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目 录 1
(五)对《史记》人物传记成就的研究 (21 3
第九章国外《史记》研究概述 (29 7
第一章《史记》在汉魏六朝时的传播和初步研究 10
一、传播《史记》 11
(一)节引《史记》 13
(二)引用《史记》注释古籍 15
(四)记载、宣传司马迁事迹 16
(三)择抄、删定《史记》 16
(五)史学的繁荣促使《史记》向更广的领域 17
流布、渗透 17
二、补、续、辨、注《史记》 18
(一)褚少孙补《史记》 18
(二)诸家续《史记》 21
(三)谯周、颜之推辨《史记》 22
(四)诸家注《史记》 23
三、总评《史记》 24
(一)《史记》的体例 24
(二)《史记》的内容 27
(三)司马迁的史才 31
(四)初步从文学角度评价《史记》 32
第二章唐代奠定了《史记》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 34
地位 34
一、《史记》三家注 37
二、论《史记》的编纂体例 42
(一)以纪传体为修史正宗 43
(二)关于《史记》的五体 47
(三)《史记》的标题 55
三、韩、柳对《史记》研究的贡献 60
(一)韩愈论《史记》雄健 63
(二)柳宗元论《史记》峻洁 65
第三章 宋代开《史记》评论的风气 68
一、始开评论《史记》的风气 72
(一)苏洵对《史记》互见法的发现 73
(二)苏辙、马存论壮游与风格 74
(三)《史记》人物论 76
(四)宋人评论失误的原因 79
(一)马班异同说的产生 84
二、马班异同成一门学问 84
(二)如何区别马班异同 85
(三)《班马异同》专著问世 86
(四)马班的不同风格 89
(五)清人论异同 91
(六)今人论异同 93
三、元代对《史记》研究的贡献 94
(一)元人论《史记》 95
(二)用戏曲形式宣传《史记》 97
第四章明人评点《史记》的杰出成就 99
一、评点《史记》的杰出成就 102
(一)《史记》文章的审美价值 102
(二)《史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109
(三)《史记》的艺术风格 116
二、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认识 120
(一)明人认识的逐步提高 120
(二)金圣叹的杰出贡献 124
(三)清人的认识 126
(四)今人的探索 128
三、其他成就略论 129
(一)明人的考辨 129
(二)明人的辑评 133
第五章清代《史记》研究在深入发展 136
一、乾嘉学派考证《史记》的硕巢 140
(一)考订文字 141
(二)考订地名、人名 144
(三)考订年月 146
(四)考订作者生平 147
(五)考订书名、断限、缺补 150
(六)考订史实 151
二、《史记》评论方面的主要成就 153
(一)对《史记》的总体评价 153
(二)论《史记》中的“表” 155
(三)论《史记》中的“太史公曰” 160
(一)方苞用“义法”论《史记》 164
(二)刘大櫆论《史记》的特点 166
(三)林纾论《史记》 167
(四)桐城派其他诸家的评论 168
(五)论叙事笔法 170
(六)论写人艺术 174
第六章清末至建国前的《史记》研究新收获 179
一、考证方面的新成果 181
(一)司马迁的生卒 181
(二)司马谈作史 184
三、桐城派等对《史记》艺术美的研究 184
(三)《史记》的缺补 186
二、评论方面的新收获 192
(一)对纪传体意义的新认识 192
(二)《史记》的成书原因 197
(三)梁启超论《史记》读法 200
第七章建国以来《史记》研究的全面丰收 203
一、初见成效期 204
(一)对司马迁行年的研究 206
(二)关于《史记》的编纂方法及其历史地位 209
(三)对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探索 210
(四)对《史记》名称及《史记》早期传播情况的研究 212
(六)对《史记》三家注的研究 216
二、逐步深入期 219
(一)对司马迁思想的研究 220
(二)关于游侠问题的探讨 226
三、全面丰收期 232
(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 232
(二)研究问题的不断深入 246
(三)研究方法的改进与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 268
第八章 四十年来台湾《史记》研究概述 281
一、普及方面的工作 282
二、专题研究成果 288
一、基本情况 297
二、资料整理 302
三、介绍几篇论文 307
第十章开创《史记》研究的新局面 315
一、开拓新领域,运用新方法 315
二、疑案定谳 317
三、关于资料整理 319
四、关于普及工作 320
五、成立《史记》研究中心,培养《史记》研究 321
人才 321
六、加强与海外《史记》研究者的联系,促进 322
《史记》研究走向世界 322
〔附录〕 324
日本《史记》研究概述 324
后记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