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 基础、检测、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宗毅等编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8823751
  • 页数:28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血液流变学的基础理论 1

第一节 流体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 3

一、粘性、弹性和粘弹性 3

二、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4

三、毛细管中的流动—泊肃叶定律 7

四、旋转粘度计中的流动 13

五、血液粘度的各种定义 15

第二节 微循环中的血液流变学现象 17

一、微循环的结构特点与血液流变学 17

二、血浆层与红细胞的径向迁移 20

三、Fahreaus效应和Fahreaus-Lindqvist效应(法氏效应和法—林效应) 24

四、管壁效应 29

五、毛细血管中血流的间歇性 30

六、白细胞在微血管中的流变特性 30

第三节 血液的粘度、粘弹性和触变性 31

一、血液粘度随切变率的变化 31

二、血液粘度测量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34

三、全血流变特性分区 38

四、全血的触变性 39

五、血液的粘弹性 40

第四节 红细胞的变形性 42

一、红细胞变形的生理意义 42

二、红细胞变形性的决定因素 42

三、激光衍射法 44

四、核孔滤膜法 46

五、新型镍网的应用 51

六、粘度测量法与TK值 52

第五节 白细胞的变形性 54

一、研究白细胞变形性的意义 54

二、测定单个白细胞变形性的方法 56

三、用核孔滤膜研究白细胞的变形性 59

第六节 血沉 62

一、血沉现象 62

二、影响血沉的因素 64

三、血沉方程K值法 67

四、Dintenfass校正法 69

五、温度对血沉的影响 70

第七节 细胞电泳 71

一、基本原理 71

二、静止层位置的计算 73

三、电泳仪测量中的误差分析 78

四、双管式电泳仪可改进测量精度 81

第二章 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技术 84

第一节 血液粘度测定 85

一、检测仪器的选择 86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 87

三、血样放置时间与处置 88

四、测定温度 89

五、加样 90

六、清洗 90

七、粘度的测定方法 91

(一)毛细管式粘度计 92

(二)旋转式粘度计 101

(三)血液表观粘度测定有关要求 103

八、关于血液粘度的正常参考值 105

九、粘度单位及结果报告 106

十、全血还原粘度 107

十一、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 107

十二、血液粘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111

第二节 红细胞电泳测定 115

二、仪器结构及要求 116

一、基本原理 116

三、具体操作方法 118

四、操作规范化要求 118

五、红细胞电泳的应用 130

第三节 红细胞压积测定 132

一、温氏法(Wintrobe) 133

二、微量毛细管法 135

三、正常参考值 137

四、临床意义 137

第四节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140

一、粘性测量法 141

二、激光衍射法 142

三、微孔滤膜滤过法 146

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150

第五节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151

一、原理 151

二、器材 152

三、操作 153

四、正常参考值 153

五、注意事项 153

第六节 纤维蛋白原测定 156

六、临床意义 156

一、双缩脲比色法(一) 157

二、双缩脲比色法(二) 159

三、浊度法 160

四、加热凝固法 163

五、纤维蛋白原测定的操作要求 163

六、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165

第七节 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测定 167

一、血小板粘附性测定 167

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 173

第八节 体外血栓形成测定 178

一、体外血栓形成机理 180

二、体外血栓形成过程与观察指标 181

三、体外血栓形成仪的基本结构 182

四、器材及试剂 182

五、体外血栓测定方法 182

六、影响体外血栓形成因素 184

七、正常参考值 187

八、临床意义 187

第三章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190

第一节 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191

一、微循环的解剖生理特点 192

二、血管口径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199

三、血流速度和血管舒缩运动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200

四、血管内壁的光滑度 200

五、血管的狭窄与扩张 201

六、血细胞在微循环中的流变行为 202

七、氧的运输与血液流变学 206

第二节 常用检测指标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 209

一、全血粘度 209

三、红细胞压积 210

二、血浆粘度 210

四、纤维蛋白原 211

五、血小板粘附率 211

六、体外血栓形成试验 212

七、红细胞电泳 213

八、红细胞沉降率 214

九、血沉方程K值 214

十、红细胞变形性 215

二、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分型 217

一、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定义 217

第三节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 217

三、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分型诊断 218

第四节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20

一、脑血管疾病 220

二、中风预测 224

三、心血管疾病 230

四、高血压 233

五、恶性肿瘤 236

六、肺心病 239

七、血液系统疾病 240

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 244

九、糖尿病 245

第五节 血液流变学疗法 248

一、血液稀释疗法 248

二、去纤维蛋白原和抗凝疗法 259

三、改善红细胞变形性 260

四、降低红细胞聚集的药物 261

附录 262

附表1 全血粘度正常参考值(锥板式粘度计) 262

附表2 全血粘度(比)正常参考值 263

附表3 全血粘度(比)正常参考值(竖直式毛细管粘度计) 264

附表4 全血粘度(比)正常参考值(恒压可调毛细管粘度计) 264

附表5 血浆粘度(比)正常参考值(X±SD) 266

附表6 红细胞压积(HCT)正常参考值 267

附表7 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参考值(mm/h) 268

附表8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参考值 269

附表9 红细胞刚性指数(IR)正常参考值 269

附表10 纤维蛋白原(mg%)正常参考值 270

附表11 血小板粘附率(%)正常参考值 270

附表12 体外血栓形成正常参考值 271

附表13 0℃至100℃水的粘度 272

附表14 血液粘度测定常用单位 272

附表15 特定毛细管与流体条件下的压差(△P)与壁面切变率(γω)的关系(毛细管半径为0.5mm,长200mm) 273

附表16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273

附表17 人红细胞的一些主要参数 273

附表18 人体循环中各类血管的直径、流速和雷诺数 274

附表19 不同致聚剂的使用浓度 274

附表20 血管的构形、几何学和流体力学 275

附表21 血液流变学测定中推荐采用的缩写和单位 276

参考文献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