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心灵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新民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43012537
  • 页数:72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心灵哲学、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学哲学 1

第二节 心灵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5

第三节 心灵哲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 9

第四节 西方心灵哲学的起源、演化与最新发展趋势 15

第五节 研究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意义 32

第二章 本体论问题——心身问题 47

第一节 物理主义:从哲学行为主义到取消论的唯物主义 49

一 哲学行为主义 50

二 同一理论及其演变 55

三 功能主义及其变种 71

四 还原论的唯物主义 81

五 取消论的唯物主义 85

六 突现论的唯物主义 89

第二节 二元论:实体二元论、属性二元论与副现象论 93

一 实体二元论 94

二 属性二元论 110

三 感觉性质、“知论论证”与副现象论 116

第三节 中立理论:从心身平行原理到工具主义 122

一 马赫的心身平行原理 123

二 新实在论的心身合一论 127

三 罗素的中立一元论 130

四 石里克的认识论的平行论 133

五 普能语义学的安全方法 137

六 梅洛—庞蒂的方面二元论 139

七 拉兹洛的双重透视论 142

八 塞尔的朴素心理主义与朴素物理主义的并存论 147

九 杜拉特的工具主义 149

第三章 认识论问题——他心知与自我认识 159

第一节 他心知问题 160

一 民众心理学、怀疑主义与唯我论 160

二 类比论证及其难题与辩护 163

三 行为主义:认识他心=认识他人的行为倾向 169

四 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及其发挥性解释 173

五 归纳论证及其辩护 184

六 假说一演绎证明与“云室”痕迹类比 189

七 他心知心理谓词的归属 192

第二节 内省与自我意识 196

一 传统的内省与自我意识理论 197

二 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论自我认识 199

三 内省的等同论解释与可错性问题 208

四 新经验论的自我意识理论 211

五 休梅克论自知何以可能 215

第四章 知觉与感觉材料 222

第一节 内在对象论与直接呈现说 224

一 直接呈现说及其争论 224

二 感觉材料与内在对象说 227

三 “束之高阁”与杰克逊的辩护 231

第二节 信念获得理论与感觉性质 235

一 信念获得理论的原初形式及其基本内容 235

二 信念获得理论的根据与“优点” 238

三 信念获得理论的重建与感觉性质 240

第三节 副词理论 246

一 杜卡斯的“状态理论” 247

二 齐硕姆的阐发与杰克逊的批评 249

第五章 情绪、认知与情绪的因果结构 259

第一节 情绪的概念分析 262

一 心理学对有关概念的界定 263

二 “情绪”、“理智”与被动性 265

三 “情绪”、“情感”、“情态”与“动机” 268

四 “情绪”的所指及其特征 271

五 “情绪”的所指的种类 274

第二节 情绪、感受与感觉性质 279

一 情绪的感觉理论及其争论 279

二 情绪与感觉性质 288

第三节 情绪与认知 292

一 认知科学的认知决定论 292

二 情绪语句的逻辑结构分析与情绪中的认知因素 298

三 维特根斯坦论情绪与思想的关系 301

第四节 情绪的对象、原因与形式结构 302

一 情绪的对象与原因 302

二 情绪语句的形式结构 307

三 情绪与行动:事实性情绪与认知性情绪 311

第五节 情绪的本质与“情绪”的语义学问题 313

一 根据内在显下定义——标准的观点 314

二 对标准观点的批判与“意义的网络理论” 315

三 行为主义的操作定义 319

四 情绪的动机理论 321

五 物理主义与“躯体紊乱理论” 322

六 情绪状态的因果分析 327

七 评价理论与整体论 329

第六节 情绪的标准、辨别与命名 332

第六章 信念、相信与民众心理学 342

第一节 民众心理学与休谟、罗素的信念理论 344

一 民众心理学及其信念理论 344

二 “意象论者”的信念理论 346

三 罗素和普特南论信念是行为的原则 349

第二节 倾向理论及其嬗变 351

一 赖尔的倾向理论 352

二 阿姆斯特朗的“倾向重建论” 356

三 “弱功能主义”的信念理论 362

第三节 信念的心理语句理论 368

一 信念研究的否定之否定 369

二 日常信念概念的真实性与特征 370

三 信念与内容句子 372

四 信念的意向性、因果作用及其根源 377

第四节 工具主义战略 380

一 “内部原因论”、“句子主义”与“Dere”、“dedicto”信念 381

二 民众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与工具主义 384

三 对信念概念的工具主义解释 388

四 信念的归属与意向战略 390

第五节 斯蒂克的心理句法理论 392

一 关于功能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信念理论 393

二 “描述性概念分析”与民众心理学的信念概念 397

三 关于信念的心理句法理论 401

四 得失、批评与反批评 410

第七章 意向性与心理现象的独特标志 417

第一节 “布伦塔诺问题”与当代意向性研究 418

第二节 意向性的基本标志或逻辑特征 422

一 所谓“成问题”的意向性标准 423

二 齐硕姆论意向性的标准 425

三 J·塞尔论意向性的特征 429

第三节 意向性的归属、形式与种类 431

一 塞尔对传统观点的否定与超越 432

二 戴维斯的五分法 434

三 非人系统的意向性的根据以及与人的意向性的差异 436

一 意向性结构与意向行为 441

第四节 意向性结构 441

二 从言语行为结构到意向性结构 443

三 从信息结构到意向性结构 446

第五节 意向性的主体与客体 450

一 意向对象:内在的存在 451

二 意向对象:言语实在与句子 453

三 关于意向对象的其他理论举隅 454

第六节 意向性与语言 455

一 意向性与言语行为 456

二 意义与意向性:意义根源于意向性 459

三 意义与意向性:塞尔论意义何以可能 460

四 意义与意向性:普特南对“指称魔力论”的批判 462

五 意义与意向性:齐硕姆的否定之否定 466

第七节 意向性的地位、本质与作用 470

一 意向性的地位与本质 470

二 意向性的作用 474

第八章 思维、心理表征、思维语言与心理语义学 480

第一节 “思维”一词的用法与含意 482

一 “思维”的多态性 483

二 理论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 484

三 作为过程的思维与作为内容的思维 485

第二节 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486

一 现代思维本质理论的历史渊源 486

二 赖尔的概念分析与类似理论 488

三 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探讨” 490

四 W·塞拉斯的言语行为主义 497

五 齐硕姆论恢复思维的内在性 501

六 史密斯等人对思维的因果分析 502

七 思维的计算理论 506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的对象 509

一 传统观点:思维的对象是观念或符号 510

二 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观点的批判 511

三 “Dere”思维及其争论 512

第四节 思维与自然语言 517

一 纯粹的语言与纯粹的思维 518

二 思维决定论与语言决定论 524

第五节 思维内容与心理表征 529

一 从思维的意向性理论到“思维的表征理论” 529

二 心理表征的结构与本质特征 533

三 心理表征的种类 538

四 心理表征与思维的关系 543

第六节 思维语言与心理语义学 547

一 思维语言的本质特征、作用与根据 547

二 心理语义学 553

三 质疑与思考 562

第九章 意识、心理与内省 573

第一节 意识的语义和语法分析 574

一 维特根斯坦和马尔科姆论“意识”的及物和不及物用法 576

二 赖尔:“意识”指的是人的一种倾向 580

三 史密斯与琼斯:日常意识概念的重建 582

四 意识:“自扫描装置”的“扫描”活动 586

五 罗森塔尔:打破意识神秘性的新战略 589

第二节 意识的要素及其内在关系 592

一 新实在论的要素分析 593

二 调解、批评与探新 596

第三节 意识与心理 600

一 问题与三百年前的争论 600

二 弗洛伊德与维特根斯坦论意识与心理 603

三 罗森塔尔描绘的“新图画” 604

第四节 意识与内省 606

一 赖尔对传统观点的概括与批判 606

二 罗森塔尔论意识与内省 608

三 意识的认识与主观特性问题 609

一 第三人称和第一称解释 611

第五节 意识的解释与现象学性质 611

二 还原论、反还原论与意识的现象学性质 614

第十章 自由意志与行动哲学 628

第一节 行动的特征、种类与结构 629

一 根据内在心理因素对行动的说明 630

二 维特根斯坦和赖尔对传统观点的否定 638

三 塞尔对行动的折中说明 642

四 新近的趋势 645

第二节 行动的解释:决定论 650

一 物理决定论:论证、争论与广义功能主义的辩护 652

二 心理决定论:心理理由与心理原因 659

第三节 行动的解释:非决定论 673

一 物理非决定论 674

二 意志自由论 679

三 自由行动论 683

第四节 行动的解释:折中主义战略 688

一 相容论或兼容论 689

二 执行理论 692

三 背景主义 693

四 整体主义 694

第五节 行动的评价问题 696

一 无责任论 696

二 有责任论 697

三 折中主义观点 699

主要参考文献 707

后记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