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宝忠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5769079
  • 页数:559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概 述 1

第一章 经络及其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1

第一节 古代人体解剖与经络 2

一、我国古代人体解剖与经络的发现 4

(一)人体解剖的产生 4

(二)人体解剖的工具 7

(三)人体解剖的兴衰与“脉”的发现 9

二、《内经》人体解剖记载与经络的认识 16

第二节 针具的发明、演进与经络学说的起源 21

一、原始针具的发明、灸法的创始和经络认识的关系 22

二、金属针具的应用与经络学说的起源 30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解剖学的联系 41

一、以痛为腧(原作俞) 41

二、以解痛处为腧 43

三、治疗脏腑疾病的原穴 45

四、“气”和“得气” 47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50

一、腧穴和经络 51

二、腧穴和脏腑 60

三、经络学说的范畴 63

四、经络学说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71

第二章 经络、血脉辨 82

一、古代“脉”的字形和字义 84

第一节 关于“脉”的问题 84

二、“脉”的“常见”及“虚实” 86

(一)经脉的概念的产生 87

(二)张介宾对《灵枢·经脉》篇的一则勘误 88

(三)经络与血脉的混淆 88

三、动脉和脉动 90

四、切脉 95

第二节 关于“气”的问题 99

一、元气 101

二、宗气 104

三、营气 108

四、卫气 114

五、营气和卫气的关系 125

第三节 经络非血脉 131

一、三焦的实质是血脉 132

二、古代丰富的人体解剖实践 133

三、《内经》的有关记载 135

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有关记载 138

五、其他古籍的有关记载 139

第三章 经络实质探索 143

第一节 古人对周围神经的认识 145

一、“神经”溯源 147

二、经络与血气 152

三、气脉与血脉 157

四、经络形态和循行部位 167

五、经络的功能 173

第二节 古人对中枢神经的认识 194

一、古人对脑和髓的认识 195

(一)脑和髓的发生学 196

1.精与脑、髓 196

2.肾与脑、髓 197

(二)脑和髓的关系 200

(三)古人对脑脊液的认识 204

(四)脑、髓与临床的关系 206

二、古人对中枢神经功能的认识 209

(一)形体与神及神气 209

(二)精、气、神 212

(三)中枢神经系和五脏 221

第三节 古人对周围与中枢神经系关系的认识 244

一、经络与中枢神经系的关系 244

(一)同列“奇恒”,决非偶然 244

(二)头、颅、面、五官和脑、髓 248

(三)经络和脑髓 255

1.督脉、冲脉和任脉 255

(1)督与冲、任 256

(2)冲脉与肾间动气 262

(3)任脉 274

(4)带脉 275

2.足太阳膀胱经脉 276

3.其他经脉 279

二、经络疾病与神经的关系 281

(一)《灵枢·经脉》篇经络疾病举例 281

(二)痛和不痛,不仁和不用 282

(三)古人对经络疾病的认识 289

1.认识的积累 289

2.认识的深化(例:六经辨证及其他) 294

第四章 从现代医学和实验研究看经络 300

第一节 周围神经的研究 303

一、穴位和神经 303

二、经络和神经分布 308

(一)传入途径 313

三、针刺神经传导的研究 313

(二)传出途径 314

(三)针刺穴位的神经传导通路 315

四、经络的节段性 317

五、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及肌肉、肌腱的关系 324

六、可见的经络现象 329

七、化学示踪法的研究 330

八、皮肤电现象的研究 332

(一)皮肤电位与经络 333

(二)皮肤电阻与经络 334

(三)皮肤电与神经 335

第二节 中枢神经的研究 336

一、脊髓水平 337

二、脑干水平 340

三、丘脑水平 341

四、大脑皮质水平 342

五、与针刺镇痛有关的神经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 350

(一)5-羟色胺 353

(二)乙酰胆碱 353

(三)儿茶酚胺(CA,cAs) 354

(四)吗啡样物质与抗吗啡物质 354

(五)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和作用因素 357

(六)不同递质的相互关系 360

第三节 神经-体液的研究 362

一、经络和内分泌腺 363

(一)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363

(四)脑垂体-甲状腺系统 364

(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364

(三)迷走神经-胰岛素 364

(五)脑垂体-性腺系统 365

(六)垂体后叶 365

二、经络和免疫反应 365

(一)对细胞性免疫的影响 366

(二)对体液性免疫的影响 367

(三)对细菌性与非细菌性发热的影响 368

(四)对炎症的影响 369

第四节 针感与经络感传 371

一、感传的定义和研究概况 371

(一)感传路线 375

二、感传特征 375

(二)感传性质 376

(三)感传速度 376

(四)温度对感传的影响 377

(五)感传方向和范围 378

(六)感传与内脏 378

(七)感传的阻滞 379

(八)感传与疾病 380

三、感传的成因及物质基础 382

第五章 经络实质争鸣浅议 39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争鸣述略 396

一、唐氏说 396

二、张氏说 401

三、朱氏“肌肉隙缝说” 402

四、余氏“血管说” 404

五、梁氏“血管说” 406

六、沈氏“血管说”及章氏、傅氏说 40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争鸣述略 412

一、神经说 413

二、神经-体液说 416

三、血管说及混合说 418

四、“经络”说 425

(一)循经取穴 425

(二)相邻穴位作用不同 426

(三)经络学说能指导临床实践 427

(四)经络感传 428

(五)“经络-内脏-皮质相关说” 429

五、第三平衡系统说 430

六、功能说 435

(一)承氏说 435

(二)王氏说 437

(三)黄氏说 439

七、生物电说 440

(一)“电的通路”说 440

(二)“电轴”说 441

(三)“电磁波”说 441

(四)“阻抗”说及其他 441

(一)组织空间说 452

八、独特传导系统说 452

(二)类传导系统说 457

(三)较低级的整合机能系统说 458

(四)能产生传导“波”的索状或管道系统说 459

(五)“波导管说”及其他 460

第三节 从控制论探讨经络实质 463

一、控制论与人体 463

二、控制论与经络 465

三、控制论与神经 468

四、控制论与经络和神经 469

第六章 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新诊疗法述评 473

一、郭万学《刺激神经疗法》 475

第一节 梅花针(七星针) 475

二、许 坚《梅花针疗法》 478

三、钟梅泉《中国梅花针》 479

第二节 注射疗法 481

一、朱龙玉《神经注射疗法》 481

二、郭同经《穴位注射疗法》 484

第三节 耳针 486

一、河北省中医研究院《耳针疗法》 486

二、南京部队某部《耳针》编写小组《耳针》 488

三、王忠、郑礼滨、刘士佩、翟传琪、管遵信、戚淦《耳针》(修订本) 496

四、陈巩荪、许瑞征、丁育德《耳针研究》 503

盖国才《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 509

第四节 辨病诊断法 509

第五节 头针 512

一、山西省稷山县人民医院《头针疗法》 512

二、焦顺发《头针》 514

第六节 腕踝针 518

张心曙《腕踝针》 518

第七节 神经干刺激疗法 524

杨再春、郭少华、徐建乐、张光平《神经干刺激疗法》 524

第八节 针刺麻醉 532

一、《针刺麻醉》编写小组《针刺麻醉》 532

二、翁恩淇、顾培堃主编《针刺麻醉》(修订版) 539

结 语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