振系统 101

4.3.3 弹性联接的粘性阻尼隔振系统 101

4.3.4 弹性联接的库仑阻尼隔振系统 101

4.4 双层隔振系统 101

8 计算机辅助光弹方法 101

6.6 光塑性法 101

7 光弹性实验--数值应力分析杂交法 101

5.2.1 线弹性范围内厚壁球壳的应力和位移 102

5.2 厚壁球壳 102

5.1.3 受内压作用厚壁圆筒的强度设计 102

2.1.2 CJX3-N系列可逆接触器 102

3.8 滚动轴承钢 102

7.1 术语 102

7 指示与操作装置的设计及选择 102

4.5.1 固有频率 102

4.5.2 主动隔振 103

1 全息干涉法 103

4.5 多自由度隔振系统 103

2.1.3 CJX1系列交流接触器 103

4.5.3 被动隔振 103

4.6 隔振设计步骤 103

第4章 其他光学方法 103

7.2 指示装置的形式与排列方式选择 103

1.1 全息照相 103

5.2.2 弹塑性范围受内压作用的厚壁球壳 103

1.2 全息干涉位移测量 104

2.1.4 CJ20系列交流接触器 104

3.9 碳素工具钢 104

5.2.3 受内压作用厚壁球壳的强度设计公式 104

1.2.1 两次曝光法 104

4.7 隔振器 104

4.8 隔振系数的参考标准 104

6.1 线弹性范围等厚圆盘的应力和位移 104

6 圆盘 104

1.2.2 即时法(实时法) 105

3.10 高速工具钢 105

1.2.3 位移场定量分析 105

5 振动的主动控制 105

5.1 主动控制的类型 105

6.2 等厚旋转圆盘弹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和极限角速度 105

1.1 接触表面上的应力与位移 106

第4章 接触应力、应力集中与断裂力学 106

1 接触应力 106

5.2 典型的主动控制系统 106

1.3 全息干涉测量振动 107

1.3.1 均时法 107

5.3 主动控制方法 107

5.4 主动闭环控制实例 107

6 允许振动量 107

6.1 人体的允许振动量 107

7.3 操作、调节装置形式、参数与安置空间的选择 107

2.1.5 B系列交流接触器 107

1.3.2 频闪法 108

2 散斑干涉法 108

2.1 双光束散斑干涉法 108

2.1.2 面内位移测量 109

3.11 合金工具钢 109

2.2 电磁起动器 109

2.2.1 QC25系列电磁起动器 109

2.1.1 离面位移测量 109

6.2 机器自身振动的允许量 109

6.3 仪表环境振动的允许量 109

2.2.2 QCX系列电磁起动器 110

2.2 错位散斑干涉法 110

6.4 建筑物振动的允许量 110

1.2 接触问题的强度计算 111

2.3 单光束散斑干涉法 111

2.3.1 散斑的记录 111

第6章 机械振动的测试 111

1 振动的测量 111

1.1 振动测量方法的分类 111

2.3.2 散斑图的分析 112

1.2.1 典型的电测系统 112

1.2.2 振幅的测量 112

2 应力集中 112

1.2.3 频率的测量 112

1.2 周期振动的测量 112

1.1 术语 113

1.2.5 激振力的测量 113

1 工作环境的照明设计 113

2.1 圆孔的应力集中系数 113

1.2.4 相位差的测量 113

2.3.1 MQ3系列交流牵引电磁铁 113

1.3 工作环境照明的一般要求与参数选择 113

3.12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 113

1.3 冲击的测量 113

1.3.1 测试量 113

1.3.2 冲击测量的特点和对仪器的要求 113

1.3.3 典型的冲击测量系统 113

2.3.2 MF系列阀用电磁铁 113

2.3 电磁铁 113

第7章 工作环境设计 113

2.4 白光散斑法 114

1.4 随机振动的测量 114

1.4.1 测试量 114

2.2 槽与矩形孔的应力集中系数 114

1.4.2 测量系统及对仪器的要求 114

2 机械动力学系统振动的特性的测试 114

2.1 固有频率的测定 114

2.3 阻尼比的测定 115

3.1.1 LA101系列控制按钮 115

3.1.1 云纹条纹的几何分析 115

2.3 缺口的应力集中系数 115

3.1 按钮 115

3 按钮与开关 115

3.1 面内云纹法 115

3 云纹法 115

2.2 振型的测定 115

3.13 低淬透性含钛优质碳素结构钢 115

3.14 高耐候性结构钢 115

2.4 动力响应特性的测试 116

3 动力强度试验 116

3.15 焊接结构用耐候钢 116

3.1.2 应变分析 116

2.5 模型试验 117

3.1 周期性振动试验 117

2.4 圆角台肩的应力集中系数 117

3.16 冷镦钢 117

4.3 记录及显示仪器 118

4.4 激振设备及简便的激振方法 118

4.2 中间转换装置 118

3.1 术语 118

2 工作环境的小气候要求 118

2.5 轴上有径向孔的应力集中系数 118

3.2.1 影子云纹法 118

4.1.2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118

4.1.1 电测法的常用传感器 118

3.2 面外云纹法 118

4.1 传感器 118

4 测试装置 118

3.3 冲击试验 118

3.2 随机振动试验 118

4.5 测试装置的校准及标定 119

5 信号分析及数据处理 119

5.1 信号的时域分析 119

4.1 衍射光栅 119

4 云纹干涉法 119

3.2.2 反射云纹法 119

3.2 工作环境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与参数选择 119

3.17 易切削钢 119

2.6 键槽的应力集中系数 119

3.1 裂纹类型 120

5.3 模拟信号分析 120

5.2 信号的频域分析 120

2.7 其他零件的应力集中系数 120

3 断裂力学 120

3.18 耐热钢 120

4.1.3 闪耀光栅 120

4.1.2 全息光栅 120

4.1.1 光栅方程 120

3.2 应力强度因子 121

4.1.4 试件栅复制 121

4.2.1 面内位移场实时观测 121

4.2 面内位移场 121

5.4 数字信号分析 121

第7章 机械噪声及其评价 122

1 机械噪声的分类与特征 122

1.1 起源不同的机械噪声 122

1.2 强度变化不同的机械噪声 122

2 机械噪声的评价 122

2.1 声强与声强级 122

2.2 声压与声压级 122

2.3 声功率与声功率级 123

2.4 A计权声级 123

4.3.1 全场应变花 124

4.3 应变场 124

4.2.2 差载面内位移场 124

2.6 噪声评价数NR 124

2.5 A计机声功率级 124

4.3.2 应变场实时观测 125

2.7 声级的综合 125

3.1.2 LA19系列控制按钮 125

4.4.1 三维位移导数场 126

4.4 单光束错位云纹干涉法 126

3 法规及标准 126

3.1 保护听力的噪声标准 126

3.2 语言干扰标准 126

3.3 断裂韧度 127

3.2 转换开关 127

3.2.1 LW5系列万能转换开关 127

4.4.2 曲率场的测定 127

3.3 机械噪声标准 127

1 中心压杆 128

1.1 中心压杆的临界载荷 128

5.1 焦散线法的基本原理 128

1.1.1 理想支座中心压杆的临界载荷 128

5 焦散线法 128

第5章 构件的稳定性 128

第8章 机械噪声的测量及噪声源识别 129

1 测量项目与测量仪器 129

1.1 测量项目 129

1.2 噪声测量系统 129

1.3 声级计 129

3.2.2 LW8系列万能转换开关 129

5.2 应力强度因子的测定 130

1.4 声强计及声强测量系统 130

5.3 焦散线法解接触问题 131

2 测量方法 131

2.1 声级计及传声器的校准 131

3.2.3 LW12-16系列万能转换开关 131

1.1.2 具有弹性支座中心压杆的临界载荷 131

2.2 A声以级测量 132

2.3 声功率测量 132

6 自动网格法 132

6.1 自动网格法的测原理 132

6.2 图像采集及数字化 132

6.3 网格图的预处理 132

3.19 不锈钢 132

1.2 中心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132

6.4 图像分割 133

2.1 线弹性范围内梁整体弯扭失稳的临界载荷 134

3.3 组合开关 134

6.6 节点匹配 134

6.5 节点重点提取 134

2 梁 134

3.3.1 3LB、3ST(HZW1)系列组合开关 134

2.4 声强测量 135

3 测量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35

6.7 位移场及应变场的计算 135

1.2.4 人员因素造成的误差 136

1 概述 136

第5章 应变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36

1.2 应变测量误差的来源 136

1.2.1 测试设备误差 136

1.2.2 测量方法误差 136

4 机械噪声源的识别 136

1.2.3 环境影响误差 136

1.1 误差的定义 136

1.3 误差的表示方法 136

2.2 梁的整体弯扭稳定性的许用应力计算法 137

1.4 误差的分类 137

2 应变测量的系统误差 137

2.1 应变测量系统误差的组成 137

第9章 常见机械噪声源特性及其控制 138

1 一般控制原则与控制方法 138

2.2 微小系统误差 138

2.3 系统误差合成 138

3 线弹性范围平板的临界载荷 138

3.1 随机误差的特点 139

3.3.2 HZ15系列组合开关 139

3.2 随机误差分布规律 139

3 随机误差 139

3.4 随机误差合成 140

3.3 测量次数的确定 140

2 齿轮噪声及其控制 140

3.4 行程开关与微动开关 141

3.4.1 LXP1(3SE3)系列行程开关 141

4 粗大误差的识别与处理 141

4.1 格罗贝期(Grubbs)准则 141

4.2 狄克逊(Dixom)准则 141

3 滚动轴承噪声及其控制 141

4 液压系统噪声及其控制 142

4.3 七分布准则 142

4.4 肖文特(Chauvent)准则 142

4.5 莱因达(PauTa)准则 142

5 气体动力性噪声及其控制 143

5.1 气体动力性噪声的基本声源 143

5.2 气体动力性噪声的特性与控制制措施 143

4 线弹性范围圆柱壳和球壳的临界界载荷 143

5.1 误差合成方法 143

5 测量误差合成 143

5.2 误差计算举例 143

5.2.1 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差σ计算 143

5.2.2 用格罗贝斯法剔除可疑值 143

5.2.3 误差计算举例 143

3.4.2 LX19系列行程开关 144

5.2.4 应变测量误差处理的几点说明 144

1.1.2 超声波的波型 145

1.1 超声波的发生其特性 145

1 超声波检测 145

1.2 抗性消声器 145

1.1 消声器的分类与评价 145

1 消声器 145

第10章 消声装置及隔声设备 145

1.1.3 超声波的传播 145

1.1.1 超声波的发生及接收 145

第6章 声学检测 145

参考文献 145

3.4.3 LXZ1系列精密组合行程开关 146

3.4.4 LXK3系列行程开关 147

1.2.2 应用 147

1.2.1 测量方法 147

1.2 超声波衰减的测量及应用 147

3.20 船体用结构钢 147

1.3 声速测量原理及应用 148

3.21 桥梁用结构钢 148

1.3.2 应用 148

1.3.1 测量原理及方法 148

1.3 阻性消声器 148

3.22 汽轮机叶片用钢 149

1.4.1 一般显示方法 149

1.4 缺陷显示 149

3.4.5 LXW6系列微动开关 150

1.4.2 超声全息 150

2 声振检测 151

2.1 声振检测原理 151

2.2 声阻检测法 151

4.1.1 热轧圆钢和方钢 151

4 钢材 151

4.1 型材 151

2.3 谐振检测法 152

3 声发射检测 152

3.1 声发射检测的基本原理 152

3.1.1 声发射检测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52

3.5.1 LXJ6系列接近开关 152

3.5 接近开关与光电开关 152

4.1.2 热轧六角钢和八角钢 153

3.1.3 声发射信号的表征 153

3.1.2 声发射信号 153

3.5.2 LXJ7系列接近开关 153

3.2 声发射检测仪器 154

4.1.3 热轧角钢 154

3.1.4 声发射源定位 154

2 隔声罩 154

2.1 单层结构的隔声量 154

2.2 双层结构的隔声量 155

4.1 声-超声检测原理和方法 155

4 声-超声检测 155

3.3.5 评价压力容器的安全性 155

3.3.3 用声发射分析断裂 155

3.3.2 评价表面化学热处理渗层的脆性 155

3.3.4 控制焊接质量 155

3.3.1 研究材料的塑性变形 155

3.3 声发射检测的应用 155

4.1.4 弹簧钢热轧平面扁钢 156

3.5.3 LXJ8(3SG)系列接近开关 156

3.5.4 GDK8系列光电开关 156

4.2 声-超声检测的应用 156

1 数学模型及相似模型 157

4.1.5 热轧等边角钢 157

2.1 相似的概念 157

2 相似原理 157

2.3 孔洞、缝隙对隔声量的影响 157

第7章 模型试验 157

2.5 隔声罩降噪效果的评价 157

2.4 隔声罩设计步骤与设计要点 157

2.2 相似第一定理 158

2.3 相似第二定理 158

4.1.1 RL6系列螺旋式熔断器 158

4.1 低压熔断器 158

4 低压熔断器、低压断路器与漏电保护器 158

3.1 隔声屏降噪量的计算 158

3 隔声屏 158

4.1.6 热轧不等边角钢 159

参考文献 159

2.4 相似第三定理 159

3 基本量纲和导出量纲 159

3.2 设计与使用隔声屏时应注意的问题 159

4.1.2 NT(RT16)系列熔断器 160

4.1 相似比 160

4 模型及原型的相似条件 160

4.2 基本相似比及导出相似比 161

5.1 相似准则 162

5 相似模型的设计 162

4.3 π数 162

4.1.3 RS3系列有填料快速熔断器 162

4.1.7 不锈钢热轧等边角钢 162

4.1.8 热轧普通工字钢 163

4.2 低压断路器 163

4.2.1 3VE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 163

5.2 π定理的应用 163

参考文献 164

4.1.9 热轧普通槽钢 165

4.1.10 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 166

4.2.2 DZ20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 166

4.1.16 通用冷弯开口型钢 170

4.1.11 冷拉圆钢、方钢和六角钢 171

4.3 漏电保护器 173

4.3.1 DZL43(FIN)系列漏电断路器 173

4.1.12 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 174

4.3.2 JD2系列漏电继电器 174

5.1.1 JBK4系列控制变压器 175

5 控制变压器与信号灯 175

5.1 控制变压器 175

5.1.2 BK系列控制变压器 176

4.1.13 银亮钢 176

4.1.14 不绣钢冷加工钢棒 177

5.2 信号灯 177

5.2.1 XDJ1系列信号灯 177

4.1.15 优质结构钢冷拉扁钢 179

5.2.2 AD1系列信号灯 179

6 通用型电线电缆 182

6.1 电线电缆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182

6.2.1 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183

6.2 常用的通用型电线电缆 183

6.2.2 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线 187

4.1.17 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 187

6.2.3 橡皮绝缘固定敷设电线 188

6.2.4 通用橡套软电缆 189

4.1.18 冷拉异型钢 191

参考文献 191

4.1.19 锻制圆钢和方钢 195

4.1.20 锻制扁钢 196

4.2.1 冷轧钢板和钢带 197

4.2 钢板和钢带 197

4.2.2 热轧钢板 199

4.2.3 热连轧钢板和钢带品种 200

4.2.4 一般结构用热连轧钢板和钢带 201

4.2.5 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202

4.2.6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和钢带 203

4.2.7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204

4.2.8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冷轧薄板和钢带 204

4.2.9 低碳钢冷轧钢带 205

4.2.10 弹簧钢、工具钢冷轧钢带 206

4.2.11 热处理弹簧钢带 207

4.2.12 热镀铅合金冷轧碳素薄钢板 210

4.2.13 单张热镀锌薄钢板 210

4.2.14 连续热镀锌薄钢板和钢带 211

4.2.15 电镀锡薄钢板和钢带 214

4.2.16 电镀铅锡合金钢带 215

4.2.17 合金结构钢薄钢板 216

4.2.18 不锈钢冷轧钢板 217

4.2.19 弹簧用不锈钢冷轧钢带 220

4.2.20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宽钢带 222

4.2.21 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 222

4.2.22 多层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厚钢板 223

4.2.23 耐热钢板 223

4.2.24 不锈钢热轧钢板 225

4.2.25 花纹钢板 226

4.2.26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227

4.2.27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 227

4.2.28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带 228

4.2.29 压力容器用钢板 229

4.2.30 高强度结构钢热处理和控轧钢板和钢带 231

4.2.31 焊接气瓶用钢板 231

4.3 钢管 232

4.3.1 电焊钢管 232

4.3.2 无缝钢管 243

4.3.3 金属软管 276

4.4 钢丝 278

4.4.1 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和六角钢丝 278

4.4.2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 280

4.4.3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 281

4.4.4 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 282

4.4.5 非机械弹簧用碳素弹簧钢丝 283

4.4.6 碳素弹素钢丝 283

4.4.7 阀门用油淬火-回火碳素弹簧钢丝 284

4.4.8 油淬火--回火碳素弹簧钢丝 284

4.4.9 油淬火--回火硅锰合金弹簧钢丝 285

4.4.11 六角钢丝 286

4.4.12 硅锰弹簧钢丝 286

4.4.10 冷顶锻用碳素钢丝 286

4.4.13 合金结构钢丝 287

4.4.14 不锈钢丝 288

4.4.15 合金工具钢丝 289

5.1 变形高温合金材料 290

5.1.1 变形高温合金牌号及应用 290

5 高温合金材料 290

5.1.2 普通承力件用高温合金热轧和锻制棒材 292

5.1.3 转动部件用高温合金热轧棒材 293

5.1.4 高温合金冷拉棒材 294

5.1.5 高温合金热轧钢板 295

5.1.6 高温合金冷轧薄板 296

5.1.7 一般用途高温合金管 297

5.1.8 高温合金锻制圆饼 298

5.1.9 高温合金环件毛坯 299

5.1.10 冷镦用高温合金冷拉丝 299

5.1.11 变形高温合金抗氧化性能和物理性能数据 300

5.2 铸造高温合金材料 304

5.2.1 铸造高温合金牌号及应用 304

5.2.2 钢造高温合金母合金 305

5.2.3 铸造高温合金耐蚀性能和物理性能数据 307

6 耐蚀合金材料 310

6.1 耐蚀合金牌号及应用 310

6.2 耐蚀合金棒 312

6.3 耐蚀合金热轧板 312

6.4 耐蚀合金冷轧薄板 313

6.5 耐蚀合金冷轧带 313

6.6 耐蚀合金冷轧无缝管 314

6.7 耐蚀合金锻件 315

第3章 有色金属材料 318

1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318

2 铜及铜合金 319

2.1 加工铜 319

2.2 加工黄铜 320

2.3 加工青铜 322

2.4 加工白铜 324

2.5 加工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应用举例 325

2.6 铸造铜合金 333

3 铝及铝合金 340

3.1 变形铝及铝合金 340

3.2 铸造铝合金 350

4 钛及钛合金 359

4.1 变形钛及钛合金 360

4.2 铸造钛及钛合金 363

5 滑动轴承用铸造合金 364

5.1 铸造轴承合金 364

5.2 滑动轴承用铸造铜合金 367

6.1 棒材 371

6.1.1 铜及铜合金拉制棒 371

6 有色金属型材 371

6.1.2 铜及铜合金挤制棒 374

6.1.3 铜及铜合金矩形棒 377

6.1.4 黄铜磨光棒 379

6.1.5 铍青铜棒 379

6.1.6 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 381

6.1.7 钛及钛合金棒材 384

6.1.8 钛及钛合金饼和环 386

6.2 管材 387

6.2.1 一般用作加工铜及铜合金无缝圆管尺寸规格 387

6.2.2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391

6.2.3 铜及铜合金挤制管 392

6.2.4 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 392

6.2.5 铜及铜合金散热扁管 393

6.2.6 压力表用锡青铜管 394

6.2.7 黄铜焊接管 395

6.2.8 铜及铜合金毛细管 397

6.2.9 铝及铝合金管材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 399

6.1.11 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拉(轧)制管 400

6.2.10 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 408

6.1.12 铝及铝金焊接管 411

6.1.13 钛及钛合金管 413

2.3.2 硬聚氯乙烯板材 414

6.3 板材 414

6.3.1 一般途加工铜及铜金板外形尺寸 414

6.3.2 纯铜板 416

6.3.3 黄铜板 417

6.3.4 铝青铜板 420

6.3.5 锡青铜板 420

6.3.6 锰青铜板 422

6.3.7 硅青铜板 422

6.3.8 普通白铜板 423

6.3.9 铝白铜板 424

6.3.10 锰白铜板 425

6.3.11 锌白铜板 426

6.3.12 铅及铅锑合金板 427

6.3.13 铅及铝合金板带材 428

6.3.14 铝及铝合金轧制板材 433

6.3.15 铝及铝合金花纹板 442

6.3.16 钛及钛合金板材 446

6.4 带材 449

6.4.1 一般用途加工铜及铜合金带材外形尺寸 449

6.4.2 纯铜带 450

6.4.3 黄铜带 451

6.4.4 铝青铜带 452

6.4.5 青铜带 453

6.4.6 锡青铜带 454

6.4.7 白铜带 455

6.4.8 铝白铜带 456

6.4.9 铝及铝合金热轧带材 457

6.4.10 铝及铝合金冷轧带材 458

6.5 箔材 463

6.5.1 纯铜箔 463

6.5.2 黄铜箔 464

6.5.3 青铜箔 464

6.5.4 镍及白铜箔 465

6.5.5 锡、铅及其合金箔和锌箔 465

6.5.6 精制铝箔 465

6.5.7 铝合金箔 466

6.6.1 纯铜线 467

6.6.2 铜及铜合金扁线 467

6.5.8 电解电容器用铝箔 467

6.6 线材 467

6.6.3 黄铜线 468

6.6.4 青铜线 471

6.6.5 白铜线 471

6.6.6 铍青铜线 472

6.6.7 铅及铅锑合金线 473

6.6.8 导电用铝线 473

第4章 粉末冶金材料 474

1 粉末冶金结构材料 474

1.1 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 474

1.3 烧结奥氏体不锈钢结构零件材料 476

9.4 电绝缘纸板 476

1.2 热处理状粉末冶金基结构材料 476

2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477

2.1 铁基干式摩擦材料 477

1.4 烧结锡青铜结构材料 477

2.2 铜基干式摩擦材料 478

2.3 铜基湿式摩擦材料 478

3 粉末冶金减摩材料 479

4 粉末冶金过滤材料 480

4.1 烧结不锈钢过滤元件 480

4.2 烧结钛过滤元件及材料 484

4.3 烧结镍过滤元件 487

4.4 烧结镍铜合金过滤元件 490

4.5 烧结锡青铜过滤元件 492

1.1 常用橡胶的种类及用途 493

第5章 非金属材料 493

1 橡胶及橡胶制品 493

1.2 橡胶板 494

1.2.1 工业用橡胶板 494

1.2.2 化工设备衬里用未硫化橡胶板 495

1.2.3 电绝缘橡胶板 496

1.3 橡胶管 496

1.3.1 输水通用橡胶软管 496

1.3.2 蒸汽胶管 497

1.3.3 压缩空气橡胶软管 497

1.3.6 织物增强吸水软管 499

1.3.5 乙炔橡胶软管 499

1.3.4 氧气橡胶软管 499

1.3.7 织物增强输水软管 500

1.3.8 织物增强液压橡胶软管 500

1.3.9 钢丝增强液压橡胶软管 502

1.3.10 钢丝缠增强外覆橡胶液压橡胶软管 503

2 工程塑料及其制品 505

2.1 常用工程塑料性能及应用 505

2.2 工程塑料棒材 511

2.2.1 聚四氟乙烯棒材 511

2.2.2 热固性树脂层压棒 512

2.2.3 尼龙棒材 512

2.3.1 聚四氟乙烯板材 513

2.3 工程塑料板材及薄膜 513

2.3.3 硬质聚氯乙烯层压板材 515

2.3.4 改性聚丙烯层压板材 516

2.3.5 酚醛层压纸板 517

2.3.6 酚醛层压布板 519

2.3.7 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板材 520

2.3.8 聚四氟乙烯薄膜 521

2.3.9 高密度聚乙烯吹塑薄膜 525

2.4 工程塑料管材 526

2.4.1 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526

2.4.2 化工用硬聚乙烯(PVC-U)管材 527

2.4.3 流体输送用软聚氯乙烯管 530

2.4.4 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管材 531

2.4.5 聚四氟乙烯管材 532

2.4.7 酚醛层压纸管 535

2.4.6 尼龙管材 535

3 常用水泥品种 537

3.1 硅酸盐水泥 537

3.2 掺混合料的硅酸盐水泥 538

3.3 磷渣硅酸盐水泥 539

3.4 无收缩快硬硅酸盐水泥 539

3.5 低热微膨胀水泥 540

3.6 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540

3.8 快硬硫酸盐水泥 541

3.7 高铝水泥 541

3.9 特快硬调凝铝酸盐水泥 542

3.10 膨胀硫铝酸盐水泥 542

3.11 膨胀铁铝酸盐水泥 543

3.12 快硬铁铝酸盐水泥 543

4 陶瓷 544

4.1 陶瓷分类 544

4.2 耐酸陶瓷 544

4.2.1 耐酸陶瓷的种类、性能及应用 544

4.2.2 耐酸砖 545

4.2.3 化工陶瓷管 547

4.3.1 过滤陶瓷种类、特性及应用 552

4.3 过滤陶瓷 552

4.3.3 刚玉质过滤陶瓷产品 553

4.3.2 过滤陶瓷性能 553

4.4 结构陶瓷 554

4.4.1 结构陶瓷种类、特性及应用 554

4.4.2 常用结构陶瓷性能 555

5 铸石制品 557

5.1 铸石种类、性能及应用 557

5.2 矩形铸石板 558

5.3 直角梯形铸石板 559

5.4 扇形铸石板 560

5.6 六边形铸石板 561

5.5 圆形铸石板 561

5.7 弧面铸石板 562

5.8 铸石板材尺寸允许偏差及理化性能 563

5.9 铸石直管 564

6 玻璃制品 564

6.1 普通平板玻璃 564

6.2 浮法玻璃 565

6.3 钢化玻璃 566

7 云母制品 566

7.1 云母制品分类、特点及应用 566

7.2 塑性云母板 567

7.4 云母带 568

7.3 熔铸合成云母板 568

8 木材及其制品 569

8.1 常用木材品种及性能 569

8.2 针叶树锯材和阔叶树锯材 572

8.3 普通胶合板 572

8.4 刨花板 573

9.1 硬钢纸板 574

9 纸制品 574

8.5 硬质纤维板 574

9.2 软钢纸板 575

9.3 瓦楞纸板 576

9.5 钢纸管 579

10 石棉制品 580

10.1 常用石棉性能及应用 580

10.2 石棉板 580

10.3 石棉橡胶板 580

10.4 耐酸石棉橡胶板 581

10.5 耐油石棉橡胶板 582

10.6 工业机械用石棉磨擦片 583

10.7 石棉布 584

10.8 电绝缘石棉绝纸 585

10.9 石棉绳 586

10.10 常用盘根 587

11 其他非金属材料制品 588

11.1 铬鞣黄牛皮圈革及皮辊革 588

11.2 植鞣黄牛轮带革 588

11.3 皮革带 589

11.4 皮碗及衬垫革 589

11.5 绝热用硅酸铝棉板和毡 589

11.6 工业用毛毡 590

11.7 玻璃纤维过滤布 594

2.1.1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 595

2.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595

2 塑料基复合材料 595

第6章 复合材料 595

1 复合材料分类 595

2.1.2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597

2.2 石棉纤维增强塑料 601

2.3 碳纤维增强塑料 601

2.3.1 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 601

2.3.2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602

2.4 混杂纤维增强塑料 604

3 金属基复合材料 605

3.1 层压金属复合材料 605

3.1.1 钛-钢复合板 605

3.1.2 铸-不锈钢复合板 606

3.1.3 铝锡20铜-钢双金属板 607

3.1.4 铜-钢复合板 608

3.1.5 镍-钢复合板 608

3.1.6 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 609

3.1.7 不锈复合钢冷轧薄钢板和钢带 611

3.1.8 热双金属带材 613

3.2 纤维增强金属复合材料 616

3.2.1 碳(石墨)纤维增强缲复合材料 616

3.2.2 碳纤维增强铅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