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国前期的经济政策 1
一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1
二 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 10
第二章 统一财政与改革税制 18
一 整理财政 18
二 裁撤厘金 24
三 设立统税制度 28
四 改革盐政 34
第三章 关税自主运动 43
一 中国关税自主运动的历史进程 43
二 各国新关税协定的签订 48
三 国定关税的公布实施 52
四 关税自主的历史评价 56
第四章 债务整理与内外债举借 67
一 1927—1931年的政府内债 67
二 1932—1936年的内债和债务整理 78
三 战前国民政府的外债 85
四 对外借债的再认识 92
第五章 从废两改元到法币政策 96
一 庞杂混乱的中国币制 96
二 废两改元的实现 98
三 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银本位币制的冲击 103
四 币制改革的内容与实施 108
五 法币政策的影响和评价 112
第六章 国家金融体系的形成 117
一 中国银行业的畸形发展 117
二 “四行两局”的建立 121
三 对民营银行的控制 132
四 中国交易所的兴起 134
第七章 官营工矿业与交通建设 137
一 接收北洋政府企业 137
二 官营工矿业的扩展 140
三 兼并和侵吞民营企业 148
四 交通、航运建设 153
第八章 民营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 163
一 民营工矿业的规模与发展速度 164
二 马鞍形式的发展阶段 172
三 民营工业综合水准的提高 181
第九章 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经济 192
一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形成热点 192
二 土地占有关系与土地经营形式 195
三 土地改良政策及其实施 201
四 乡村改良与乡村建设运动 212
第十章 外国资本的加紧入侵与投资 219
一 列强各国的对华贸易扩大 219
二 列强各国对华企业的投资 223
三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 229
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内迁与工合运动 232
一 工业内迁的决策与实施 232
二 内迁工厂对大后方工业发展的推动 236
三 工业合作社运动 239
第十二章 战时统制经济体制的确立 242
一 由计划经济向统制经济的过渡 242
二 统制经济体制的形成 245
三 战时经济机构的调整 248
第十三章 四联总处与金融统制 253
一 四联总处的形成及其演变 253
二 稳定金融与组织贴现放款 257
三 管理外汇 261
四 管理通货发行与流通 263
五 黄金政策 268
第十四章 资源委员会与工矿业统制 272
一 资源委员会的建立及其在战前的活动 272
二 战时一般企业活动 278
三 特种矿产统制 293
第十五章 贸易统制与专卖制度 298
一 战时贸易统制的确立 298
二 贸易统制的实施 302
三 专卖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313
第十六章 战时农业与粮食“三征” 321
一 战时土地政策 321
二 农业生产的改良措施 327
三 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征借 332
第十七章 战时大后方工矿业的发展 340
一 畸形布局的巨大变化 340
二 后方工业的几个特点 344
三 后方工业发展的原因 356
四 大后方工业的衰退 363
第十八章 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 366
一 战时财政与增收措施 366
二 缓性通货膨胀阶段 377
三 恶性通货膨胀阶段 380
第十九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385
一 工矿业垄断与掠夺 385
二 金融业控制 390
三 农业掠夺 392
四 贸易垄断 395
第二十章 战后收复区的经济接收 397
一 接收机构与接收计划 397
二 工矿业接收 401
三 财政金融业接收 405
四 交通运输业与农商业接收 406
五 苏联出兵与东北接收 409
第二十一章 工厂复员与国家资本主义的膨胀 413
一 战后内迁工厂的复员 413
二 国家资本主义的膨胀 415
三 工业生产局部恢复与很快衰败 428
第二十二章 战后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 432
一 美国独占中国经济地位的形成 432
二 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 436
三 美国对中国的投资 441
第二十三章 恶性通货膨胀与财政经济总崩溃 445
一 国家财政的迅速恶化 445
二 通货膨胀的迅猛发展 448
三 金元券出台 453
四 “八·一九”限价 456
五 财政经济总崩溃 461
六 财政经济崩溃的原因 462
主要参考书目 467