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流变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冈小天著;吴云鹏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0
  • ISBN:7030002415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生物流变学(重点是血液流变学)的基础理论

中译本序言 1

第一章流变学与生物流变学 1

§1.流变学与生物流变学 1

a.流变学 1

目 录 1

译者的话 2

b.流变学同其他领域的关系 2

序言 3

c.生物流变学 3

d.有关流变学的学会和国际会议 3

拾遗 5

流变学的语源 5

§2.固体与流体 6

第二章流变学概念 6

a.应力与应变 6

b.固体与流体的区别 8

§3.牛顿流动 8

§4.非牛顿流动 11

牛顿粘性定律 12

a.层流 12

§5.圆管内的层流 12

b.Stokes关系式 13

c.速度分布 14

d.流量 15

f.牛顿流体 16

e.平均速度 16

g.切变率 17

§6.锥板粘度计 18

Poiseuille定律的历史 18

§7.湍流 20

a.湍流 20

b.阻力系数 21

Toms效应 22

§8.悬浮液 23

a.粘度 23

b.粘度和颗粒形状 24

c.颗粒的运动 26

§10.粘弹性 27

§9.胡克弹性 27

a.时间效应 27

b.粘弹性 28

c.动态粘弹性 30

d.向量与复数表示 31

§11.应变能密度函数 33

§12.触变性 35

a.血液循环 37

§13.循环系统 37

第三章循环 37

b.体循环与肺循环 38

c.微循环 39

William Harvey 39

d.血液的压力、速度、切变率 40

a.动脉的成分 43

毛细血管的全长及总表面积 43

§14.血管 43

c.动脉内的血流 44

b.动脉的几何学性质 44

d.小动脉 45

e.毛细血管 46

f.小静脉与静脉 47

毛细血管的发现 49

§ 15.血液 50

a.血液 50

b.红细胞 50

c.白细胞 53

d.血小板 54

e.血浆 54

t.血浆蛋白 56

血祭涂钟的史话 57

第四章 血液的粘度 58

§16.血液的非牛顿性 58

§17.红细胞悬浮液的非牛顿性 59

a.压差-流量曲线 59

b.流体阻力 61

§18.血浆和血清的粘度 61

a.红细胞的变形 63

§19.红细胞的变形及取向 63

b.红细胞的取向 64

§20.红细胞的聚集 65

§22.Casson公式 68

a.Casson图形 68

§21.血液非牛顿性的机理 68

b.血液的屈服应力 71

c.圆管内的定常流动 72

a.红细胞压积 75

§23.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75

b.红细胞的可变形性 77

c.渗透压 78

e.注入液 79

d.血浆蛋白 79

f.抗凝剂 80

§24.触变性与粘弹性 80

§25.血液的凝固与粘弹性 84

a.血液的凝固 84

b.血液在凝固过程中的粘度 86

c.血液在凝固过程中的粘弹性 87

§26.疾病与血液粘度 89

a.循环的异常 89

b.血浆的异常 89

c.红细胞的异常 90

d.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异常 91

e.疾病与血液的粘度及粘弹性 92

f.血管内红细胞的聚集 93

§27.红细胞的可变形性 94

第五章红细胞的可变形性 94

a.形状 96

§28.红细胞的形态 96

b.膜的构造 99

§29.可变形性的测量方法 100

比表面积S/V 100

1a.粘度法 101

1b.逆向旋转流变仪 102

1c.衍射法 102

1d.离心沉积法 104

2a.底部附着法 104

2b.纤维约束法 105

3a.微吸管法 106

3b.过滤法 107

a.膜的弹性 108

§30.影响红细胞可变形性的诸因素 108

c.内粘度与渗透压 109

d.ATP含量 109

b.膜的粘弹性 109

e.胆固醇含量 110

f.氧分压 110

a.闭塞性动脉疾病 111

§31.可变形性的临床意义 111

c.异常红细胞 113

b.湍流的产生与可变形性 113

§32.界面的动电现象 115

第六章 血液的电性质 115

a.电偶层 115

b.电泳 117

c.流动电位 118

e.电渗 119

d.固相的表面电荷 119

§33.血液细胞的电性质 119

a.迁移率 119

b.疾病与迁移率 120

c.血液细胞的电荷 121

§34.细胞膜间的势能曲线 122

第七章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24

Robin F?hraeus 124

§35.红细胞沉降现象 125

§36.Stokes公式 127

血沉研究初期的历史回顾 129

§37.不伴随红细胞聚集的沉降现象 129

a.红细胞形状的影响 129

b.红细胞可变形性的影响 130

e.扩散的影响 131

d.雷诺数的影响 131

c.壁的影响 131

g.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32

f.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32

i.沉降现象的观察 133

h.沉降曲线 133

j.Puccini等的理论及其修正 134

a.沉降曲线 136

§38.红细胞发生聚集的沉降现象 136

b.沉降管内红细胞压积的分布 137

c.沉降现象的显微镜观察 140

d.缗钱状的平均长度 142

e.交换实验 143

f.倾斜管内的沉降现象 144

§39.ESR 增大的机理 145

§40.伴随聚集的ESR理论 146

§41.微循环的流变学和生理学意义 149

第八章微循环 149

a.径向迁移 151

§42.低切变率流场中的颗粒运动 151

c.液滴的运动 152

b.刚性球的运动 152

d.棒形颗粒和板形颗粒的运动 153

e.径向迁移的理论 154

§43.高切变率流场中颗粒的运动 157

§44.血浆层 158

§45.二相流 160

a.中心部为牛顿流体时的情形 161

b.中心部为Casson流体时的情形 162

a.F?hraeus效应 163

§46.F?hraeus效应 163

c.血浆撇取效应 163

b.Barbee和Cokelet的研究 164

c.动态红细胞压积 166

§47.F?hraeus-Lindqvist效应 169

a.Fahraeus-Lindqvist效应 169

b.∑效应(sigma效应) 171

c.∑效应的理论 171

§48.管壁效应 174

a.Copley等的实验结果 174

c.壁面滑移 176

b.其他实验结果 176

d.计及壁面滑移的理论 177

§49.毛细血管壁水的通透 179

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179

b.在闭塞毛细血管内的流动 181

c.毛细血管内血浆的流动与水的通透 182

d.毛细血管内压力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190

e.毛细血管与组织间的水的交换 191

§50.团流 195

§51.临界闭锁和界面张力 202

§52.血管的电性质与内皮损伤 204

第九章 血管壁的电性质 204

§53.毛细血管壁上电荷的影响 205

§55.表观粘度的电偶层理论 206

§54.毛细血管壁的负电荷分布 206

第十章 血管流变学 211

§56.血管壁 211

§57.血管壁的张力 213

c.周向张力与压力、半径的关系 214

b.弹性张力与主动张力 214

a.周向张力和轴向张力 214

§58.血管壁内的应力分布 219

d.压力脉动的影响 219

a.管壁为均质、各向同性及胡克弹性体的场合 220

b.管壁为层状结构时的情形 224

§59.毛细血管的可膨胀性 225

§60.血管壁的粘弹性 226

§61.血管壁的非线性 229

b.大变形 231

§62.增量粘弹性 231

a.增量应力与增量应变 231

c.动态增量应力与动态增量应变 232

d.本构方程 233

e.增量杨氏模量与增量泊松比 233

t.系数C11的确定 234

§63.非线性理论 235

a.Green-St.Venant应变 235

b.应变能密度函数 235

§64.血管壁的张紧作用 237

橡胶的弹性 239

§65.脉搏波 241

第十一章 脉动流 241

§66.脉动流理论的历史回顾 243

伽里略的等时性的发现和脉搏 244

a.振荡流的解 248

§67.刚性管内的振荡流 248

b.α值 250

a.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 251

§68.动脉内压力波的传播 251

b.波形峰化(peaking)和陡化(sceepening) 254

c.压差-流量关系 255

d.粘弹性流体的振荡流 256

§69.微血管中的脉动流 256

§70.血管对高分子的通透性 259

a.通透性 259

第十二章 血管壁的通透性 259

b.扩散系数 261

§71.动脉壁的蛋白质吸收 262

§72.接合部 267

§73.小泡 268

a.原生质的新的分子图像 272

§74.机械作用引起的蛋白质通透性提高 272

b.机械扰动引起的扩散活化能降低 274

c.壁面切应力效应 275

d.伸长效应 276

a.高血压与通透性 277

e.全身振动 277

§75.动脉壁内的应力与通透性 277

c.动脉瘤处的通透性 279

b.在动脉分支处的应力集中 279

d.血管内压与表面伸展和通透性 280

e.血管壁的电荷与通透性 281

第十三章 临床血液流变学 283

§76.动脉硬化 284

§77.血液循环力学理论 287

a.压力理论 287

b.湍流理论 288

c.流动分离理论 288

d.切应力理论 288

e.表面化学理论 289

§78.狭窄管内的流动 290

a.定常流 290

b.脉动流 294

§ 79.狭窄后部的扩张 294

d.切应力理论 295

c.压力理论 295

b.流动分离理论 295

a.湍流理论 295

§80.分支处的流动 295

§81.血栓形成 297

b.瘀积与血栓形成 299

a.湍流与血栓形成 299

§82.动脉疾患与血液流变学因素 301

b.动脉疾病与血液流变学因素 302

a.闭锁性动脉疾患的危险因素与血液流变学因素 302

§83.抗血栓性材料和多相高分子物质 303

§84.物理学的优化原理 307

第十四章 优化原理与血管的分支 307

§85.生物学的优化原理 308

优化原理的源流 308

a.目标泛函 309

§86.血管系统的优化原理 309

b.分支 311

c.与Roux经验法则相比较 315

d.特殊情形 317

§87.一般化理论 318

a.毛细血管 321

§88.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 321

b.主动脉半径和湍流 322

参考文献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